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脱贫是当前我国意向重大的扶贫战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精准扶贫的责任和使命。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基础薄弱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与需求不匹配、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一、建立多方协调的扶贫工作机制。二、精准识别,根据需求提供服务。三、大力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四、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发力数字文化建设。
关键词:精准脱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在精准扶贫方面,文化扶贫是“主力”,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9日,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使涵盖839个县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發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关系著数千万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公共利益,有利于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基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石柱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薄弱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
首先由于石柱县属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目前,虽然各乡镇文化服务的阵地建设有所成果,很多乡镇都设有农家书屋,但对数字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都很薄弱。其次,由于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设施闲置浪费严重,比如,一些乡镇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散建设、功能交叉、项目资金、建设用地、设施布局、运行管理、人员配置、服务提供互不衔接,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存在长期闲置、无效“空转”的现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以往各村级文化室及其他已有的文化服务基本上都是政府配送的,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大水漫灌,配送的内容带有政府的意志,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书屋的书刊,所藏书的结构和数量都一致,真正能够吸引老百姓目光并且能够看懂的书籍极少,一些书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根本就没法看懂,这些书纯属摆设。
(三)人才是短板,尤其是乡土人才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规模小、人员少、业务能力弱,这是一直困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短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果基础设施有了,文化资源有了,但没有人管理,一切等于零,所以人才是关键。目前,各乡镇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家庭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能够给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带来活力的外部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靠不住、留不下。另一方面,农村本土人才水平普遍较低,只有高中、中专甚至初中水平,有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凭多年的经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方协调的扶贫工作机制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齐多方之力、汇多方之智、集多方之资。一、整合资源、统筹利用。《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采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坚持行业互补、上下联动,与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协同实施文化产业扶贫、文化人才扶贫、文化创业扶贫等工程。
(二)精准识别,根据需求提供服务
先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作用,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一张精准的文化资源需求清单。接下来就根据需求清单来提供服务,比如,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种类少,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纳入重点保障的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公共文化五福保障措施,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提供视频沟通等便利。
(三)大力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出于现实的考虑,破解人才短板,关键在“造血”,盘活乡土文化人才。《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新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类能人(农村企业家、乡镇干部、乡村教师、在校大学生、回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作用,鼓励兴办文化小微企业、工作室等市场主体,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将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与文化富民相结合,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扶贫的特色之路。二、邀请市级专业文化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乡土人才进行辅导培训、以老带新、委托培训,提高本土人才的文化素养。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艺术精准扶贫,鼓励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各农村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
(四)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发力数字文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选择。具体来说,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大力发展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突破数字文化工程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发藩篱,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树立“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不少偏远乡镇的数字化建设还处在广播电视“户户通”阶段,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需要加大投入。
关键词:精准脱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在精准扶贫方面,文化扶贫是“主力”,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9日,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使涵盖839个县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發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关系著数千万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公共利益,有利于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基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石柱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薄弱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
首先由于石柱县属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目前,虽然各乡镇文化服务的阵地建设有所成果,很多乡镇都设有农家书屋,但对数字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都很薄弱。其次,由于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设施闲置浪费严重,比如,一些乡镇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散建设、功能交叉、项目资金、建设用地、设施布局、运行管理、人员配置、服务提供互不衔接,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存在长期闲置、无效“空转”的现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以往各村级文化室及其他已有的文化服务基本上都是政府配送的,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大水漫灌,配送的内容带有政府的意志,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书屋的书刊,所藏书的结构和数量都一致,真正能够吸引老百姓目光并且能够看懂的书籍极少,一些书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根本就没法看懂,这些书纯属摆设。
(三)人才是短板,尤其是乡土人才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规模小、人员少、业务能力弱,这是一直困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短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果基础设施有了,文化资源有了,但没有人管理,一切等于零,所以人才是关键。目前,各乡镇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家庭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能够给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带来活力的外部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靠不住、留不下。另一方面,农村本土人才水平普遍较低,只有高中、中专甚至初中水平,有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凭多年的经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方协调的扶贫工作机制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齐多方之力、汇多方之智、集多方之资。一、整合资源、统筹利用。《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采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坚持行业互补、上下联动,与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协同实施文化产业扶贫、文化人才扶贫、文化创业扶贫等工程。
(二)精准识别,根据需求提供服务
先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作用,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一张精准的文化资源需求清单。接下来就根据需求清单来提供服务,比如,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种类少,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纳入重点保障的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公共文化五福保障措施,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提供视频沟通等便利。
(三)大力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出于现实的考虑,破解人才短板,关键在“造血”,盘活乡土文化人才。《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新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类能人(农村企业家、乡镇干部、乡村教师、在校大学生、回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作用,鼓励兴办文化小微企业、工作室等市场主体,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将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与文化富民相结合,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扶贫的特色之路。二、邀请市级专业文化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乡土人才进行辅导培训、以老带新、委托培训,提高本土人才的文化素养。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艺术精准扶贫,鼓励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各农村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
(四)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发力数字文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选择。具体来说,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大力发展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突破数字文化工程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发藩篱,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树立“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不少偏远乡镇的数字化建设还处在广播电视“户户通”阶段,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需要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