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已经把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可是原本生动的语文教学,在有的课堂上却变得死气沉沉,根本无法实现课堂的高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状况的呢?本人认为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问题最为关键,其次是作为引导的教师。二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如何使得他们能够实现有机的组合,并且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文学魅力。这是当前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路中,加入相关文学教育的成分,使得课堂“活”起来,从而变得高效。
【关键词】文学;合作;交流;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76-02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实现其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增强文化素养,加深对生命珍爱、敬畏的人文情感。进而成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学作品富含丰富的人文内容,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不可胜数,勤奋善良、坚韧顽强、自尊自爱、谦虚礼让的人格精华更是光辉夺目,即使是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文章也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苏州园林》等说明文中,我们都可以能清楚的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更不用说其他文学性较强的文章了。可如今,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低效低质”,许多中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形象生动且活泼的语文却变得索然无味呢?“自主、合作、探究”为语文教学的困境找到了一条解决的对策。
自古以来,文人聚会时总有惊人之作出现,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挥毫书下旷世之作《兰亭集序》;王勃在少长咸集的滕王阁吟出惊世之作《滕王阁序》;韩愈推敲之典故,僧推月下门,一字改出了全新的意境;《早梅》中的数枝变为一枝……古人在考究文学作品时候能有如此境界,我们今天何不效仿古人,也在语文课中创设类似宾客满座、吟诗作对的氛围呢?使得语文的育人功能得到实现,由于有了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组学习的效率如何提升成了热门话题,的确小组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使得课堂有了文学的氛围,可是许多导学案生硬的照搬教参中缺乏引领的思考题,不去作有效性的探讨,这样使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的火花很难被激发,文学味显得那么淡。现在的语文观是注重大语文观的体现,课堂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沧海一粟,没进课堂,都会说话,也能敢说,进了课堂怎么变得不会说话且而不敢说呢?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文学功底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人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升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第三、还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
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的人文素养呢?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培养”,是指在现实社会条件下,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一系列工作,它实际上是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这是强调“现实社会条件”,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受着这种条件的强烈影响,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来进行方才有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性本来是独立而自由的,但很容易遭到束缚、打压而萎缩,需要我们的教育创设条件加以保护,让它发展。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正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学习,而又善于同他人合作学习,这样的教育还要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并给所有生活内容赋予教育的意义。文学作品教学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没有基础,形如空中楼阁,定然会教与学相互脱节,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文学积累的必然之路。学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浏览文学作品,这种阅读,虽无指导但阅读中可增加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能关注社会的变化,形成全新的认知体系,在实践中对未知事物的憧憬,无疑激发了课堂学习的动力。学习语文绝不可拘泥于一本教科书,这种单一的学习状态,会使自己脱离学习的正常轨道,语文学习变得苍白无力,枯燥无味。这样谈何培养人文素养呢!主动的大量阅读,可以使涵养增加沉浸于人类的精神的精髓探求之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坚忍而无烦躁之心,从而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在课堂上有着如此的求学心境,又如何会变得沉闷呢?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出发点上要尊重学生自由心灵中的情感因素,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归宿点上要汇合在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提升为审美,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渗透了这种思想。美感不仅是愉悦感,凡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是美感,积极地对待挫折,也可以获得美感。文学作品的阅读的前提是“乐读”,这样阅读的目标才不是空中楼阁。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环节中,所谓“激情教育”,即激发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过创设与落实全员激情、全方位激情、全过程激情的教育,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为切入点,将推动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果说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主战场在课外,那么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就要课内课外兼收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丰满的文学形象使得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诗歌中的意象,散文中的象征,戏剧、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无不以来情感染学生。当然学生的激情更离不开教师的激情。如果执教者再把诗情画意,春花秋月,壮志情怀用平铺直叙的讲解,来条分缕析的论证,求的是全,可丢的恰似关键的东西—激发学生感情的因素,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的教学,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为我们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富有诗情画意,如果教者把五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讲解,一一道明,再纵观全篇,说明写作特点,各种手法的使用,来引出主旨,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受课全是做到全了,可是学生又能主动地接受多少,思维的空间又能有多大的范围?带给学生的只是索然无味境地,谈何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阅读,写字活动课,万不可忽视,任意占用,要让活动课名副其实,学会对图书的购买能力有限,图书漂流活动使得学生手中有限的图书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写字时得专心,对文字结构的认识,可以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演讲、辩论,模仿法庭、外交场合的训练,学生的倾情投入,激情迸发,活力四射学习状态是高效教学活动的另一基础,坚不可摧。
创设平等的交流的平台。以往教学,注重师道尊严。师道视为至高无上。学生对教师惟恐惟诺,这种情形古来有之。《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先达德窿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其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固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如何,又如何去实施因材施教呢?学生之间水平又有高低之分,创设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尤为重要,小组的构建使得学生拥有更多发言交流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形成时对构成情况的考虑,如人数、性别及基础等方面,各小组相对平衡,这可以有利于小组的竞争,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荣誉就有了奋斗目标,这时教师再加以公平公正的思想引导使得小组成员都能健康发展。此外,小组成员的友谊使得交往合作成为常态。学生做到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使得任何发言都能得到教师和小组合作伙伴的肯定。另外,教师的权威也不必死守,与学生建立一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民主气氛浓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活跃,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的撞击产生。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绝对的权威不会存在,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民主的气氛,这样的师生,生生关系语文文本在自由探讨中才会获得新的生命。不同的见解会源源出现。文学研讨的氛围才会形成。
拥有了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思考、欣赏的水平,在参与合作时定会有一语惊四座的发言。加之教师应用的学案的引导,语文课堂的文学味一定会醇香浓郁,文学的清泉使得我们的生活从此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
【关键词】文学;合作;交流;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76-02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实现其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增强文化素养,加深对生命珍爱、敬畏的人文情感。进而成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学作品富含丰富的人文内容,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不可胜数,勤奋善良、坚韧顽强、自尊自爱、谦虚礼让的人格精华更是光辉夺目,即使是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文章也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苏州园林》等说明文中,我们都可以能清楚的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更不用说其他文学性较强的文章了。可如今,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低效低质”,许多中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形象生动且活泼的语文却变得索然无味呢?“自主、合作、探究”为语文教学的困境找到了一条解决的对策。
自古以来,文人聚会时总有惊人之作出现,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挥毫书下旷世之作《兰亭集序》;王勃在少长咸集的滕王阁吟出惊世之作《滕王阁序》;韩愈推敲之典故,僧推月下门,一字改出了全新的意境;《早梅》中的数枝变为一枝……古人在考究文学作品时候能有如此境界,我们今天何不效仿古人,也在语文课中创设类似宾客满座、吟诗作对的氛围呢?使得语文的育人功能得到实现,由于有了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组学习的效率如何提升成了热门话题,的确小组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使得课堂有了文学的氛围,可是许多导学案生硬的照搬教参中缺乏引领的思考题,不去作有效性的探讨,这样使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的火花很难被激发,文学味显得那么淡。现在的语文观是注重大语文观的体现,课堂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沧海一粟,没进课堂,都会说话,也能敢说,进了课堂怎么变得不会说话且而不敢说呢?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文学功底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人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升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第三、还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
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的人文素养呢?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培养”,是指在现实社会条件下,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一系列工作,它实际上是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这是强调“现实社会条件”,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受着这种条件的强烈影响,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来进行方才有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性本来是独立而自由的,但很容易遭到束缚、打压而萎缩,需要我们的教育创设条件加以保护,让它发展。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正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学习,而又善于同他人合作学习,这样的教育还要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并给所有生活内容赋予教育的意义。文学作品教学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没有基础,形如空中楼阁,定然会教与学相互脱节,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文学积累的必然之路。学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浏览文学作品,这种阅读,虽无指导但阅读中可增加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能关注社会的变化,形成全新的认知体系,在实践中对未知事物的憧憬,无疑激发了课堂学习的动力。学习语文绝不可拘泥于一本教科书,这种单一的学习状态,会使自己脱离学习的正常轨道,语文学习变得苍白无力,枯燥无味。这样谈何培养人文素养呢!主动的大量阅读,可以使涵养增加沉浸于人类的精神的精髓探求之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坚忍而无烦躁之心,从而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在课堂上有着如此的求学心境,又如何会变得沉闷呢?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出发点上要尊重学生自由心灵中的情感因素,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归宿点上要汇合在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提升为审美,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渗透了这种思想。美感不仅是愉悦感,凡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是美感,积极地对待挫折,也可以获得美感。文学作品的阅读的前提是“乐读”,这样阅读的目标才不是空中楼阁。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环节中,所谓“激情教育”,即激发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过创设与落实全员激情、全方位激情、全过程激情的教育,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为切入点,将推动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果说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主战场在课外,那么培养学生的文学激情就要课内课外兼收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丰满的文学形象使得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诗歌中的意象,散文中的象征,戏剧、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无不以来情感染学生。当然学生的激情更离不开教师的激情。如果执教者再把诗情画意,春花秋月,壮志情怀用平铺直叙的讲解,来条分缕析的论证,求的是全,可丢的恰似关键的东西—激发学生感情的因素,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的教学,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为我们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富有诗情画意,如果教者把五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讲解,一一道明,再纵观全篇,说明写作特点,各种手法的使用,来引出主旨,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受课全是做到全了,可是学生又能主动地接受多少,思维的空间又能有多大的范围?带给学生的只是索然无味境地,谈何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阅读,写字活动课,万不可忽视,任意占用,要让活动课名副其实,学会对图书的购买能力有限,图书漂流活动使得学生手中有限的图书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写字时得专心,对文字结构的认识,可以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演讲、辩论,模仿法庭、外交场合的训练,学生的倾情投入,激情迸发,活力四射学习状态是高效教学活动的另一基础,坚不可摧。
创设平等的交流的平台。以往教学,注重师道尊严。师道视为至高无上。学生对教师惟恐惟诺,这种情形古来有之。《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先达德窿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其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固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如何,又如何去实施因材施教呢?学生之间水平又有高低之分,创设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尤为重要,小组的构建使得学生拥有更多发言交流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形成时对构成情况的考虑,如人数、性别及基础等方面,各小组相对平衡,这可以有利于小组的竞争,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荣誉就有了奋斗目标,这时教师再加以公平公正的思想引导使得小组成员都能健康发展。此外,小组成员的友谊使得交往合作成为常态。学生做到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使得任何发言都能得到教师和小组合作伙伴的肯定。另外,教师的权威也不必死守,与学生建立一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民主气氛浓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活跃,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的撞击产生。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绝对的权威不会存在,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民主的气氛,这样的师生,生生关系语文文本在自由探讨中才会获得新的生命。不同的见解会源源出现。文学研讨的氛围才会形成。
拥有了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思考、欣赏的水平,在参与合作时定会有一语惊四座的发言。加之教师应用的学案的引导,语文课堂的文学味一定会醇香浓郁,文学的清泉使得我们的生活从此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