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教是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与表现,其与小学各科教学的结合,既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有鉴于此,笔者就电教媒体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主要从“有效导入”“情境创设”和“拓展阅读”三个当面展开研究与实践,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电教;策略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吸收语文知识程度的强弱,也对他们思维的构建和能力的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电教媒体具有便利性、资源共享性、及时性等特点,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开展电教媒体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研究就十分必要。
一、有效导入,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导入的直接目的是推动学生较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导他们的思维运动,引起他们对新课的期待,促使其正确认识教材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导入方式以文字信息的直接导入为主,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相较于以电教媒体为依托的导入方式,形式单一,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者多样的选择和灵活的形式,能在较高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契合他们趣味性的学习特点,点燃其阅读热情。
譬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这一文章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而是在课前,利用电教媒体,向他们播放了央视一台播出的《宝莲灯》的优秀视频片断,以此吸引其游散的注意力,促使其较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进行如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这部电视剧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面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1:这部电视剧我看过,讲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生2:我看过《宝莲灯》的动画片,也知道是讲孝道的故事。
师:那你们读过这篇故事的文字版本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文字的海洋,具体感受一下文字故事的魅力。
……
这样的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了保证了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情境创设,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
小学生年龄较小,因为生活阅历不足、认知事物的层次较浅等因素,导致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对其中一些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难以充分的理解。电教媒体的出现,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突破的契机,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电教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多态的故事情境,增加其直观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其对阅读文本的认识。
譬如,在学习《梅兰芳学艺》时,静态的语言难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入的感受,尤其是对旦角和唱、念、做、打的认识相对陌生,也难以体会梅兰芳学艺的辛苦。对此,在教学时,笔者就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梅兰芳》的影视剧片断,除了有主人公从小刻苦练功的视频外,还播放了一部分京剧的表演视频,借此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趁机普及了一些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使其在思维上增加对京剧和梅兰芳的认识,在情感上相对直观地体会梅兰芳学艺的辛苦,进而使他们深入领会文章主旨与内涵,降低阅读难度,加深阅读理解。
三、拓展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小学生拥有无穷的发展潜质,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挖掘。当下的小学生生活在开放的信息化大环境下,他们的阅读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有限的教学阅读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内在的发展诉求,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已经必不可少。电教媒体除了本身拥有较大的资源储备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功能,与其他媒体构成一个超大的数据网络,能在较高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譬如,在学习《卧薪尝胆》这篇文章时,笔者除了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以外,考虑到这篇课文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在完成了该篇文章阅读以后,还借助电教媒体,带领学生阅读了《指鹿为马》、《胡服骑射》、《一箭双雕》等成语故事,又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笔者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课文的基础上,还通过电教媒体,使其阅读了《三英战吕》、《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三国演义》名著中的优秀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习其中的陌生词语,引导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做好成语的积累,增加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文化涵养。
总而言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在利用其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深入发挥其导入功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增加他们阅读的直观体验;有效利用其功能,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改平.引入电教设备,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17(29):47-48.
[2] 张银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36.
[3] 杨云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2016(2):184-184.
[4] 許晓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151-15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电教;策略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吸收语文知识程度的强弱,也对他们思维的构建和能力的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电教媒体具有便利性、资源共享性、及时性等特点,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开展电教媒体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研究就十分必要。
一、有效导入,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导入的直接目的是推动学生较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导他们的思维运动,引起他们对新课的期待,促使其正确认识教材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导入方式以文字信息的直接导入为主,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相较于以电教媒体为依托的导入方式,形式单一,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者多样的选择和灵活的形式,能在较高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契合他们趣味性的学习特点,点燃其阅读热情。
譬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这一文章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而是在课前,利用电教媒体,向他们播放了央视一台播出的《宝莲灯》的优秀视频片断,以此吸引其游散的注意力,促使其较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进行如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这部电视剧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面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1:这部电视剧我看过,讲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生2:我看过《宝莲灯》的动画片,也知道是讲孝道的故事。
师:那你们读过这篇故事的文字版本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文字的海洋,具体感受一下文字故事的魅力。
……
这样的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了保证了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情境创设,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
小学生年龄较小,因为生活阅历不足、认知事物的层次较浅等因素,导致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对其中一些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难以充分的理解。电教媒体的出现,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突破的契机,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电教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多态的故事情境,增加其直观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其对阅读文本的认识。
譬如,在学习《梅兰芳学艺》时,静态的语言难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入的感受,尤其是对旦角和唱、念、做、打的认识相对陌生,也难以体会梅兰芳学艺的辛苦。对此,在教学时,笔者就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梅兰芳》的影视剧片断,除了有主人公从小刻苦练功的视频外,还播放了一部分京剧的表演视频,借此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趁机普及了一些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使其在思维上增加对京剧和梅兰芳的认识,在情感上相对直观地体会梅兰芳学艺的辛苦,进而使他们深入领会文章主旨与内涵,降低阅读难度,加深阅读理解。
三、拓展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小学生拥有无穷的发展潜质,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挖掘。当下的小学生生活在开放的信息化大环境下,他们的阅读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有限的教学阅读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内在的发展诉求,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已经必不可少。电教媒体除了本身拥有较大的资源储备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功能,与其他媒体构成一个超大的数据网络,能在较高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譬如,在学习《卧薪尝胆》这篇文章时,笔者除了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以外,考虑到这篇课文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在完成了该篇文章阅读以后,还借助电教媒体,带领学生阅读了《指鹿为马》、《胡服骑射》、《一箭双雕》等成语故事,又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笔者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课文的基础上,还通过电教媒体,使其阅读了《三英战吕》、《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三国演义》名著中的优秀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习其中的陌生词语,引导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做好成语的积累,增加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文化涵养。
总而言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在利用其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深入发挥其导入功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增加他们阅读的直观体验;有效利用其功能,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改平.引入电教设备,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17(29):47-48.
[2] 张银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36.
[3] 杨云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2016(2):184-184.
[4] 許晓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