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蕴含着极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教育专家这样说:“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即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过于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即过分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的感情淡漠甚至麻木。语文教学呼唤情感,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學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1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在情境中产生的,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道德及审美感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善于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意境,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点,采用多种手段,运用情感化、视觉化的语言营造和渲染浓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沉浸于情感之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曲抒写父子亲情的赞歌,应让学生感悟亲情,受到一次情感的洗礼。于是我创设情境,用故事来导入。“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一位妈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并且在最后时刻在手机上留言:孩子,如果你能活着,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很感动,在这个世界上爱情可以变色,友情可以褪色,只有亲情恒久不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亲情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父爱母爱。这样在讲解课文之前就用这个故事唤起了他们最深刻的感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感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更是理解文章情感的桥梁。文章的情感不是老师用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渗透在语言文字里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品位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比如散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语文课上的散文教学,同样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如《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这些生动优美、富有韵味的散文,因为各自心境不同、所以朗读的韵味、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也就不同。老师应适时、适当地根据课文的情感,确定朗读基调,或清新明快、或慷慨激昂、或痛苦悲凉、或缓慢沉重——学生通过推敲朗读,就会激发他们的情感,体会文章的含义。
3 分析讲解,用文章中的情感打动学生心灵
情感具有迁移性,它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题材不同的文章蕴涵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历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从而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学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可借助录音,渲染课堂气氛。在缓慢、低沉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乡愁。进而去分析诗中借助的各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年轻时就出外求学,后来辗转到台湾,离开故土。这样就很好地理解了各种意象的含义。同学们也会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作者的那种真挚的爱恋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再如一些古代诗歌,老师也可以通过分析讲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诗人因为国家衰亡以及自身的悲苦,表现了舍生取义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心。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表现的也是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诗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感,这些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4 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章中易于引起学生深刻感受的东西,用情感激励学生意志,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人生启迪。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充分利用“形象”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如学习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文章写了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特别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文中对人性中的苦闷、困厄、理解、帮助等倾注了感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字中受到情感教育,得到人生感悟:人只有在经历了风雨困难以后才能真正的长大成熟。再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让人感受到在人死亡面前,生存意志的顽强,老师可利用这些告诉学生在挫折、困难面前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去征服一切。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发现课文中的美,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也能使他们联想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从而将高尚的道德情操植入学生的心田。
1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在情境中产生的,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道德及审美感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善于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意境,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点,采用多种手段,运用情感化、视觉化的语言营造和渲染浓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沉浸于情感之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曲抒写父子亲情的赞歌,应让学生感悟亲情,受到一次情感的洗礼。于是我创设情境,用故事来导入。“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一位妈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并且在最后时刻在手机上留言:孩子,如果你能活着,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很感动,在这个世界上爱情可以变色,友情可以褪色,只有亲情恒久不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亲情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父爱母爱。这样在讲解课文之前就用这个故事唤起了他们最深刻的感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感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更是理解文章情感的桥梁。文章的情感不是老师用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渗透在语言文字里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品位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比如散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语文课上的散文教学,同样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如《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这些生动优美、富有韵味的散文,因为各自心境不同、所以朗读的韵味、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也就不同。老师应适时、适当地根据课文的情感,确定朗读基调,或清新明快、或慷慨激昂、或痛苦悲凉、或缓慢沉重——学生通过推敲朗读,就会激发他们的情感,体会文章的含义。
3 分析讲解,用文章中的情感打动学生心灵
情感具有迁移性,它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题材不同的文章蕴涵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历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从而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学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可借助录音,渲染课堂气氛。在缓慢、低沉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乡愁。进而去分析诗中借助的各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年轻时就出外求学,后来辗转到台湾,离开故土。这样就很好地理解了各种意象的含义。同学们也会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作者的那种真挚的爱恋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再如一些古代诗歌,老师也可以通过分析讲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诗人因为国家衰亡以及自身的悲苦,表现了舍生取义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心。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表现的也是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诗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感,这些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4 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章中易于引起学生深刻感受的东西,用情感激励学生意志,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人生启迪。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充分利用“形象”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如学习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文章写了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特别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文中对人性中的苦闷、困厄、理解、帮助等倾注了感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字中受到情感教育,得到人生感悟:人只有在经历了风雨困难以后才能真正的长大成熟。再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让人感受到在人死亡面前,生存意志的顽强,老师可利用这些告诉学生在挫折、困难面前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去征服一切。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发现课文中的美,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也能使他们联想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从而将高尚的道德情操植入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