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充满了辩证的智慧,用对话体文学形式探寻真理。本文重点关注了柏拉图对待文艺与教育的观点。从文学的感染力与“合宜”的题材,对英雄的描写以及对死亡的态度,音乐与爱的教育等几个方面梳理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
关键词:柏拉图;文艺;教育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创办了著名的雅典学院。在他作品中,苏格拉底被塑造成理想中智慧的哲人形象,他与各阶层的人民对话,启发他们的心智,指出他们的无知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柏拉图在论证中善于运用想象、比喻等修辞,使文章富有节奏以及诗性美感,同时他的逻辑非常缜密,一连串的追问展现出其智慧以及雄辩色彩。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他把探讨真理的真善美作为目的,文艺创作只作为目的实现的途径之一。
柏拉图从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一、文学的感染力与合宜的题材
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对青少年的教育,在《伊安篇》中,他这样描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让人神志不清醒,失去自主,陷入迷狂,好像身临诗所说的境界。”不光诵诗人如此,听众也会随诵诗人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是最后的一环,这些换都是从原始磁石得到力量;颂诗人和演戏人是中间环,而诗人最初的一环。通过这些环,神驱遣人心朝神意要他们走的那个方向走,使人们一个接一个悬在一起。”
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正因如此,文学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选择什么作品来教育孩童就至关重要。在本书中收录的《理想国》就谈了对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一切事都是开头最关重要,尤其对于年幼的。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文章中探讨了诗的题材,哪些是合宜的,哪些是不合宜的。“不能让母亲们受诗人的影响,拿些坏故事来吓唬儿童,说有些神乔装许多异方人的形状,在黑夜里到处游行。讲这样的故事,她们就不但渎犯了神,使儿童们变怯懦了。”
要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里只描写善的、美的东西,否则就不准他们在城邦里作诗。要防止城邦的保卫者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响中培养起来,不能让坏的影响铭刻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而应描绘自然优美的方面给青年,从小培养对美的爱好,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用意是要他们长大成人时之道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
二、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人提供娱乐、快感,而在于对人理性的培养和对理想国的功用,显现出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谈到城邦保卫者们的教育问题时,他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分别做了探讨。探讨的内容包括写人和写神两种,写人方面,柏拉图认为要写好人要有好报,坏人应该遭殃;写神方面,柏拉图指出当时文学作品对神和英雄的性格描写不正确,他认为对神的刻画要尽善尽美,从而让儿童对神产生敬畏,所以故事中的神或英雄应该不惧死亡,不轻易痛哭或大笑。
关于如何让他们勇敢,尽量不怕死,柏拉图也有自己的观点。“监督诗人们,告诉他们讲到阴间时,不要一味咒骂它,像他们所常做的那样,最好是把它写得好看一点。”
引申到对死亡的态度,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好人不会以为死对于另一个好人有什么可怕。”所以他不会因为朋友死了而哭,丢了儿子或兄弟或财产也会处之泰然。他认为痛哭属于女人和懦夫,保卫城邦的人要以痛哭为耻。这些论调看起来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柏拉图自有他的用意,他理想中要培养的“保卫城邦的人”可以“单凭自己把生活弄得美满,比起一般人来,他最无须倚赖旁人。”
三、音乐与爱的教育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的多,“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切看到美的东西则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并吸收到心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柏拉图认为,真正懂音乐的人必须要认识到节制、勇敢、宽宏、高远之类品质的形相以及和它们相反的品质的形相,由此上升到对爱的定义,“真正的爱只是用于有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事美的和秩序的。”柏拉图式爱情“只能像父亲对于儿子所表示的那样,目的是要高尚纯洁的”,他认为如果真正相爱,就不能享受扰乱心智的快感,“否则就要受人指责为粗鄙”。这种理想型的、纯精神层面的爱被很多人当作一种爱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并不否定一切艺术,只否定“伤风败俗”的艺术,显现出伦理型文艺观的特点。柏拉图否认文艺的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肯定其伦理价值,呈现出追求真善美理式真理的特点。
四、结语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包含哲学、神学、政治学、教育学、诗学等,形成带有多重特色的文艺观。他的思想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他的时代,贵族权力开始明显削弱,民主势力开始兴起,文艺上旧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新的民主风气逐渐形成,柏拉图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受到诡辩学派代表的民主势力的挑战,为此,他提倡要用道德的文艺来拯救不道德的文艺,并以此教导后人,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文艺对话集》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柏拉图追求高尚的、理想化的教育,有一部分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旧非常受用,具有現实意义。虽然理想化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极端观点,但是总体来说,柏拉图的文艺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批判式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太盛.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子,冯文全.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09.
[3]柏拉图,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
作者简介:
王皓(198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
关键词:柏拉图;文艺;教育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创办了著名的雅典学院。在他作品中,苏格拉底被塑造成理想中智慧的哲人形象,他与各阶层的人民对话,启发他们的心智,指出他们的无知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柏拉图在论证中善于运用想象、比喻等修辞,使文章富有节奏以及诗性美感,同时他的逻辑非常缜密,一连串的追问展现出其智慧以及雄辩色彩。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他把探讨真理的真善美作为目的,文艺创作只作为目的实现的途径之一。
柏拉图从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一、文学的感染力与合宜的题材
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对青少年的教育,在《伊安篇》中,他这样描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让人神志不清醒,失去自主,陷入迷狂,好像身临诗所说的境界。”不光诵诗人如此,听众也会随诵诗人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是最后的一环,这些换都是从原始磁石得到力量;颂诗人和演戏人是中间环,而诗人最初的一环。通过这些环,神驱遣人心朝神意要他们走的那个方向走,使人们一个接一个悬在一起。”
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正因如此,文学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选择什么作品来教育孩童就至关重要。在本书中收录的《理想国》就谈了对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一切事都是开头最关重要,尤其对于年幼的。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文章中探讨了诗的题材,哪些是合宜的,哪些是不合宜的。“不能让母亲们受诗人的影响,拿些坏故事来吓唬儿童,说有些神乔装许多异方人的形状,在黑夜里到处游行。讲这样的故事,她们就不但渎犯了神,使儿童们变怯懦了。”
要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里只描写善的、美的东西,否则就不准他们在城邦里作诗。要防止城邦的保卫者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响中培养起来,不能让坏的影响铭刻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而应描绘自然优美的方面给青年,从小培养对美的爱好,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用意是要他们长大成人时之道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
二、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人提供娱乐、快感,而在于对人理性的培养和对理想国的功用,显现出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谈到城邦保卫者们的教育问题时,他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分别做了探讨。探讨的内容包括写人和写神两种,写人方面,柏拉图认为要写好人要有好报,坏人应该遭殃;写神方面,柏拉图指出当时文学作品对神和英雄的性格描写不正确,他认为对神的刻画要尽善尽美,从而让儿童对神产生敬畏,所以故事中的神或英雄应该不惧死亡,不轻易痛哭或大笑。
关于如何让他们勇敢,尽量不怕死,柏拉图也有自己的观点。“监督诗人们,告诉他们讲到阴间时,不要一味咒骂它,像他们所常做的那样,最好是把它写得好看一点。”
引申到对死亡的态度,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好人不会以为死对于另一个好人有什么可怕。”所以他不会因为朋友死了而哭,丢了儿子或兄弟或财产也会处之泰然。他认为痛哭属于女人和懦夫,保卫城邦的人要以痛哭为耻。这些论调看起来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柏拉图自有他的用意,他理想中要培养的“保卫城邦的人”可以“单凭自己把生活弄得美满,比起一般人来,他最无须倚赖旁人。”
三、音乐与爱的教育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的多,“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切看到美的东西则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并吸收到心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柏拉图认为,真正懂音乐的人必须要认识到节制、勇敢、宽宏、高远之类品质的形相以及和它们相反的品质的形相,由此上升到对爱的定义,“真正的爱只是用于有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事美的和秩序的。”柏拉图式爱情“只能像父亲对于儿子所表示的那样,目的是要高尚纯洁的”,他认为如果真正相爱,就不能享受扰乱心智的快感,“否则就要受人指责为粗鄙”。这种理想型的、纯精神层面的爱被很多人当作一种爱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并不否定一切艺术,只否定“伤风败俗”的艺术,显现出伦理型文艺观的特点。柏拉图否认文艺的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肯定其伦理价值,呈现出追求真善美理式真理的特点。
四、结语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包含哲学、神学、政治学、教育学、诗学等,形成带有多重特色的文艺观。他的思想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他的时代,贵族权力开始明显削弱,民主势力开始兴起,文艺上旧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新的民主风气逐渐形成,柏拉图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受到诡辩学派代表的民主势力的挑战,为此,他提倡要用道德的文艺来拯救不道德的文艺,并以此教导后人,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文艺对话集》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柏拉图追求高尚的、理想化的教育,有一部分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旧非常受用,具有現实意义。虽然理想化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极端观点,但是总体来说,柏拉图的文艺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批判式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太盛.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子,冯文全.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09.
[3]柏拉图,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
作者简介:
王皓(198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