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甲骨文改写了汉字研究的历史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dwc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德宽 摄影 马悦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汉字史的价值何在?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看来,甲骨文一方面展示了3000多年前汉字的原始面貌,让现代人甚至比东汉文字学名家许慎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形态,并纠正了2000多年来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一些错误;而同时,甲骨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寻找汉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甲骨文发现的5年后,孙诒让撰成《契文举例》—第一部甲骨文字考释和研究著作;至1915年,罗振玉出版《殷虚书契考释》,大量甲骨文得到考释,卜辞基本可以解读。甲骨文从最初被发现至大量考释、基本可以解读,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古文字释读往往需要几百年。
  学者如何能以此速度攻克甲骨文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得益于中国文字的良好传承。”黄德宽说。
  黄德宽说,汉字的延续性,本质上是由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决定的。文字是文明的一部分,文字会随着文明的消亡而消亡。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中华文明的整体形态没有变。尤其是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经典化。从隋唐设立科举考试制度直至清末,四书五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课”。莘莘学子将经典奉为圭臬,身体力行地诵读和践行。经典的不可改易性,确保了文字稳定地传承下来。
  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成果,早在东汉许慎就撰写出《说文解字》这样的文字学名著。《说文解字》依据小篆文字系统,大体上对汉字来源、构造和字體演变规律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到了清代,以著录和考证金石文字资料为研究重点的清代金石学,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种背景下,甲骨文发现后中国文字学者对它并不感到十分陌生,他们能够很自然地融会贯通《说文》和金石学研究成果,这对甲骨文的常见字识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带动了整个古文字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字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文字资料素材丰富: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文字等早期文字,保存了文字的历史面貌,这都为文字研究提供了直接且可靠的依据。据黄德宽介绍,近百年来,古文字学者利用甲骨文研究成果,开展文字溯源的探索,把西周的青铜器文字、战国文字、秦代文字等进行断代清理,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综合探索汉字系统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联系,可以建构汉字系统的一个一个“字族”。黄德宽等学者所著《古文字谱系疏证》—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的著作,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字际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发展沿革谱系,这项工作为进一步揭示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
  黄德宽形象地比喻说:“文字的内在规定性很强,它内部可以分成一个个‘家族’。我们找到了相关字的‘老祖宗’,然后便能分析出它是如何派生出其他字的。”

为传统文字学纠错


  在依据甲骨文等古文字材料溯源中国文字发展演变之后,学者才发现《说文解字》中对文字的分析存在不少错误。
  据黄德宽介绍,许慎分析的汉字构造,主要是依据小篆。这些小篆形体都是汉字长期发展后的结果,依据较迟的形体来分析汉字早期的构造方法和原理,错误自然在所难免。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为纠正许慎分析汉字结构的错误,正确认识一些汉字的构造并科学总结汉字构形原理提供了可能。
  “比如‘至’字。‘至’是什么?根据《说文解字》对小篆系统分析,‘至’字是一个鸟向下飞着地。”黄德宽说,根据甲骨文,“至”是一个弓矢射到一个位置。与此相类似,“之”字《说文解字》说是小草从地下冒出来。但在甲骨文中,它是一个脚趾下面加一横,表示脚走到了一个地方,“之”表示“到达”。
  “一个是把‘矢’误认为‘鸟’,一个是把‘趾’误认为‘草’。因为在东汉时许慎没有甲骨文可以参考,只能看到小篆,所以只能按小篆的字形分析。类似的这些错误,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是没有人知道的。”黄德宽说。
  传统文字学将文字构造法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但传统文字学并没有讲明哪个时代主要使用哪类文字构造法。黄德宽开创性地提出汉字发展具有层累性,研究汉字应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
  “很多人都会以一个整体的、静态的方式来看文字,并不清楚每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以汉字发展史的角度,所有的字并不都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产生的,是不同时代一层一层、一个一个慢慢积累下来的结果。因而我们借用了考古学的一个概念—层累。”
  黄德宽说,在层累观点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下,能发现甲骨文中形声构字法占有相当的比例,象形、指事使用非常有限,这也纠正了学术上过去认为的形声造字法出现较晚的观点;西周时期汉字构造就以形声字为主体,西周时期新出现的字,80%属于形声字;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字,90%以上采用形声造字法。所以,汉字系统内部早就完成了造字方法的转变,形声造字法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了。
黄德宽等学者所著《古文字谱系疏证》,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的著作。 摄影 马悦
《江陵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复制)。原物属于西汉时期,藏荆州博物馆。汉魏时期的简帛文书,展示出文字从隶变到楷化的演变过程。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逨盘(复制)。原件属于西周时期,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逨盘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有重要意义,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其他文献
远望3号测量船驾驶舱内,驾驶员对太平洋海域的海况进行观测。  2019年9月29日,新中国70华诞前夕,伴随着船员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再次解缆出航,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奔赴太平洋海域执行北斗三号等两次海上卫星测控任务。  本刊记者随船出航,记录下大洋上的“移动科学城”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亲历测量任务  离岸,出航,于外人是一种充满刺激的新鲜体验,于远望人
期刊
2013年,陈俊武院士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的办公室。20世纪90年代,陳俊武担任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导师时的文件资料。  在中国,有70%的汽油是通过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加工而成的。而这项工艺的工程技术奠基人,正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他入党63年、70年工作不辍,如今9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三天来单位上班,处理技术方面的一些事情。194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不仅
期刊
普者黑國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这里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融湖泊、山峰、荷塘及周围村庄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令游客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流连忘返。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因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的75.4%,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
期刊
蓝天神盾 空军地面防空兵  开创世界防空史击落敌机先河的空军地面防空兵,经过一代代官兵艰苦创业,形成了远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结合的作战体系,信息化条件下体系防空反导能力全面提升。  初建时便战果累累的空军地面防空兵,如今已成长为武器装备更加先进、能力素质更加过硬、规模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技术兵种,成为我军空天防御的重要力量。  空军地面防空兵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构成。组建以来,久经战火洗礼、战功卓著。
期刊
1950年7月1日,国际书店北京分店正式开业。  世界上,有哪些人在阅读中国出版的书刊?海外读者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这些书刊的?是哪些人在海外经营中国书刊?这些问题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个时代使命息息相关。而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新中国书刊发行事业的源头说起。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为迎接全国人民学习马列主义的高潮,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向苏联订购大批中外文出
期刊
孔德铭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甲骨文中有“商邑”“大邑商”的记载。但“大邑商”的范畴具体为何,直到近几年才为大众所知。  2016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辛店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称“研究所”)进行灰坑(垃圾坑)和墓葬的考古挖掘。坐下喝口水的功夫,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发现地面“有一块灰色的东西,我捡起来看了会儿。”孔德铭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是陶范的碎片。基于此,孔德铭坚信辛店遗址有铸铜作坊
期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在黑龙江考察时的合影。  大学的发展史,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从1919年创立至今,南开大学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抗战烽火中惨遭轰炸,到西南边陲的弦歌不辍,尽显刚毅坚卓;从北归复校的艰难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作育英才;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践行“科教兴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建“双一流”高校……回眸百年,这
期刊
宋镇豪 摄影 马悦  作为当代中国甲骨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镇豪从20世纪60年代接触甲骨文。半个世纪的光阴中,他亲身经历并推动了甲骨文研究从手段到领域的更新迭代,以及構筑于于甲骨学之上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甲骨文促进国际交流  在宋镇豪看来,甲骨文不仅仅是汉字的鼻祖,也传承着中国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信仰的由来、中国文化形成的缘起。“比如,甲骨文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
期刊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10月22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证古泽今的文明符号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可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河南安阳,甲骨文的故乡,由当代甲骨学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从“半体力劳动”到“人工智能”  登录“殷契文渊”网站,在字形库中选择甲骨字“人”字形,所有包含该字形的402个甲骨片信息就全部显示出来。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殷契文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