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提高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体验化学世界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化学素养.本文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溶液酸碱性的比较四个典型实验,探讨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典型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剖析典型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本来单调的验证式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将学生的被动听课、“看实验”转变为主动探索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主动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从而让学生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典型实验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前提下,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三种,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从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实验操作以及气体检验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同时从反应原理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角度思考选择怎样的发生装置;从气体性质(是否溶于水、密度、 与空气的比较、是否与空气反应、 是否与水反应等)角度思考选择怎样的收集装置;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以及步骤颠倒可能引起怎样的不良后果;根据氧气的特性(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设计如何检验该气体是不是氧气以及检验氧气是否已经集满.
典型实验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将带来的雪碧先看说明然后打开,观察现象,说出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讨论怎样探究雪碧里面气体的性质?怎样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初步得出的方案有:
方案1:将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方案2:用注射器抽出雪碧中的气体,再吸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看是否变浑浊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了.验证得出雪碧瓶中逸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雪碧中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吗?于是又进行了猜想、讨论、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的实验.
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猜想、形成假设的能力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设计与实践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典型实验三:氢气的制取
“氢气的制取”是一则安装容易、操作简单且无“安全”隐患的演示实验.学生在课上成功地演示后,操作的学生由此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观察的学生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感染,实验争胜的心理更强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得到了比教师演示制取氢气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提出了用废干电池皮、废铝丝、废硫酸以及烧瓶、锥形瓶、试剂瓶等对应替换制氢试验中的药品和仪器的意见,甚至还设计出用试管与注射器、U形管与有孔塑料板、破底试管与广口瓶、球形管与烧杯等安装样式不同的,但同样具有启普发生器特点的简易装置.这些实验的设计是对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装置原理的应用.
典型实验四:溶液酸碱性的比较
教材中用紫色石蕊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在学习了如何识别酸和碱之后,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植物色素在酸、 碱性的溶液中会发生不同颜色的变化,而且在家中可以就地取材自制而成,于是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在白纸上分别用柠檬汁、橘子汁、 白醋、 小苏打、肥皂水溶液用毛笔画出一条线,将紫甘蓝叶子捣烂,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泡的汁液过滤,自制出酸碱指示剂,再分别用毛笔蘸取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溶液,分别覆盖在上述五条线上,得出五条不同颜色的线.
《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总之,通过对典型实验的探究,学生获得了新知,激发了积极的思维,初步培养了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感受和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初中实验教学,尤其是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典型实验,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移植应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6-28.
关键词: 典型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剖析典型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本来单调的验证式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将学生的被动听课、“看实验”转变为主动探索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主动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从而让学生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典型实验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前提下,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三种,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从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实验操作以及气体检验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同时从反应原理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角度思考选择怎样的发生装置;从气体性质(是否溶于水、密度、 与空气的比较、是否与空气反应、 是否与水反应等)角度思考选择怎样的收集装置;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以及步骤颠倒可能引起怎样的不良后果;根据氧气的特性(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设计如何检验该气体是不是氧气以及检验氧气是否已经集满.
典型实验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将带来的雪碧先看说明然后打开,观察现象,说出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讨论怎样探究雪碧里面气体的性质?怎样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初步得出的方案有:
方案1:将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方案2:用注射器抽出雪碧中的气体,再吸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看是否变浑浊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了.验证得出雪碧瓶中逸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雪碧中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吗?于是又进行了猜想、讨论、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的实验.
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猜想、形成假设的能力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设计与实践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典型实验三:氢气的制取
“氢气的制取”是一则安装容易、操作简单且无“安全”隐患的演示实验.学生在课上成功地演示后,操作的学生由此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观察的学生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感染,实验争胜的心理更强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得到了比教师演示制取氢气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提出了用废干电池皮、废铝丝、废硫酸以及烧瓶、锥形瓶、试剂瓶等对应替换制氢试验中的药品和仪器的意见,甚至还设计出用试管与注射器、U形管与有孔塑料板、破底试管与广口瓶、球形管与烧杯等安装样式不同的,但同样具有启普发生器特点的简易装置.这些实验的设计是对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装置原理的应用.
典型实验四:溶液酸碱性的比较
教材中用紫色石蕊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在学习了如何识别酸和碱之后,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植物色素在酸、 碱性的溶液中会发生不同颜色的变化,而且在家中可以就地取材自制而成,于是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在白纸上分别用柠檬汁、橘子汁、 白醋、 小苏打、肥皂水溶液用毛笔画出一条线,将紫甘蓝叶子捣烂,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泡的汁液过滤,自制出酸碱指示剂,再分别用毛笔蘸取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溶液,分别覆盖在上述五条线上,得出五条不同颜色的线.
《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总之,通过对典型实验的探究,学生获得了新知,激发了积极的思维,初步培养了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感受和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初中实验教学,尤其是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典型实验,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移植应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