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起搏器囊袋發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相关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1~2011年这段时间里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病例资料1086例,对这10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经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次数,手术持续的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无菌环境等等。结论:据研究显示在起搏器植入后的周6是感染的高发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注意,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减少感染率。
【关键词】 起搏器 囊袋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临床上,起搏器植入术在心内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术,起搏器囊袋感染为起搏器术后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对囊袋感染诊断的标准为:局部出现疼痛、红肿现象,体温较高、存在液波感,囊袋抽液进行革兰染色并且予以细菌培养结果发现致病菌或者是大量的白细胞,一旦被诊断为感染应及时的处理,不然会引起囊袋破溃,更有甚者会引发感染全身播散的现象,甚至会并发心内膜炎[1],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现对我院收治的1086例临床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1~2011年这段时间里我院心内科收治临床患者病历资料1086例,在这1086例患者中有男患者778例以及有女患者308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49-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所接受调查的1086例患者的患病时间均在2~11年左右,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在5.5年左右以上统计的患者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
1.2 方法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无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有无囊袋血肿、感染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导管室无菌环境等内容,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1.3 数据处理
在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中,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产生危险因素为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的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无菌环境等详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为防止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加强无菌观念,保证导管室手术环境符合无菌要求,导管室内物体以及空气的消毒要达标,对非手术人员的出入进行严格控制,术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步骤进行洗手、穿手术衣以及铺消毒巾,对所有人员的无菌观念予以有效地强化[2] ②对囊袋血肿进行有效控制,囊袋感染一般是在囊袋血肿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术中对囊袋的止血要彻底,术后对囊袋进行有效的加压包扎;若出现血肿要立即将积血予以抽吸干净,若是血肿相对较大,预计在短期内会存在吸收困难的现象,需要及时予以手术将血肿清除并且在手术之前需要将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停服,为防止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产生血栓应该在停药期间将低分子肝素予以皮下注射并且在术中还要进行彻底止血③多次将起搏器予以植入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多次进行手术操作会使组织的损伤以及囊袋血肿加重,研究中,由于多次手术而发生感染的几率在3.28左右,显著高于一次手术的感染率,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多次植入术之后,囊袋周围的组织会形成瘢痕,囊袋出现过大或者过小而产生死腔,都会导致术后囊袋愈合不良或者是继发出血现象发生,从而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3]④对手术基本功的训练予以加强,从研究结果可知,手术时间过长和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都能够增加囊袋感染的危险性所以,术者需要对外科基本功进行应练,使手术暴露时间尽可能地减少,从而使感染的机会减少;⑤囊袋感染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全身抗菌素治疗及对感染的囊袋进行局部的清创,关键是将起搏器硬件予以彻底撤除.在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将患侧起搏器进行移除,采用临时起搏进行支持,而且还对起搏器予以清洁后经环氧乙烷重新消毒,在1周过后将其再次植入对侧皮下,患者病例从新植入起搏器后的囊袋获得了良好愈合效果[4]。
综上述,对无菌观念予以加强,术前准备工作要充分,熟练掌握扎实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手术环境是对囊袋感染进行预防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韩群霞,满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引起囊袋医院感染报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4(18):869-870.
[2]罗建平,刘惠亮,马春梅,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J].中国医刊,2008,43(16):362-363.
[3]王玉堂,张晔.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21):475-476.
[4]芮世宝,王劲风,蔚有权.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1(13):358-359.
【关键词】 起搏器 囊袋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临床上,起搏器植入术在心内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术,起搏器囊袋感染为起搏器术后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对囊袋感染诊断的标准为:局部出现疼痛、红肿现象,体温较高、存在液波感,囊袋抽液进行革兰染色并且予以细菌培养结果发现致病菌或者是大量的白细胞,一旦被诊断为感染应及时的处理,不然会引起囊袋破溃,更有甚者会引发感染全身播散的现象,甚至会并发心内膜炎[1],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现对我院收治的1086例临床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1~2011年这段时间里我院心内科收治临床患者病历资料1086例,在这1086例患者中有男患者778例以及有女患者308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49-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所接受调查的1086例患者的患病时间均在2~11年左右,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在5.5年左右以上统计的患者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
1.2 方法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无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有无囊袋血肿、感染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导管室无菌环境等内容,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1.3 数据处理
在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中,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产生危险因素为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的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无菌环境等详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为防止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加强无菌观念,保证导管室手术环境符合无菌要求,导管室内物体以及空气的消毒要达标,对非手术人员的出入进行严格控制,术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步骤进行洗手、穿手术衣以及铺消毒巾,对所有人员的无菌观念予以有效地强化[2] ②对囊袋血肿进行有效控制,囊袋感染一般是在囊袋血肿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术中对囊袋的止血要彻底,术后对囊袋进行有效的加压包扎;若出现血肿要立即将积血予以抽吸干净,若是血肿相对较大,预计在短期内会存在吸收困难的现象,需要及时予以手术将血肿清除并且在手术之前需要将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停服,为防止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产生血栓应该在停药期间将低分子肝素予以皮下注射并且在术中还要进行彻底止血③多次将起搏器予以植入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多次进行手术操作会使组织的损伤以及囊袋血肿加重,研究中,由于多次手术而发生感染的几率在3.28左右,显著高于一次手术的感染率,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多次植入术之后,囊袋周围的组织会形成瘢痕,囊袋出现过大或者过小而产生死腔,都会导致术后囊袋愈合不良或者是继发出血现象发生,从而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3]④对手术基本功的训练予以加强,从研究结果可知,手术时间过长和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都能够增加囊袋感染的危险性所以,术者需要对外科基本功进行应练,使手术暴露时间尽可能地减少,从而使感染的机会减少;⑤囊袋感染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全身抗菌素治疗及对感染的囊袋进行局部的清创,关键是将起搏器硬件予以彻底撤除.在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将患侧起搏器进行移除,采用临时起搏进行支持,而且还对起搏器予以清洁后经环氧乙烷重新消毒,在1周过后将其再次植入对侧皮下,患者病例从新植入起搏器后的囊袋获得了良好愈合效果[4]。
综上述,对无菌观念予以加强,术前准备工作要充分,熟练掌握扎实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手术环境是对囊袋感染进行预防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韩群霞,满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引起囊袋医院感染报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4(18):869-870.
[2]罗建平,刘惠亮,马春梅,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J].中国医刊,2008,43(16):362-363.
[3]王玉堂,张晔.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21):475-476.
[4]芮世宝,王劲风,蔚有权.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1(13):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