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沉闷、枯燥的现状,提出趣味复习的观点,并从利用生动故事、巧妙讲解、真实事例、竞赛等几个方面阐述具体做法。其科学、实用和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趣味 语文 复习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想,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有滋有味”。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 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 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3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4 利用教师自身的才艺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生容易模仿。
我喜欢朗诵、演讲和写作,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偶尔也写写东西。有时候在课前,我会给学生朗诵一些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两个经典的句子。记得有一个午后,我给学生念读一首情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我抒情的朗诵伴随着缓缓流淌的轻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自然深邃又情谊绵绵的境界中,过了一阵,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作文课上,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学生交流,有时,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这种熏陶,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语文。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关键词】 趣味 语文 复习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想,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有滋有味”。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 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 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3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4 利用教师自身的才艺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生容易模仿。
我喜欢朗诵、演讲和写作,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偶尔也写写东西。有时候在课前,我会给学生朗诵一些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两个经典的句子。记得有一个午后,我给学生念读一首情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我抒情的朗诵伴随着缓缓流淌的轻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自然深邃又情谊绵绵的境界中,过了一阵,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作文课上,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学生交流,有时,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这种熏陶,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语文。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