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选修课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又给语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困惑,如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问题、选修课程服务主体问题、选修课程评价公正性问题。审视选修课程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人文教育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选修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说法是新课标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以前教学大纲的说法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这是新课程的“独创”。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方面的要素渗透于语文教学课程目标中,鲜明地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可以说,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而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新高中语文教材分成了必修和选修,这也是与传统教材的显著区别。那么,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怎样将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1.1 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课程专家也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不能归为同类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1.2 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第二阶段的选修课将直接引发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革
  2.1 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所谓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学生由“教学中心”转变为“课程中心”,课程由“防教师课程”转变为“教师自觉参与开发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近来时兴的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2.2 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都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诗歌散文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广东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课程的角度看,这些已经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体系已被打破。
  2.3 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中国的语文教育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已经在实验区全面铺开,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我们就能够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占小学各科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又兼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接触学生时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小
期刊
【摘 要】 情境,从词义上理解,是指“情景”、“境地”的意思。我们这里提出的情境创设,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方法 情感和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
期刊
【摘 要】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作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当务之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上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加快数学课改实验的实施进程。  【关键词】 主体性 动机 兴趣 思维  
期刊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是非常必要也是应当予以重视的。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笔者在教研工作中观察到,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练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各不相同,特点各有所异,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相反,有的教师虽学贯中西,满腹经纶,课堂上却词不达意,
期刊
【摘 要】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发现交流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1 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
期刊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只要好好把握几个关键的环节,就能够轻轻松松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
期刊
【摘 要】 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如何把这种新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应包括: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
期刊
【摘 要】 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  【关键词】 历史 综合能力  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1 日常的教学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承担起的神圣职责。为了能落实素质教育,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学——导学——互学”,简称为“三学”。  “自学——导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得多,放得少;教师点得多,练得少;
期刊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培养 主体参与意识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