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为“安全炸药”的发明而功成名就,但使他享誉世界的,却是著名的“诺贝尔奖”。时至21世纪的今天,这个奖项更是早已家喻户晓。但是,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却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好奇。因为他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厌世者。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单身汉,但似乎并不快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赌钱,对音乐也无欣赏兴趣,不会摆弄任何一种乐器。他那双深邃、凹陷的眼睛,流露出一种专注、聪明却又充满忧郁的神情。有时,他那高凸的鼻梁上,还要架上一副系了黑带的近视眼镜,显得那样忧郁、寂寞和孤独。
他的事业不可谓不成功。虽然他并不喜欢经商,也非常厌恶商场的尔虞我诈,他更喜欢他的技术实验室,但是,他却的确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在他有生之年,他的跨国公司就遍及了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但也许,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他曾说:“我像是被命运打翻了的沉船,失去了罗盘或舵轮,随波逐流。我既没有对过去光辉灿烂的回忆,也没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没有自满,虽然自满是粗鄙的,但它毕竟可以美化人生。”
比起他事业的“辉煌”,他似乎更羡慕平静闲适的生活,他曾给他的二嫂——一个平凡但快乐的女人——写信说:“我们之间真是泾渭分明,环绕着你的是爱、欢乐和喧闹,以及充满生气的生活。你照顾着别人,也得到别人的照顾;你抚爱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抚爱。你完全沉浸在满足的情怀之中。”
他没有爱情,也或者说,爱情的路上,他步履蹒跚地走过,却从没走到过目的地。也曾有三位女性走进他的生活,但一个猝然病逝,一个有缘无分,一个又无知负心。我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忧郁孤独使他失去了爱情,还是他爱情的创伤才让他忧郁孤独。
他经常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无用的思维工具,“带着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沉重心情,孤零零地漂泊于世”。他感到孤独时,就又开始紧张的工作,四处奔波,或者待在实验室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伏案写信,或者撰写也许并不高明的文学作品。只有在他情绪稳定时,他才会成为谈笑风生的主角。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见。
也许是年轻时候,他遭遇了太多的创伤,以致最终都难以弥补,才让他如此忧郁。31岁时,他意气风发,正在和他的父亲、弟弟一起研究如何改进炸药,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实验室被夷为平地,他和父亲都受了重伤,而且还造成了5人死亡,其中就有他挚爱的弟弟埃米尔。这是一个与死神捉迷藏的实验,失去了一名亲人后,连家人都劝他放弃。但是,他不愿让自己的弟弟白白浪费生命,于是,他继续下去。
随着“安全炸药”的爆炸声,他的声誉迅速传遍了世界。但是,埃米尔惨死的情景,却不时萦绕在他的脑际。也许,这只能加重他的忧郁。
事隔多年以后,他说:“我是一个厌世者,不过非常善良。”曾有人怂恿诺贝尔写自传,但是他觉得一个人不应该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便婉言谢绝了。
年轻时代,为了寻找援助,他曾碰得头破血流。功成名就之后,他已经腰缠万贯,对于那些很有抱负的年轻人,只要提出的项目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地方,他往往很诚心地慷慨解囊。因为,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他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对这些有前途的青年求助者,他从不带任何偏见,他不去管他们信奉的到底是哪一个上帝,只关心他们是否具有纯粹的科学精神。
可是,诺贝尔并不是一个傻傻的有求必应的人。随着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的人,都向他伸手求援。他曾经做过粗略的统计,他每天都会收到平均2万瑞士法郎的求助。对此,诺贝尔曾无奈地说:“世上绝没有吸收记忆的海绵,但有的是求助者的清单。”事实上,其中大部分求助,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对那些懒惰的求助者,他尤其感到恼火。因为从年轻时候起,他的自尊心就不能容忍这样的施舍。
所以,对于那些为了立雕像、举行纪念晚宴之类的活动而提出来的求助,他从不动心;而为了帮助有为青年从事科学研究,他很少说个“不”字。
他给我们留下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死人对于我们的大理石贡品毫无感知,谅他也不会计较。与其给予死人荣誉,还不如帮助生活贫苦的穷人,这就是我天生的癖性。”
令人惊异的是,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竟是出于一个厌世者的善良!
编辑/梁宇清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单身汉,但似乎并不快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赌钱,对音乐也无欣赏兴趣,不会摆弄任何一种乐器。他那双深邃、凹陷的眼睛,流露出一种专注、聪明却又充满忧郁的神情。有时,他那高凸的鼻梁上,还要架上一副系了黑带的近视眼镜,显得那样忧郁、寂寞和孤独。
他的事业不可谓不成功。虽然他并不喜欢经商,也非常厌恶商场的尔虞我诈,他更喜欢他的技术实验室,但是,他却的确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在他有生之年,他的跨国公司就遍及了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但也许,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他曾说:“我像是被命运打翻了的沉船,失去了罗盘或舵轮,随波逐流。我既没有对过去光辉灿烂的回忆,也没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没有自满,虽然自满是粗鄙的,但它毕竟可以美化人生。”
比起他事业的“辉煌”,他似乎更羡慕平静闲适的生活,他曾给他的二嫂——一个平凡但快乐的女人——写信说:“我们之间真是泾渭分明,环绕着你的是爱、欢乐和喧闹,以及充满生气的生活。你照顾着别人,也得到别人的照顾;你抚爱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抚爱。你完全沉浸在满足的情怀之中。”
他没有爱情,也或者说,爱情的路上,他步履蹒跚地走过,却从没走到过目的地。也曾有三位女性走进他的生活,但一个猝然病逝,一个有缘无分,一个又无知负心。我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忧郁孤独使他失去了爱情,还是他爱情的创伤才让他忧郁孤独。
他经常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无用的思维工具,“带着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沉重心情,孤零零地漂泊于世”。他感到孤独时,就又开始紧张的工作,四处奔波,或者待在实验室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伏案写信,或者撰写也许并不高明的文学作品。只有在他情绪稳定时,他才会成为谈笑风生的主角。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见。
也许是年轻时候,他遭遇了太多的创伤,以致最终都难以弥补,才让他如此忧郁。31岁时,他意气风发,正在和他的父亲、弟弟一起研究如何改进炸药,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实验室被夷为平地,他和父亲都受了重伤,而且还造成了5人死亡,其中就有他挚爱的弟弟埃米尔。这是一个与死神捉迷藏的实验,失去了一名亲人后,连家人都劝他放弃。但是,他不愿让自己的弟弟白白浪费生命,于是,他继续下去。
随着“安全炸药”的爆炸声,他的声誉迅速传遍了世界。但是,埃米尔惨死的情景,却不时萦绕在他的脑际。也许,这只能加重他的忧郁。
事隔多年以后,他说:“我是一个厌世者,不过非常善良。”曾有人怂恿诺贝尔写自传,但是他觉得一个人不应该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便婉言谢绝了。
年轻时代,为了寻找援助,他曾碰得头破血流。功成名就之后,他已经腰缠万贯,对于那些很有抱负的年轻人,只要提出的项目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地方,他往往很诚心地慷慨解囊。因为,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他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对这些有前途的青年求助者,他从不带任何偏见,他不去管他们信奉的到底是哪一个上帝,只关心他们是否具有纯粹的科学精神。
可是,诺贝尔并不是一个傻傻的有求必应的人。随着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的人,都向他伸手求援。他曾经做过粗略的统计,他每天都会收到平均2万瑞士法郎的求助。对此,诺贝尔曾无奈地说:“世上绝没有吸收记忆的海绵,但有的是求助者的清单。”事实上,其中大部分求助,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对那些懒惰的求助者,他尤其感到恼火。因为从年轻时候起,他的自尊心就不能容忍这样的施舍。
所以,对于那些为了立雕像、举行纪念晚宴之类的活动而提出来的求助,他从不动心;而为了帮助有为青年从事科学研究,他很少说个“不”字。
他给我们留下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死人对于我们的大理石贡品毫无感知,谅他也不会计较。与其给予死人荣誉,还不如帮助生活贫苦的穷人,这就是我天生的癖性。”
令人惊异的是,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竟是出于一个厌世者的善良!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