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本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护理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医养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介绍德国护理行业培训经验与标准,探究其对医养结合护理培训的借鉴,为我国建立实用可行的医养结合专业护理培训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德国护理培训;分层培训
一、医养结合护理培训概述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通过优化社会养老和医疗资源配置,为因年老、疾病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提供日常起居、疾病诊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突出专业医疗护理的重要性,保证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在医养结合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队伍专业水平十分重要。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包括经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护理服务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和护工人员等正式护理队伍以及老人家属、志愿者等非正式护理队伍。护理服务包括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问诊、体检、用药等专业医疗服务,护工、家属等为老人进行基础医养护理。医养结合护理培训即指对正式和非正式护理队伍通过有计划、系统、规范的专门培养和短期培训,使从业者具备充分的专业护理業务知识和综合能力,为老人提供优质专业的医护服务。
二、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存在护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医生、护士一部分并非出自老年医学专业;护工群体主要由缺乏专业医学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人员和“4050”女性组成,且在实际工作中护工数量缺口严重,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多数居家护理老人的家属、志愿者不具备专业医疗护理技能,仅接受家庭医生每周1—2次上门指导,老人无法得到科学的护理照料。
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老年护理工作开展中普遍存在。当前我国执行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07)》等制度标准对养老护理工作不具有普遍强制性,也不完全适用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因此,当前亟需针对医养服务开展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构建全方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保证医养护理人员输送机制。
三、德国老年护理培训经验
德国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通过颁布《老年人护理教育与老年人护理助理教育普通考试条例》、《老年人护理法》等护理法案,严格实行护理人员培训与资质认定制度,为其长期护理服务培养多元、优质的专业护理人员,对我国医养结合护理服务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等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凡年满16岁的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不设入学考试。
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德国对护理教育的学制、学时、课程都有明确规定。参加“老年护士助手”教育需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在校学习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等基础护理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时间各半。“老年护士”教育具体可分为中专、专科培训(继续护理教育)、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等3个层次。中专护理教育以培养学生较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其课程设置与护理助手相同,学制三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1:2;专科护理教育主要培养临床专科护士,所设专业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等,学时3000课时,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3:1;大学护理教育开设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等专业,全脱产2—4年。所有护理人员取得资格后仍须每年参加进修,进行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不参加的人员来年不能上岗服务。
德国护理教学方式极其灵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十分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带领学生到老年病房中体验病人生活和护理操作,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要求严格,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笔试、口试、实践三部分,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考察专业技能、医患交流和实际应变能力等,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灵活运用。考试补考一次仍不及格则不允许其继续参加护理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员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执业许可证,“老年护士助手”学员可在德国境内任何一家护理院工作,“老年护士”学员可在欧盟任何一所国家护理院、医院或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
四、我国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构建
医养结合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效果,我国应尽快构建全方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统一培养制度和标准,对护理队伍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培养符合现实护理需要且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护理队伍,真正落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首先,建立分层护理培训体系。根据现有护理人员的结构和能力水平,护理培训应有针对性地分为四类培训方式:一是专业护理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培养专业医护人员及护工;二是中短期护理培训,针对下岗再就业、打工人员、志愿者以及自愿参加的家属等群体,主要进行实践训练,培养技能熟练的护工人员;三是在岗培训,对所有在岗执行各种护理和管理人员统一培训,及时普及护理法规,更新护理知识技能;四是定期社会培训,通过开办社区讲座等方法,主要针对社会全体人员普及基本护理技能和生活护理常识。
其次,明确各层次护理培训内容和方式。专业护理教育应分梯队进行,划分为职业中专、专科教育和大学教育。职业中专主要以培训专业护工人才为主,学制设为三年,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家政学等专业课程和临床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比例为1:2,强调学生操作能力。专科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培养专业医生和护士,学制设为3—5年,学习内容广泛涉及医学、病理学、康复医学、护理理论、老年病学、心理学以及其它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比例为1:1,其中老年医学专业应加大学生在老年病房的临床实验和实习经验。教学方法可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可采用模拟护理、案例研究、临床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与临床感受。此外,大学教育也应分为不同梯队,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研究层次,使护理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中短期护理培训应以实践操作为重点,时间为1—3个月不等,在短时间内教会学员如何具体操作,包括为老人进行清洁、翻身、进食、给药、消毒、使用器具、常见体征观察以及简单护理记录等,在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分担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在岗培训应结合国家政策、社会护理发展动态、临床护理经验总结等变化,有所侧重地展开对不同岗位人员培训。定期社会培训应选取实用的护理方法和护理知识,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听讲人能够实际掌握护理技能为目标。
最后,严格执行护理培训考核与资质认证制度。政府应完善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所有接受专业护理教育以及中短期护理培训学员须经考核获得护理资质证明,并严格持证上岗。接受专业护理教育的学生需经过学校毕业考评,考评内容分为笔试、口试、操作三部分,笔试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口试考察学生语言沟通和职业认知,操作环节应考察学生在面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下的综合应对能力。毕业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和“中级医养护理员”执业资格证,若想要获得更高级资格,必须具备一定从业年限并参加资格考试。中短期护理培训考核应注重学员实际操作水平,测试内容分为口试和操作两部分,并加大实践操作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主要考察临床情况下学员护理行动是否规范、与患者沟通能力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评估合格者颁发国家“初级医养护理员”执业资格证。在岗培训考核应视培训内容而定,如果培训内容是临床实践技能等,则应采取笔试或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核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来年不许继续从业。
“医养护理员”执业资质应作为护理服务机构雇佣医护人员、护工的重要依据。政府也应通过规定护理服务机构必须拥有的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比例,倒逼机构雇用专业人员并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参加资质培训,提升护理服务队伍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11):71-73.
[2]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3).
[3]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7).
[4]黄惠根.从德国高等护理教育展望我国护理教育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2(4).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德国护理培训;分层培训
一、医养结合护理培训概述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通过优化社会养老和医疗资源配置,为因年老、疾病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提供日常起居、疾病诊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突出专业医疗护理的重要性,保证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在医养结合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队伍专业水平十分重要。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包括经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护理服务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和护工人员等正式护理队伍以及老人家属、志愿者等非正式护理队伍。护理服务包括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问诊、体检、用药等专业医疗服务,护工、家属等为老人进行基础医养护理。医养结合护理培训即指对正式和非正式护理队伍通过有计划、系统、规范的专门培养和短期培训,使从业者具备充分的专业护理業务知识和综合能力,为老人提供优质专业的医护服务。
二、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存在护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医生、护士一部分并非出自老年医学专业;护工群体主要由缺乏专业医学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人员和“4050”女性组成,且在实际工作中护工数量缺口严重,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多数居家护理老人的家属、志愿者不具备专业医疗护理技能,仅接受家庭医生每周1—2次上门指导,老人无法得到科学的护理照料。
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老年护理工作开展中普遍存在。当前我国执行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07)》等制度标准对养老护理工作不具有普遍强制性,也不完全适用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因此,当前亟需针对医养服务开展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构建全方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保证医养护理人员输送机制。
三、德国老年护理培训经验
德国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通过颁布《老年人护理教育与老年人护理助理教育普通考试条例》、《老年人护理法》等护理法案,严格实行护理人员培训与资质认定制度,为其长期护理服务培养多元、优质的专业护理人员,对我国医养结合护理服务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等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凡年满16岁的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不设入学考试。
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德国对护理教育的学制、学时、课程都有明确规定。参加“老年护士助手”教育需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在校学习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等基础护理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时间各半。“老年护士”教育具体可分为中专、专科培训(继续护理教育)、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等3个层次。中专护理教育以培养学生较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其课程设置与护理助手相同,学制三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1:2;专科护理教育主要培养临床专科护士,所设专业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等,学时3000课时,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3:1;大学护理教育开设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等专业,全脱产2—4年。所有护理人员取得资格后仍须每年参加进修,进行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不参加的人员来年不能上岗服务。
德国护理教学方式极其灵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十分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带领学生到老年病房中体验病人生活和护理操作,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要求严格,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笔试、口试、实践三部分,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考察专业技能、医患交流和实际应变能力等,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灵活运用。考试补考一次仍不及格则不允许其继续参加护理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员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执业许可证,“老年护士助手”学员可在德国境内任何一家护理院工作,“老年护士”学员可在欧盟任何一所国家护理院、医院或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
四、我国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构建
医养结合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效果,我国应尽快构建全方位医养结合护理培训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统一培养制度和标准,对护理队伍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培养符合现实护理需要且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护理队伍,真正落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首先,建立分层护理培训体系。根据现有护理人员的结构和能力水平,护理培训应有针对性地分为四类培训方式:一是专业护理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培养专业医护人员及护工;二是中短期护理培训,针对下岗再就业、打工人员、志愿者以及自愿参加的家属等群体,主要进行实践训练,培养技能熟练的护工人员;三是在岗培训,对所有在岗执行各种护理和管理人员统一培训,及时普及护理法规,更新护理知识技能;四是定期社会培训,通过开办社区讲座等方法,主要针对社会全体人员普及基本护理技能和生活护理常识。
其次,明确各层次护理培训内容和方式。专业护理教育应分梯队进行,划分为职业中专、专科教育和大学教育。职业中专主要以培训专业护工人才为主,学制设为三年,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家政学等专业课程和临床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比例为1:2,强调学生操作能力。专科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培养专业医生和护士,学制设为3—5年,学习内容广泛涉及医学、病理学、康复医学、护理理论、老年病学、心理学以及其它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比例为1:1,其中老年医学专业应加大学生在老年病房的临床实验和实习经验。教学方法可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可采用模拟护理、案例研究、临床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与临床感受。此外,大学教育也应分为不同梯队,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研究层次,使护理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中短期护理培训应以实践操作为重点,时间为1—3个月不等,在短时间内教会学员如何具体操作,包括为老人进行清洁、翻身、进食、给药、消毒、使用器具、常见体征观察以及简单护理记录等,在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分担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在岗培训应结合国家政策、社会护理发展动态、临床护理经验总结等变化,有所侧重地展开对不同岗位人员培训。定期社会培训应选取实用的护理方法和护理知识,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听讲人能够实际掌握护理技能为目标。
最后,严格执行护理培训考核与资质认证制度。政府应完善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所有接受专业护理教育以及中短期护理培训学员须经考核获得护理资质证明,并严格持证上岗。接受专业护理教育的学生需经过学校毕业考评,考评内容分为笔试、口试、操作三部分,笔试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口试考察学生语言沟通和职业认知,操作环节应考察学生在面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下的综合应对能力。毕业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和“中级医养护理员”执业资格证,若想要获得更高级资格,必须具备一定从业年限并参加资格考试。中短期护理培训考核应注重学员实际操作水平,测试内容分为口试和操作两部分,并加大实践操作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主要考察临床情况下学员护理行动是否规范、与患者沟通能力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评估合格者颁发国家“初级医养护理员”执业资格证。在岗培训考核应视培训内容而定,如果培训内容是临床实践技能等,则应采取笔试或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核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来年不许继续从业。
“医养护理员”执业资质应作为护理服务机构雇佣医护人员、护工的重要依据。政府也应通过规定护理服务机构必须拥有的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比例,倒逼机构雇用专业人员并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参加资质培训,提升护理服务队伍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11):71-73.
[2]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3).
[3]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7).
[4]黄惠根.从德国高等护理教育展望我国护理教育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