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学习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更多的、更新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改进原有知识。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敢问的氛围,创设想问的情境,交给学生会问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洞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不再是“记忆”知识,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更多的、更新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改进原有知识。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将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几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其次,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要提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一定要克服课堂教学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提问内容要具有趣味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提问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问题不能太笼统。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注意按照教材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紧扣,使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层次。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的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二、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营造敢问的氛围。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限制过多、过细,因而造成了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反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制的现象。在组织讨论中,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特别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学生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鼓励。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营造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气氛,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思,也不敢多想,有了问题也不敢多问,有了想法也不敢多说,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错误的、钻牛角尖的或极其幼稚的问题,老师都要正确引导。
2.创设想问的情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已起到了作用。因此,教师在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中,在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引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矛盾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
3.教给会问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之外,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的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这不仅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而且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教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洞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不再是“记忆”知识,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更多的、更新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改进原有知识。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将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几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其次,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要提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一定要克服课堂教学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提问内容要具有趣味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提问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问题不能太笼统。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注意按照教材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紧扣,使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层次。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的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二、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营造敢问的氛围。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限制过多、过细,因而造成了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反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制的现象。在组织讨论中,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特别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学生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鼓励。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营造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气氛,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思,也不敢多想,有了问题也不敢多问,有了想法也不敢多说,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错误的、钻牛角尖的或极其幼稚的问题,老师都要正确引导。
2.创设想问的情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已起到了作用。因此,教师在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中,在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引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矛盾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
3.教给会问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之外,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的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这不仅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而且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教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洞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