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优秀的歌词既可吟诵也可入乐,乃“能唱能走又能飞之诗也”!日前,我在数百首优秀歌词中拜读到诗人、词作家——胡述斌所作的《永远的雷锋》,大快朵颐,心折殊深。
“人海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歌词甫一开始,就以平等对话的口吻、平视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内蕴丰富,颇具韵味,让人自然对后面的主人公——“你”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毋庸置疑,这个“看似平凡却奇崛”的开头别具一格。
接着,“五十年过去了,你的身影仍在雨中。队伍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一百年过去,你的忠诚仍然让我感动。”歌词首先从没有具体时间到五十年,再到一百年,在时间上进行有限地延长,表示对主人公曾经风雨兼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那种友善真诚,铭刻于心,感动不已;然后从茫茫人海相遇到主人公的具体身影,再深入到忠诚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这种由表及里、由形到神之叙述,加上 “小我”的两次“记住”和“感动”,无疑是以亲身体验和真实内心感受,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人就近在眼前,只要用心去发现就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说,这段词节奏明快,层次鲜明,次序井然,并以时间为经、“你”的描写为纬,筑就了一张结实而无形、多维而立体的“网”。而这张网名义上所“捕”的对象是主人公的“你”,实际上词人心里非常淡定,指的是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无名人士(如果此刻的你没有看歌词标题)。吟诵时,它自然给人一种类似“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石涛语)的妙感。
顷刻,作者笔锋一转,“啊,雷锋,化雨的和风吹散尘埃,道德的高地闪烁彩虹。啊,雷锋,党和人民把你哺育,无疆的大爱,穿越时空。”当前面的“起、承”句在做好铺垫之后,歌词选择在全篇的“黄金分割点”上借用叹词“啊”,以惊异或赞叹的口吻,开门见山,指名道姓,直奔主人公——雷锋。以排山倒海之势,情绪高昂地步入高潮也是全词情绪第一次升至“沸点”,先后从自然、社会的角度和人性、历史的高度直接阐释主题,可谓激情澎湃,铿然交响。与前面的叙述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整首歌词呈现出情绪从抑到扬,节奏张弛有致,色彩从单一到多元的递进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副歌高潮句言简意赅,遣词用句异常考究,且形象鲜活、生动、贴切,情理两谐,意蕴深邃。
高潮过后,又回到原来的基调即主歌部分第二段:“春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时光匆匆过去,你的笑脸仍在花丛。秋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季节轮回,累累果实写满你的音容”(后面重复副歌部分高潮句)。相对第一段而言,作者围绕主题,在切入角度与时间、意象选择上做了一些改变,但同样细腻、低调、抒情。其变化是,“小我”与主人公先后相逢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春天里,和瓜果成熟、收获喜悦的殷实季节——秋天里,更富诗性色彩;时间也从“有限”走向“无限”,即五十年、一百年到时光匆匆、季节轮回,这意味着,具有雷锋精神特质的好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永无休止。意象上,不再是主人公充满朦胧美的“身影在雨中”“忠诚”,而是“笑脸在花丛”与“累累果实写满音容”的唯美画面,更清晰、更形象。当然,作为同一描绘对象,两者不可能分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整个叙述有板有眼,充满了诗情画意,主人公的形象也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1.立意高。圣贤有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首脑,只有立意高才能文章质量高,立意远才能主题深刻。作为长沙音乐文学界的执牛耳者,胡述斌非但深谙此理且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立意,立高意、远意。他曾说,我一直认为,雷锋是一个人,是一个好人,是我们需要帮助时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好人,是成千上万个好人的缩影。
《永远的雷锋》这首歌词正是立足于此意即思想的制高点,无论是“字里”还是“字外”,描绘的是无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而继承了雷锋精神与品质的“雷锋”,无数个大家熟悉的接地气的“雷锋”,也就是具有普世情感的“我们身边的好人”。并非你我等闲之辈永远无法接近、只能仰视的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
2.视角新。题意一旦确立,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抢得了先机,作者亦掌握了主动权。眼下,第一道关就是找到一个新颖独特、准确恰当的主导视角,犹如为房子开凿一扇窗户,如果窗户开得好即选取的角度精确到位,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常规,那么文章自然会另有一番风景。歌词亦然。
《永远的雷锋》这首词精妙地从人性视角切入,遵循以人为本、以俗代雅、以情感人的原则,交叉综合使用人性视角、时间视角、自然视角、社会视角、道德视角等,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神州大地一直被奉为道德巅峰的英雄人物——雷锋,从天上或神坛拉回到人寰,回到当下社会,来到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中。
特别是人性视角、时间视角的重复出现,前者使得雷锋形象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且可敬;后者使得整个词章结构自由规范,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有一种“四两拔千斤”的气概与伟力。同时,在时空上为雷锋精神建构出一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漫长隧道,为人留下无垠的遐想空间。此乃该词又一生花妙笔之处。
3.文质美。古人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指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歌词作为横跨文学与音乐两大类的双栖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我认为,文字语言始终是国王,其他将相任何时候弗可替代。同时,词作家笔下文字功夫是写好歌词的核心因素,倘若在文字表述能力上没有一定水平的话,写歌词则无从谈起。尤其是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能,为插上音乐的翅膀留下空间。所以,写歌词如同打铁的师傅铸鱼钩,看似容易做好难。
仔细回味上述歌词,不难发现,词作者不仅懂其雷锋的“质”且具上乘“笔墨功夫”。全词十句话,一百多个字,语言质文相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纯净真挚,雅俗共赏,犹如一坛陈年老酒,百品不厌。主要表现:一是诗家语和词家语、本色语与文采语的中度美、和谐美,即平凡中寓深沉,浅显中含情韵,“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几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我认为,此乃全得益于胡述斌数十年来深耕于诗坛和词园的经验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功夫,因为要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与拿捏程度并非易事。 二是形式美,即句式结构的多样化统一和音韵美。《永远的雷锋》采用了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以及反复、对偶、排比等的修辞表现手段。比如“啊,雷锋……”的副歌高潮句,运用了排比等手法,前后统一中存变化,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气势,而且对同一事物即雷锋进行了不慌不忙、连续不断地完整描述,缓急相间,疾驰有节。尤其是,前面的情感柔美如涓涓细流,显示出一种悠然不迫、娓娓道来的从容之美,而后面的激情表达近似火山喷发,气势如虹,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该词对节奏的把握也非常老到,每一句的节奏既相同、相似又有变化,段与段之间也是相同、相似中有变化,整个句式显得灵动多姿又整齐有致。比如主歌第一段的第二句与主歌第二段的第二句稍有不同,副歌高潮句的前后两句也有一点不同。此外,押韵也是该词音韵美的主要表现手段,全篇从第二句开始,每隔一句在句尾押一同韵即韵母“ong”的字,直至最后一句的“空”。这一韵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歌词的情感色彩与主题即对“身边好人”的崇敬之情,且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韵回环和规律停顿的美感。总之,在句式、节奏、押韵等表现出来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美的需要。
三是动态美。歌词《永远的雷锋》颇具工巧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富于动态的动词和表现情态的内动词,极少用静态的形态词和描写事物的形容词,其表现的动态美不但符合音乐性能,还拓展了诗意空间,从而使境界扩大延伸,深化了词的底蕴。比如反复使用的“相逢”“记住”“过去”,以及“轮回”“写满”“感动”“化雨”“吹散”“闪烁”“哺育”“穿越”等等,令歌词充满了动感与节奏感,充满了灵性与活力,且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跳跃性和音乐形象的流动美,保持了意象分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优雅的画面——身边雷锋外表平凡而内心非凡的形象。可谓“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
歌词创作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对《永远的雷锋》一词特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而且,其“内核”即水晶般的雷锋精神,是对当前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崇高思想和价值的深刻提炼,对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其词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涵义与精神一脉相承,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方面之先锋代表,触及社会深层生活实质和大众精神心理,富有先声夺人的迥殊效果。更是对过去50多年里华夏子孙“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美丽回顾和全新诠释。因此,我认为,歌词《永远的雷锋》真正做到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情理交融,声诗并著,见人见物见精神,既是雷锋精神昔日历史的回声,亦是当下大时代精神价值的先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真正的才华如同火焰,无法收藏,必然燎原。诗人、词作家胡述斌的《永远的雷锋》一词,已由作曲家孟庆云谱曲,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倾情演唱,可谓强强联手,日前一举斩获“情系雷锋”2013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金曲奖,势必唱响神州大地,掀起学雷锋、唱雷锋的热潮。
(作者单位: 《长沙晚报》社)
责任编辑 孙 婵
“人海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歌词甫一开始,就以平等对话的口吻、平视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内蕴丰富,颇具韵味,让人自然对后面的主人公——“你”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毋庸置疑,这个“看似平凡却奇崛”的开头别具一格。
接着,“五十年过去了,你的身影仍在雨中。队伍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一百年过去,你的忠诚仍然让我感动。”歌词首先从没有具体时间到五十年,再到一百年,在时间上进行有限地延长,表示对主人公曾经风雨兼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那种友善真诚,铭刻于心,感动不已;然后从茫茫人海相遇到主人公的具体身影,再深入到忠诚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这种由表及里、由形到神之叙述,加上 “小我”的两次“记住”和“感动”,无疑是以亲身体验和真实内心感受,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人就近在眼前,只要用心去发现就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说,这段词节奏明快,层次鲜明,次序井然,并以时间为经、“你”的描写为纬,筑就了一张结实而无形、多维而立体的“网”。而这张网名义上所“捕”的对象是主人公的“你”,实际上词人心里非常淡定,指的是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无名人士(如果此刻的你没有看歌词标题)。吟诵时,它自然给人一种类似“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石涛语)的妙感。
顷刻,作者笔锋一转,“啊,雷锋,化雨的和风吹散尘埃,道德的高地闪烁彩虹。啊,雷锋,党和人民把你哺育,无疆的大爱,穿越时空。”当前面的“起、承”句在做好铺垫之后,歌词选择在全篇的“黄金分割点”上借用叹词“啊”,以惊异或赞叹的口吻,开门见山,指名道姓,直奔主人公——雷锋。以排山倒海之势,情绪高昂地步入高潮也是全词情绪第一次升至“沸点”,先后从自然、社会的角度和人性、历史的高度直接阐释主题,可谓激情澎湃,铿然交响。与前面的叙述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整首歌词呈现出情绪从抑到扬,节奏张弛有致,色彩从单一到多元的递进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副歌高潮句言简意赅,遣词用句异常考究,且形象鲜活、生动、贴切,情理两谐,意蕴深邃。
高潮过后,又回到原来的基调即主歌部分第二段:“春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时光匆匆过去,你的笑脸仍在花丛。秋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季节轮回,累累果实写满你的音容”(后面重复副歌部分高潮句)。相对第一段而言,作者围绕主题,在切入角度与时间、意象选择上做了一些改变,但同样细腻、低调、抒情。其变化是,“小我”与主人公先后相逢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春天里,和瓜果成熟、收获喜悦的殷实季节——秋天里,更富诗性色彩;时间也从“有限”走向“无限”,即五十年、一百年到时光匆匆、季节轮回,这意味着,具有雷锋精神特质的好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永无休止。意象上,不再是主人公充满朦胧美的“身影在雨中”“忠诚”,而是“笑脸在花丛”与“累累果实写满音容”的唯美画面,更清晰、更形象。当然,作为同一描绘对象,两者不可能分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整个叙述有板有眼,充满了诗情画意,主人公的形象也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1.立意高。圣贤有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首脑,只有立意高才能文章质量高,立意远才能主题深刻。作为长沙音乐文学界的执牛耳者,胡述斌非但深谙此理且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立意,立高意、远意。他曾说,我一直认为,雷锋是一个人,是一个好人,是我们需要帮助时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好人,是成千上万个好人的缩影。
《永远的雷锋》这首歌词正是立足于此意即思想的制高点,无论是“字里”还是“字外”,描绘的是无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而继承了雷锋精神与品质的“雷锋”,无数个大家熟悉的接地气的“雷锋”,也就是具有普世情感的“我们身边的好人”。并非你我等闲之辈永远无法接近、只能仰视的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
2.视角新。题意一旦确立,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抢得了先机,作者亦掌握了主动权。眼下,第一道关就是找到一个新颖独特、准确恰当的主导视角,犹如为房子开凿一扇窗户,如果窗户开得好即选取的角度精确到位,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常规,那么文章自然会另有一番风景。歌词亦然。
《永远的雷锋》这首词精妙地从人性视角切入,遵循以人为本、以俗代雅、以情感人的原则,交叉综合使用人性视角、时间视角、自然视角、社会视角、道德视角等,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神州大地一直被奉为道德巅峰的英雄人物——雷锋,从天上或神坛拉回到人寰,回到当下社会,来到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中。
特别是人性视角、时间视角的重复出现,前者使得雷锋形象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且可敬;后者使得整个词章结构自由规范,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有一种“四两拔千斤”的气概与伟力。同时,在时空上为雷锋精神建构出一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漫长隧道,为人留下无垠的遐想空间。此乃该词又一生花妙笔之处。
3.文质美。古人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指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歌词作为横跨文学与音乐两大类的双栖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我认为,文字语言始终是国王,其他将相任何时候弗可替代。同时,词作家笔下文字功夫是写好歌词的核心因素,倘若在文字表述能力上没有一定水平的话,写歌词则无从谈起。尤其是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能,为插上音乐的翅膀留下空间。所以,写歌词如同打铁的师傅铸鱼钩,看似容易做好难。
仔细回味上述歌词,不难发现,词作者不仅懂其雷锋的“质”且具上乘“笔墨功夫”。全词十句话,一百多个字,语言质文相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纯净真挚,雅俗共赏,犹如一坛陈年老酒,百品不厌。主要表现:一是诗家语和词家语、本色语与文采语的中度美、和谐美,即平凡中寓深沉,浅显中含情韵,“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几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我认为,此乃全得益于胡述斌数十年来深耕于诗坛和词园的经验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功夫,因为要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与拿捏程度并非易事。 二是形式美,即句式结构的多样化统一和音韵美。《永远的雷锋》采用了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以及反复、对偶、排比等的修辞表现手段。比如“啊,雷锋……”的副歌高潮句,运用了排比等手法,前后统一中存变化,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气势,而且对同一事物即雷锋进行了不慌不忙、连续不断地完整描述,缓急相间,疾驰有节。尤其是,前面的情感柔美如涓涓细流,显示出一种悠然不迫、娓娓道来的从容之美,而后面的激情表达近似火山喷发,气势如虹,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该词对节奏的把握也非常老到,每一句的节奏既相同、相似又有变化,段与段之间也是相同、相似中有变化,整个句式显得灵动多姿又整齐有致。比如主歌第一段的第二句与主歌第二段的第二句稍有不同,副歌高潮句的前后两句也有一点不同。此外,押韵也是该词音韵美的主要表现手段,全篇从第二句开始,每隔一句在句尾押一同韵即韵母“ong”的字,直至最后一句的“空”。这一韵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歌词的情感色彩与主题即对“身边好人”的崇敬之情,且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韵回环和规律停顿的美感。总之,在句式、节奏、押韵等表现出来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美的需要。
三是动态美。歌词《永远的雷锋》颇具工巧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富于动态的动词和表现情态的内动词,极少用静态的形态词和描写事物的形容词,其表现的动态美不但符合音乐性能,还拓展了诗意空间,从而使境界扩大延伸,深化了词的底蕴。比如反复使用的“相逢”“记住”“过去”,以及“轮回”“写满”“感动”“化雨”“吹散”“闪烁”“哺育”“穿越”等等,令歌词充满了动感与节奏感,充满了灵性与活力,且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跳跃性和音乐形象的流动美,保持了意象分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优雅的画面——身边雷锋外表平凡而内心非凡的形象。可谓“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
歌词创作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对《永远的雷锋》一词特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而且,其“内核”即水晶般的雷锋精神,是对当前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崇高思想和价值的深刻提炼,对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其词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涵义与精神一脉相承,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方面之先锋代表,触及社会深层生活实质和大众精神心理,富有先声夺人的迥殊效果。更是对过去50多年里华夏子孙“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美丽回顾和全新诠释。因此,我认为,歌词《永远的雷锋》真正做到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情理交融,声诗并著,见人见物见精神,既是雷锋精神昔日历史的回声,亦是当下大时代精神价值的先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真正的才华如同火焰,无法收藏,必然燎原。诗人、词作家胡述斌的《永远的雷锋》一词,已由作曲家孟庆云谱曲,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倾情演唱,可谓强强联手,日前一举斩获“情系雷锋”2013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金曲奖,势必唱响神州大地,掀起学雷锋、唱雷锋的热潮。
(作者单位: 《长沙晚报》社)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