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时代之声 抒大众心声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tmd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优秀的歌词既可吟诵也可入乐,乃“能唱能走又能飞之诗也”!日前,我在数百首优秀歌词中拜读到诗人、词作家——胡述斌所作的《永远的雷锋》,大快朵颐,心折殊深。
  “人海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歌词甫一开始,就以平等对话的口吻、平视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内蕴丰富,颇具韵味,让人自然对后面的主人公——“你”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毋庸置疑,这个“看似平凡却奇崛”的开头别具一格。
  接着,“五十年过去了,你的身影仍在雨中。队伍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一百年过去,你的忠诚仍然让我感动。”歌词首先从没有具体时间到五十年,再到一百年,在时间上进行有限地延长,表示对主人公曾经风雨兼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那种友善真诚,铭刻于心,感动不已;然后从茫茫人海相遇到主人公的具体身影,再深入到忠诚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这种由表及里、由形到神之叙述,加上 “小我”的两次“记住”和“感动”,无疑是以亲身体验和真实内心感受,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人就近在眼前,只要用心去发现就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说,这段词节奏明快,层次鲜明,次序井然,并以时间为经、“你”的描写为纬,筑就了一张结实而无形、多维而立体的“网”。而这张网名义上所“捕”的对象是主人公的“你”,实际上词人心里非常淡定,指的是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无名人士(如果此刻的你没有看歌词标题)。吟诵时,它自然给人一种类似“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石涛语)的妙感。
  顷刻,作者笔锋一转,“啊,雷锋,化雨的和风吹散尘埃,道德的高地闪烁彩虹。啊,雷锋,党和人民把你哺育,无疆的大爱,穿越时空。”当前面的“起、承”句在做好铺垫之后,歌词选择在全篇的“黄金分割点”上借用叹词“啊”,以惊异或赞叹的口吻,开门见山,指名道姓,直奔主人公——雷锋。以排山倒海之势,情绪高昂地步入高潮也是全词情绪第一次升至“沸点”,先后从自然、社会的角度和人性、历史的高度直接阐释主题,可谓激情澎湃,铿然交响。与前面的叙述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整首歌词呈现出情绪从抑到扬,节奏张弛有致,色彩从单一到多元的递进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副歌高潮句言简意赅,遣词用句异常考究,且形象鲜活、生动、贴切,情理两谐,意蕴深邃。
  高潮过后,又回到原来的基调即主歌部分第二段:“春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时光匆匆过去,你的笑脸仍在花丛。秋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季节轮回,累累果实写满你的音容”(后面重复副歌部分高潮句)。相对第一段而言,作者围绕主题,在切入角度与时间、意象选择上做了一些改变,但同样细腻、低调、抒情。其变化是,“小我”与主人公先后相逢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春天里,和瓜果成熟、收获喜悦的殷实季节——秋天里,更富诗性色彩;时间也从“有限”走向“无限”,即五十年、一百年到时光匆匆、季节轮回,这意味着,具有雷锋精神特质的好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永无休止。意象上,不再是主人公充满朦胧美的“身影在雨中”“忠诚”,而是“笑脸在花丛”与“累累果实写满音容”的唯美画面,更清晰、更形象。当然,作为同一描绘对象,两者不可能分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整个叙述有板有眼,充满了诗情画意,主人公的形象也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1.立意高。圣贤有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首脑,只有立意高才能文章质量高,立意远才能主题深刻。作为长沙音乐文学界的执牛耳者,胡述斌非但深谙此理且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立意,立高意、远意。他曾说,我一直认为,雷锋是一个人,是一个好人,是我们需要帮助时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好人,是成千上万个好人的缩影。
  《永远的雷锋》这首歌词正是立足于此意即思想的制高点,无论是“字里”还是“字外”,描绘的是无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而继承了雷锋精神与品质的“雷锋”,无数个大家熟悉的接地气的“雷锋”,也就是具有普世情感的“我们身边的好人”。并非你我等闲之辈永远无法接近、只能仰视的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
  2.视角新。题意一旦确立,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抢得了先机,作者亦掌握了主动权。眼下,第一道关就是找到一个新颖独特、准确恰当的主导视角,犹如为房子开凿一扇窗户,如果窗户开得好即选取的角度精确到位,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常规,那么文章自然会另有一番风景。歌词亦然。
  《永远的雷锋》这首词精妙地从人性视角切入,遵循以人为本、以俗代雅、以情感人的原则,交叉综合使用人性视角、时间视角、自然视角、社会视角、道德视角等,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神州大地一直被奉为道德巅峰的英雄人物——雷锋,从天上或神坛拉回到人寰,回到当下社会,来到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中。
  特别是人性视角、时间视角的重复出现,前者使得雷锋形象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且可敬;后者使得整个词章结构自由规范,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有一种“四两拔千斤”的气概与伟力。同时,在时空上为雷锋精神建构出一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漫长隧道,为人留下无垠的遐想空间。此乃该词又一生花妙笔之处。
  3.文质美。古人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指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歌词作为横跨文学与音乐两大类的双栖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我认为,文字语言始终是国王,其他将相任何时候弗可替代。同时,词作家笔下文字功夫是写好歌词的核心因素,倘若在文字表述能力上没有一定水平的话,写歌词则无从谈起。尤其是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能,为插上音乐的翅膀留下空间。所以,写歌词如同打铁的师傅铸鱼钩,看似容易做好难。
  仔细回味上述歌词,不难发现,词作者不仅懂其雷锋的“质”且具上乘“笔墨功夫”。全词十句话,一百多个字,语言质文相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纯净真挚,雅俗共赏,犹如一坛陈年老酒,百品不厌。主要表现:一是诗家语和词家语、本色语与文采语的中度美、和谐美,即平凡中寓深沉,浅显中含情韵,“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几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我认为,此乃全得益于胡述斌数十年来深耕于诗坛和词园的经验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功夫,因为要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与拿捏程度并非易事。   二是形式美,即句式结构的多样化统一和音韵美。《永远的雷锋》采用了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以及反复、对偶、排比等的修辞表现手段。比如“啊,雷锋……”的副歌高潮句,运用了排比等手法,前后统一中存变化,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气势,而且对同一事物即雷锋进行了不慌不忙、连续不断地完整描述,缓急相间,疾驰有节。尤其是,前面的情感柔美如涓涓细流,显示出一种悠然不迫、娓娓道来的从容之美,而后面的激情表达近似火山喷发,气势如虹,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该词对节奏的把握也非常老到,每一句的节奏既相同、相似又有变化,段与段之间也是相同、相似中有变化,整个句式显得灵动多姿又整齐有致。比如主歌第一段的第二句与主歌第二段的第二句稍有不同,副歌高潮句的前后两句也有一点不同。此外,押韵也是该词音韵美的主要表现手段,全篇从第二句开始,每隔一句在句尾押一同韵即韵母“ong”的字,直至最后一句的“空”。这一韵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歌词的情感色彩与主题即对“身边好人”的崇敬之情,且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韵回环和规律停顿的美感。总之,在句式、节奏、押韵等表现出来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美的需要。
  三是动态美。歌词《永远的雷锋》颇具工巧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富于动态的动词和表现情态的内动词,极少用静态的形态词和描写事物的形容词,其表现的动态美不但符合音乐性能,还拓展了诗意空间,从而使境界扩大延伸,深化了词的底蕴。比如反复使用的“相逢”“记住”“过去”,以及“轮回”“写满”“感动”“化雨”“吹散”“闪烁”“哺育”“穿越”等等,令歌词充满了动感与节奏感,充满了灵性与活力,且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跳跃性和音乐形象的流动美,保持了意象分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优雅的画面——身边雷锋外表平凡而内心非凡的形象。可谓“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
  歌词创作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对《永远的雷锋》一词特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而且,其“内核”即水晶般的雷锋精神,是对当前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崇高思想和价值的深刻提炼,对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其词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涵义与精神一脉相承,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方面之先锋代表,触及社会深层生活实质和大众精神心理,富有先声夺人的迥殊效果。更是对过去50多年里华夏子孙“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美丽回顾和全新诠释。因此,我认为,歌词《永远的雷锋》真正做到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情理交融,声诗并著,见人见物见精神,既是雷锋精神昔日历史的回声,亦是当下大时代精神价值的先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真正的才华如同火焰,无法收藏,必然燎原。诗人、词作家胡述斌的《永远的雷锋》一词,已由作曲家孟庆云谱曲,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倾情演唱,可谓强强联手,日前一举斩获“情系雷锋”2013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金曲奖,势必唱响神州大地,掀起学雷锋、唱雷锋的热潮。
  (作者单位: 《长沙晚报》社)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儿童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成人文学更重要。建国之后出现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但学界目前对十七年儿童文学研究很不充分,而对十七年儿童文学批评关注得更少,“如果说儿童文学是整个文艺战线上的薄弱环节,那么,可以说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又是整个儿童文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①实际上,十七年时期,文艺界领导者、作家、编辑、文学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等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讨
期刊
吴昕孺倾注了三年的心血,打造出一部中年诗人的灵魂史——《原野》。葛筱强在《以原野之殇歌唱生命之美——关于吴昕孺长诗的只言片语》中评价道,在这部长诗里“我首先触摸到的,是昕孺低沉而素朴的音质,那是一个内心无比柔软的人,于灵魂之眼觉醒之始在时间的底部仰望生命美好的最初”。?譹?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放逐诗人的时代,这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我们触目所见的是,“时代在崩溃,人生的价值
期刊
2013岁末,长沙城北月湖公园“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友人胡立伟《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给寒风料峭的冬日带来了丝丝暖意。胡立伟的36幅最新力作与别出一格的布展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品画之余,我对“远山回望”中的“回望”一词,颇有回味,悄然之间,心中涌出无端的感动。  回望,不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不只是出发前的一次转身与回首。它应是远行游子与慈母的咽咽惜别,是出海航船的再一次启锚,是苍
期刊
中国画艺术综合包容、融汇贯通,展现出精深博大、丰厚广阔的气象。  中国画与汉字书写艺术密不可分。南北朝时代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将“骨法用笔”列为绘画的重要法度,已显示中国画“书画一体”的特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指“工画者多善书”,画家兼为书家当时已是常见的现象。绘画和书法凭籍笔、墨、纸、绢等相同媒材,绘写出或雄健或柔媚的线条,以充满乐感的韵律表现出物象的美。不仅媒料、技法、形式相通
期刊
一  当先锋写作早已耗尽了形式上的实验,而创新更多显现为内容题材或主题的不断翻新时,田耳选择了从风格——内容的形式表象的角度入手。他的作品虽从各个方面——不论从题材,还是从(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等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但他那独有的语调和超然而反讽的姿态足以让人每每印象深刻回味不已。《天体悬浮》是他的近作,也是他近年来奉献给文坛的长篇力作。这是他的第三部长篇,这部作品延续了他此前小说创作的风格,但又有
期刊
阮国新出生在资水流域雪峰山区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务过农、修过铁路、做过玻璃画花匠、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剧团舞台美工。他从小自学美术书法,198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班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  1990年代国新先生开始进入他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待》《圣灯》《岁月》《船祭》《曾经辉煌的老街》《西藏组画》《岜沙印象》《黛色岜沙》《天路》《石溪造像》《五柳先生》《洞庭景色十条屏》等一大批
期刊
胡光凡  1931年出生,湖南益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资深文艺评论家、周立波研究专家、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迄今出版理论著作(含合著)、评论选集、自选集共11部,发表学术论文、评论、散文、随笔等400多篇;主编、合编文学评论集、鉴赏辞典、作家研究资料等共12部。其著作(含部分合著)先后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学艺术奖和新闻奖(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韩流”进入中国,韩国的流行文化已经影响中国二十年,成为中国大众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外来元素。在这期间,“韩流”自身也不断地进行代际更迭和自我创新,从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韩剧无疑是“韩流”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讲述了韩国人的故事,还展示了韩国的生活方式。通过韩剧的传播,韩国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都得到了提升。  《来自星星的你》无疑是新一轮“韩流”来袭的象征。从2013年12
期刊
我和王春林相识在青岛海洋大学的一次会议上。那时的春林早已出道,见面前我是读过他的评论文字的,想象中觉得他该是个白面书生,可这次相见,大吃一惊,原来春林相貌高古,一部美髯,平添了多少虎虎英气,本该是个舞枪弄棒的,却偏偏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后来见得多了,觉得春林豪爽畅快,颇有江湖大侠之遗风,再读他的评论文章,细腻中含着刚健雄浑,委婉中见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多,越写越深邃。  “思想在人生边上”是王春林评
期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希望作家自觉深入生活,接触基层,关心时代,关注现实,关爱民众,以创作关注和参与现实变革,以作品感应和表现时代,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和时代。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岳阳的文艺创作成就卓著,影响巨大,不断产生出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重要作品和重要文艺家,岳阳的文艺家被人们誉称为“文坛岳家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精髓,也是岳阳文艺家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