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象梅山文化精神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阮国新出生在资水流域雪峰山区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务过农、修过铁路、做过玻璃画花匠、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剧团舞台美工。他从小自学美术书法,198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班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
  1990年代国新先生开始进入他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待》《圣灯》《岁月》《船祭》《曾经辉煌的老街》《西藏组画》《岜沙印象》《黛色岜沙》《天路》《石溪造像》《五柳先生》《洞庭景色十条屏》等一大批有强烈个性的高质量的作品,相继问世。他的主题性中国画创作,屡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多次获奖。一些有影响的全国性美术刊物、地方美术刊物和很多媒体,争相发表宣传推介他的绘画创作。国新的绘画创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美术界包括许多美术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绝非偶然。与时下那些依靠经营炒作成名的所谓画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国新既不同于那些一开始就接受程式化技法训练的中国画画家,也有异于那些从素描油画改画中国画的画家。他的中国画,既没有传统的程式化笔墨,也找不到用中国画工具画素描油画的痕迹;既看不到古人的影子,也见不到今人常用的那些套路。他用一种如老子“所说“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独特绘画语言,来进行他的绘画创作。
  一般而言,画家都有一套自己最擅长的已经定型了的绘画表现手法。不管画什么题材,画什么对象和画什么内容,基本上都是用同一套办法去对付,以“不变应万变”。而国新先生,则是根据“因物寻性,因性求术”的原则,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最适宜表现所画题材、所画对象和所画内容的灵活多变的绘画技法,“以变应变”。
  《船祭》是集中体现阮国新绘画创作胆识、见识、学识、勇气、灵变的一组重要绘画代表作。船祭,是过去洞庭湖区新船下水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国新先生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如天马行空,如入无人之境,不受半点束缚,大胆打破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现实与神话、真实与虚构等种种界线。把祭祀现场不可能出现的代表生命和繁衍的女神, 画在画幅上部的重要位置;把祭祀现场没有的巨大石龟和翻飞的旗幡符咒等借以营造气氛的一些元素,大胆地组合进画面,使作品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氛。把作品表现的对象,由祈求湖神保佑行船安全,扩展到人与自然、生命与繁衍、宗教与图腾崇拜等更大的范畴。
  要表现这样的内容,现成的技法显然是难以胜任的。作者以中国画的线描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结合工笔淡彩的设色,山水画的皴擦,汉墓帛画、寺庙道场挂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一些表现手法,融合成一种无法列入哪个现成的画种画类画法的绘画方法。三幅画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色彩基调,以表现祭祀过程中三个不同祭祀场面和不同祭祀内容。通过这种非常规的全新绘画手段,把作者力图表现的丰富内容、深沉情感和深入思考,淋漓尽致地充分表现出来。
  《秋阳灿烂》是阮国新山水画皴法创新的一幅代表作。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师法自然造化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程式化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长期演化而成具有生命精神的一种艺术语言形式,是画家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新在长期的山水画学习创作中,不断进行技法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皴法语言。这是一种融汇了西画、版画、民间绘画等诸多表现手法,在“雨点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皴法。这种皴法用或疏或密,或轻或重,或淡或浓,或小或大的点、跺和块面,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用笔多为侧锋,很少中锋用笔。传统的皴法,一般都是先用墨皴后用色染,而这种皴法则常常把墨和色混合在一起使用。
  这种新的皴法,不但具有很强的“摹拟”物象的表现力,把江南山水浑厚、空灵、舒展、辽阔、幽深的内在美,淋漓尽致地蕴含在皴法形式之中,还有其独具特色的笔痕、力度、肌理的形式美。那些似疏而实,似松而紧, 简率秀雅中蕴含着浑厚韵致的点、跺、块、面,那些有独特的肌理美,有极强力度感和速度感,有硬朗坚凝的力度美,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笔痕,使国新先生的山水画,具有有别于他人作品的特殊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
  国新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出来的这种新皴法,将传统皴法的写生性转向写意性,写实性转向抽象性,沟通了精神与物质,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达到了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内心审美意象外化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度和无畏。
  《曾经辉煌的老街》是国新一幅博得广泛好评的作品。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是一片正被拆除的老街区。画面左下角,是四位目睹这个老街区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老人。作者用平时极少使用的断续迟疑甚至有些脆弱的线条,来勾勒那些正在或等待拆除的老房子的轮廓。用一种很容易使人产生苍凉感觉的灰黄色调,作为整幅画的色彩基调。作品描绘出这片老街区拆除时屋瓦房梁垮塌泥尘弥漫飞扬的真实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通过寄托了自己情感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出对即将永远逝去的老街“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怀念、留恋和惆怅的复杂心情,以及面对新旧交替时的人文情结和哲学思考。
  《大山不言》(岜沙印象)是2002年国新从苗族聚居的偏辟贵州岜沙大山深处回来后创作的一组力作。类似门神画构图的三幅作品,每幅当中都是一个占据画面将近三分之二站立的苗族老人。紧挨老人脚边的是羊和狗,老人背后是顶天立地岩石峋嶙植被稀少的大山。作者用画山石的皴法来描绘人和动物,使人和动物有一种特殊的雕塑感。经过反复皴擦的老人的脸,格外粗犷苍桑。没有复杂的场景和其它道具,仅仅一个没有动态的站立人物,竟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在恶劣自然环境里生存的艰难,人与自然的抗争,人在与自然抗争中的坚毅和顽强,以及在恶劣生存环境里人与动物相依相守等丰富的内容,不能不使人叹服。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刻意显示老人佩戴的银质头饰、项圈和腰饰,使之与老人粗糙皴裂的肌肤和粗劣的服装形成一种极不和谐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处于恶劣生存状态下的苗族老人,仍不失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洞庭景色十条屏》代表了国新的另一种绘画风格。作者大胆打破传统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题材界线,把人物画与花鸟画有机揉合在一起。幅面是一种传统中国画中极少见的高宽比为6.6:1的狭长条。作者采用传统人物画和花鸟画中极少采用的俯瞰取景法,把传统技法与现代变形手段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与传统写意人物画和写意花鸟画不同的焕然一新的感觉。
  《祥云》是国新用笔探索的成功尝试。作者用捏扁分叉的羊毛排笔,勾写轮廓和勾画图案。形成一种既像中国画的飞白用笔,又像木版年画和铜版腐蚀画的平行细密线条,但仔细一看,又什么都不像的特殊效果。这幅画展出时,吸引了很多人长时间驻足仔细观看,猜测分析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画坛巨擘傅抱石和李可染先生,讲过“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话。国新先生是吃透了前辈大师主张笔墨变化精神的。他认为,技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技法应该从属于绘画内容,为绘画内容服务。要“随类赋技”,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内容, 采用不同的技法。这些年来的笔墨变化探索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的绘画技法探索创新者。
  自南朝谢赫提出中国画“六法”后,“形神兼备”就成了中国画评价的一个最普遍的标准。如果就一幅单独的作品而言,“形神”作为评价标准应该说没什么不妥。但如果以此来评价一个画家整体创作,就不适合了。我认为,评价一个画家的整体创作,应该以“艺”和“魂”作为标准。艺,指绘画技艺。魂,指画家的人文内涵、思想品格和风貌精神。绘画是一门艺术,不是一门手艺,光有技艺是不行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有不同于他人的高超的艺,更需要有异于他人的格调高洁的魂。
  国新在安化大山深处渡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安化地处梅山腹地。梅山虽名山,却不是一座山或一条山脉,而是一个历史地域名称。宋神宗熙宗五年(1072年),首设新化、安化二县,历代统治者陆续往这片人烟稀少的山区移民,梅山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的杂居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生存空间相对封闭,以及不同族群相对独立 ,土著文化与历代移民带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合、交融和同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在相对封闭环境里形成的梅山文化, 带有浓厚的上古文化、巫文化、楚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生殖文化和图腾崇拜的色彩,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只有“母源文化”才有的生命力、穿透力、涵盖力和影响力。
  长期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里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薰陶,打上这种文化的印记。但只有极少数具有特殊条件且对这种文化充满感情充满敬畏又能用心体悟的人,才有可能深得这种文化的精髓。
  国新出生在一个有“耕读传家”文化背景的农民家庭。他很小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武术训练,接受了“助人伦、成教化”的观念。他禀赋异常,具有常人少有的灵性和悟性。这种特殊的天赋、背景、条件和人生经历,使他深得梅山文化精神的滋养,深受地方固有风尚的陶冶。梅山文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豪气,“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气”,“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的学风,“义以淑群,行必厉己“的品德,豪放、坚韧、执着、倔强、刚烈、果敢、隐忍的精神,深入到他的骨髓里,溶化在他的血液中。梅山文化,成了他终生无法改变的精神思想品格基因。
  国新自称为山民画家。他讲的山,是生长他的安化大山,更是给他精神思想品格深厚滋养的梅山。梅山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要成为他绘画创作的魂。“缘于心,止于形”。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一天、一人一物和所有的绘画创作,都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梅山文化精神。很难拿他的一幅具体作品,来进行剖析,进行论述。就像八大山人的每一件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他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绘画之魂一样。
  国新绘画作品中那种大气凛然旁若无人,那种坚韧执着刚烈倔强,那种隐忍凝重冷峻苍凉,那种率真质朴侠义仁心,那种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色彩图腾崇拜色彩,那种挟梅山巨石巉岩的雄强之气,若资水直下洞庭的浩荡之势,就是深入国新先生骨髓的梅山文化,借用物象外化形式,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绘画生命之魂。国新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的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更可贵的是他独具特色浸透梅山文化精神的魂,这是极为难得的。
  责任编辑 曹庆红
其他文献
双雪涛是后起的80后小说家。按其在《小说家的时钟》中所言:“作为幼儿我度过了7年,作为学生的时间较长,17年,作为银行职员,5年,作为写小说的人,1年零5个月”,我们大体可知: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过几年金融从业经历,把写小说当成人生正业,却起步较晚。而检视他短短几年的文学历程,笔者也看到,在同代作家中,他闯入文学界的方式也是很引人关注的,即他以迂回台湾、折返大陆文学界的方式,以其别具一格的青春
期刊
夏 昕:从王朔开始,“解构崇高”“嘲笑神圣”就成为潮流之一,恰恰迎合了公众对伪崇高、伪神圣的嫌恶拒弃心理。文学事业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作家个体似乎应该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追问。鲁迅先生说“在解剖他人的同时更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而现在不少作家似乎更乐意美好自我和时代。  魏剑美:虽然我高度肯定文学的人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但从个体的意义来说,文学应该是精神的自慰,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感知自我的一
期刊
魏剑美有两支笔,一支笔尤擅杂文,针砭时事,笔力辛辣之余又兼具幽默与犀利,以书生之意气品评社会之万象,深具现实力度;而另一支笔则专司小说,在冷眼旁观中将生活里各色人物的情与欲一一解剖,展示出当下时代这一大“游乐场”中的百态人生,同时又在这样的悲欢离合中托出细腻柔情之笔触,直击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最柔软之地,颇有为时代安魂之深意。在这样两支笔的交互辉映之下,魏剑美写出了自己的特质。在当下的文学圈内,他
期刊
2013年岁末,我用“远山回望”这个命题作为我的中国画展览的主题,颇感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近年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与回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四十年艺术人生以后的再度思考。有时候,人生苦旅,茫茫艺海,驻足回望,澄怀观道,让自己的心宁静在层峦叠嶂的林丛,宁静在染香带露的花间,这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当然,人近花甲之年,总会感慨良多,苦与乐,舍与得,失败与成功,孤独与掌声……路上很多美景还来
期刊
作为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进入新世纪之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准。虽然说贾平凹是一位同时擅长于长、中、短篇小说诸种文体类型写作的高手,并且也都曾经在这几种小说文体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创作重点,明显地倾斜到了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尽管偶尔也会有个别短篇小说,比如说《饺子馆》等短篇小说发表,但从总体上看,能够代表贾平凹新世纪以来小说创作成就的文体,
期刊
儿童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成人文学更重要。建国之后出现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但学界目前对十七年儿童文学研究很不充分,而对十七年儿童文学批评关注得更少,“如果说儿童文学是整个文艺战线上的薄弱环节,那么,可以说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又是整个儿童文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①实际上,十七年时期,文艺界领导者、作家、编辑、文学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等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讨
期刊
吴昕孺倾注了三年的心血,打造出一部中年诗人的灵魂史——《原野》。葛筱强在《以原野之殇歌唱生命之美——关于吴昕孺长诗的只言片语》中评价道,在这部长诗里“我首先触摸到的,是昕孺低沉而素朴的音质,那是一个内心无比柔软的人,于灵魂之眼觉醒之始在时间的底部仰望生命美好的最初”。?譹?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放逐诗人的时代,这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我们触目所见的是,“时代在崩溃,人生的价值
期刊
2013岁末,长沙城北月湖公园“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友人胡立伟《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给寒风料峭的冬日带来了丝丝暖意。胡立伟的36幅最新力作与别出一格的布展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品画之余,我对“远山回望”中的“回望”一词,颇有回味,悄然之间,心中涌出无端的感动。  回望,不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不只是出发前的一次转身与回首。它应是远行游子与慈母的咽咽惜别,是出海航船的再一次启锚,是苍
期刊
中国画艺术综合包容、融汇贯通,展现出精深博大、丰厚广阔的气象。  中国画与汉字书写艺术密不可分。南北朝时代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将“骨法用笔”列为绘画的重要法度,已显示中国画“书画一体”的特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指“工画者多善书”,画家兼为书家当时已是常见的现象。绘画和书法凭籍笔、墨、纸、绢等相同媒材,绘写出或雄健或柔媚的线条,以充满乐感的韵律表现出物象的美。不仅媒料、技法、形式相通
期刊
一  当先锋写作早已耗尽了形式上的实验,而创新更多显现为内容题材或主题的不断翻新时,田耳选择了从风格——内容的形式表象的角度入手。他的作品虽从各个方面——不论从题材,还是从(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等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但他那独有的语调和超然而反讽的姿态足以让人每每印象深刻回味不已。《天体悬浮》是他的近作,也是他近年来奉献给文坛的长篇力作。这是他的第三部长篇,这部作品延续了他此前小说创作的风格,但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