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英语学科纷纷对国外绘本价值进行挖掘的时候,作为原本最接近它的美术课堂教学却稍显滞后。而作为美术教师不禁思考:绘本创作的初衷和我们现在的追求是一致的吗?我们挖掘出绘本真正内涵和独特价值了吗?老师和孩子真的具有阅读绘本的能力吗?
一、读出美——需要绘本的一臂之力
挖掘绘本本身的绘画价值,是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应然所需。借绘本之力可以解决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在文字和符号的包围中,在学业压力下,美术学科的突围其实可以融通双赢。绘本给予学生和教师丰富的色彩同时还会给读者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
(一)品读画面,思维发展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循环反复。如果没有前期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时候,更加注重画面下的识字教学,以孩子识字多为荣耀。在孩子最想、最会读图的时候进行识字教学,这种近似于功利的教育其实相当于掐断了孩子思维发展的宝贵时期。
很多孩子能读书却不会读图画,只能干巴巴地读出画面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审美虽然有相对的标准但从未有固定的答案。而在优秀的绘本作品里往往通过精心的构图、巧妙的色彩等外形讲述内在蕴含。将美的元素与法则藏在故事当中,形成完整的统一。我们的日常美术课堂教学却是相对滞后的。教师依然更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知识的掌握,忽视绘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走进画面,美术实践能力的推动
绘本有个共同点,即每本书都留有较多的空白,单幅画面中暗藏线索。这样的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颇为相似。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约束读者的想象空间,引导阅读者对画面展开进一步的想象。这些画外之音正是呵护儿童一种表现。图画与文字不同的是,它的局限性小,更适合培养发散思维与创作能力。在仔细欣赏绘本作品的同时,就是学生在积极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深度阅读绘本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绘画想象能力。
二、创造美——需要绘本的融化滋养
传统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经典绘画作品接触较多。但欣赏经典艺术受场地和空间限制,平时很难看到作品;其次,一些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甚微,因此难以建构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化,就其绘画风格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融化到教材里去。以下,尝试对绘本与美术教学的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实践。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思维的可借之力
作家彭懿说:“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书上表现出来,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思维培养的关键期,绘本的引入可以将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想象发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绘画的物体形象往往会呈现概念化、程式化的形象。例如太阳总画在左上角,白云都是一种形状在排队。这种刻板缺少观察的表现有时甚至固化成一个人以后的绘画表现。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心中绘画形象不足,缺乏生命力表现的问题。绘本教学中的形象,贴近学生的阅读经验,具有童趣,动物形象生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无一处不是在讲故事。
(二)画面语言的彰显,晦涩知识的教学可用之材
有些人认为,绘本是属于低年级孩子的,高年级引入它可能无法体现内容的深度。其实不然,绘本是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画面。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体可以分别读出不同的味道。
1.理性的构图知识可以从绘本中取材
美术课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美术语言、要素都要从教材教师处获得。如果能拓宽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日常观察分析的兴趣便能将有限的美术教学资源扩大。
构图知识是小学美术教学里的难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低年级教材中《点线面》到高年级教材中《学学构图》都是专门讲美术要素的。除了这样专门的单元,更多的时候,构图的知识是化到各个单元的知识里。很多教师觉得讲起来晦涩,学生易走神课堂难组织。在这里可借绘本来化难为易。
2.精妙的色彩语言可以从绘本中提炼
色彩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语言。对于色彩方面的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色彩知识的课。如《三原色·三间色》《冷色调的画》等等。可是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时候,只注重了技法的掌握,忽视了色彩变化的道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这一两节课里可以将色彩调得很好,画得也不错,可是在后期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依然不知如何运用,变成了学用两张皮。
对绘本故事而言,颜色也是重要的语言。画家往往会更加巧妙地运用颜色来说故事。在暗示、冲撞中揭示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比色、协调色、冷色与暖色、灰色与黑白等等色彩知识都可以从绘本故事中提炼出来。
绘本因为故事有连贯性,因此画面中经常用色彩叙述人物的遭遇,烘托情感。例如彩绘版《柳林风声》中,蛤蟆被关在监狱里和从监狱逃出来后看到森林时,两个情节的色彩截然不同。被关在监狱里蛤蟆画面以黑色为主色调,色彩虽然是暖色但让人觉得压抑,而在逃到大森林里时,画面一下子变得以绿色为主让人豁然开朗。两张画紧挨在一起,通过色彩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样的欣赏,关于冷暖色的作用,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一下子通过画面感觉出来。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发现,乃至去运用。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创作的拓宽之径
小学生在绘画创作的初期,因想象丰富,敢于尝试,所以画面的初稿相对容易形成。可是,在后期深入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技法的支撑,以实现其创作的目的。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美是目的,术是支撑。学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需要必要的技能来将其物化。此时,绘画方法多样的绘本依然可以融入美术教学中来。
在《爷爷没有穿西装》这一绘本中,德国画家亚基·格莱亚选择了用油画这一形式来叙述故事,油画的厚重色彩的灰暗低沉、刮擦、单一的色调画出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释放出人们单一压抑的情绪。通过这些书籍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找到内容与方法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西方插画家的笔下,他们不会固定用一种方法表现故事,有时经典的故事会由不同的画家来创作。将这种同一主题的故事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用主题欣赏的方法对比呈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手法对绘画主题的作用。
结语:造型、色彩、构图这些美术的基本语言让绘画作品有了美的法则。在绘本故事中,这些法则不再冷漠、无趣,它走进学生的视界,融入学生的内心,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美术是空间的艺术,它需要真实的载体。而绘本这样的载体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打破教材的边界,使美术教学兼具了人文性和艺术性。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
一、读出美——需要绘本的一臂之力
挖掘绘本本身的绘画价值,是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应然所需。借绘本之力可以解决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在文字和符号的包围中,在学业压力下,美术学科的突围其实可以融通双赢。绘本给予学生和教师丰富的色彩同时还会给读者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
(一)品读画面,思维发展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循环反复。如果没有前期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时候,更加注重画面下的识字教学,以孩子识字多为荣耀。在孩子最想、最会读图的时候进行识字教学,这种近似于功利的教育其实相当于掐断了孩子思维发展的宝贵时期。
很多孩子能读书却不会读图画,只能干巴巴地读出画面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审美虽然有相对的标准但从未有固定的答案。而在优秀的绘本作品里往往通过精心的构图、巧妙的色彩等外形讲述内在蕴含。将美的元素与法则藏在故事当中,形成完整的统一。我们的日常美术课堂教学却是相对滞后的。教师依然更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知识的掌握,忽视绘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走进画面,美术实践能力的推动
绘本有个共同点,即每本书都留有较多的空白,单幅画面中暗藏线索。这样的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颇为相似。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约束读者的想象空间,引导阅读者对画面展开进一步的想象。这些画外之音正是呵护儿童一种表现。图画与文字不同的是,它的局限性小,更适合培养发散思维与创作能力。在仔细欣赏绘本作品的同时,就是学生在积极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深度阅读绘本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绘画想象能力。
二、创造美——需要绘本的融化滋养
传统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经典绘画作品接触较多。但欣赏经典艺术受场地和空间限制,平时很难看到作品;其次,一些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甚微,因此难以建构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化,就其绘画风格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融化到教材里去。以下,尝试对绘本与美术教学的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实践。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思维的可借之力
作家彭懿说:“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书上表现出来,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思维培养的关键期,绘本的引入可以将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想象发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绘画的物体形象往往会呈现概念化、程式化的形象。例如太阳总画在左上角,白云都是一种形状在排队。这种刻板缺少观察的表现有时甚至固化成一个人以后的绘画表现。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心中绘画形象不足,缺乏生命力表现的问题。绘本教学中的形象,贴近学生的阅读经验,具有童趣,动物形象生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无一处不是在讲故事。
(二)画面语言的彰显,晦涩知识的教学可用之材
有些人认为,绘本是属于低年级孩子的,高年级引入它可能无法体现内容的深度。其实不然,绘本是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画面。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体可以分别读出不同的味道。
1.理性的构图知识可以从绘本中取材
美术课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美术语言、要素都要从教材教师处获得。如果能拓宽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日常观察分析的兴趣便能将有限的美术教学资源扩大。
构图知识是小学美术教学里的难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低年级教材中《点线面》到高年级教材中《学学构图》都是专门讲美术要素的。除了这样专门的单元,更多的时候,构图的知识是化到各个单元的知识里。很多教师觉得讲起来晦涩,学生易走神课堂难组织。在这里可借绘本来化难为易。
2.精妙的色彩语言可以从绘本中提炼
色彩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语言。对于色彩方面的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色彩知识的课。如《三原色·三间色》《冷色调的画》等等。可是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时候,只注重了技法的掌握,忽视了色彩变化的道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这一两节课里可以将色彩调得很好,画得也不错,可是在后期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依然不知如何运用,变成了学用两张皮。
对绘本故事而言,颜色也是重要的语言。画家往往会更加巧妙地运用颜色来说故事。在暗示、冲撞中揭示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比色、协调色、冷色与暖色、灰色与黑白等等色彩知识都可以从绘本故事中提炼出来。
绘本因为故事有连贯性,因此画面中经常用色彩叙述人物的遭遇,烘托情感。例如彩绘版《柳林风声》中,蛤蟆被关在监狱里和从监狱逃出来后看到森林时,两个情节的色彩截然不同。被关在监狱里蛤蟆画面以黑色为主色调,色彩虽然是暖色但让人觉得压抑,而在逃到大森林里时,画面一下子变得以绿色为主让人豁然开朗。两张画紧挨在一起,通过色彩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样的欣赏,关于冷暖色的作用,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一下子通过画面感觉出来。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发现,乃至去运用。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创作的拓宽之径
小学生在绘画创作的初期,因想象丰富,敢于尝试,所以画面的初稿相对容易形成。可是,在后期深入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技法的支撑,以实现其创作的目的。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美是目的,术是支撑。学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需要必要的技能来将其物化。此时,绘画方法多样的绘本依然可以融入美术教学中来。
在《爷爷没有穿西装》这一绘本中,德国画家亚基·格莱亚选择了用油画这一形式来叙述故事,油画的厚重色彩的灰暗低沉、刮擦、单一的色调画出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释放出人们单一压抑的情绪。通过这些书籍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找到内容与方法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西方插画家的笔下,他们不会固定用一种方法表现故事,有时经典的故事会由不同的画家来创作。将这种同一主题的故事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用主题欣赏的方法对比呈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手法对绘画主题的作用。
结语:造型、色彩、构图这些美术的基本语言让绘画作品有了美的法则。在绘本故事中,这些法则不再冷漠、无趣,它走进学生的视界,融入学生的内心,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美术是空间的艺术,它需要真实的载体。而绘本这样的载体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打破教材的边界,使美术教学兼具了人文性和艺术性。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