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中国城镇化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域与空间差异、城镇化与生态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没有对应关系及城镇化速度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等因素不相适应等。本文深刻分析现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升级;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8-01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此同时,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中央实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如何健康发展的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益结论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研究角度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案例还不够丰富。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和新一届中国政府都对推进中国开设新兴城市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步发展,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主要课题。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目前,在工作层面,不少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内涵及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和任务等,缺乏清晰认识。在国家层面,对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节约集约型城镇建设、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重速度增长轻质量提高、重规模扩张轻合理布局、重自身发展轻带动周边、重房地产开发轻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发展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或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体制及政策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导致两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域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资源环境消耗的增加。在技术条件一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水平决定了资源与环境消耗程度。资源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有效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城镇化特有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新兴城市化不仅是人口比例简单的变化和城市面积的大幅扩张,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要转变。
(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三农”弱势状态、兼顾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高质量、着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二)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乡统筹,节约高效和低碳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三)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土地等配套改革来激发新兴城镇化的建立。
(四)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有效消除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城镇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五、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监督机制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统筹规划,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正确处理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等关系。
(二)加快户籍改革进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必要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三)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
深化土地改革,加快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
(四)提高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速度,更重要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只有这样才会着眼城镇发展的未来,用战略的眼光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質量要求,强化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是势在必行。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及规模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化过程中新增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应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具体措施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内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高度关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城镇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中,把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情学.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研究综述(1997至2007年)[J]. 经营管理者. 2009(03)
[2] 许经勇.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 经济经纬. 2006(01)
[3] 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3)
[4] 熊吉峰.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 2007(05)
[5] 温铁军,温厉.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中国软科学. 2007(07)
[6] 陈映.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6)
【关键词】经济升级;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8-01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此同时,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中央实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如何健康发展的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益结论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研究角度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案例还不够丰富。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和新一届中国政府都对推进中国开设新兴城市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步发展,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主要课题。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目前,在工作层面,不少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内涵及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和任务等,缺乏清晰认识。在国家层面,对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节约集约型城镇建设、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重速度增长轻质量提高、重规模扩张轻合理布局、重自身发展轻带动周边、重房地产开发轻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发展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或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体制及政策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导致两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域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资源环境消耗的增加。在技术条件一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水平决定了资源与环境消耗程度。资源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有效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城镇化特有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新兴城市化不仅是人口比例简单的变化和城市面积的大幅扩张,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要转变。
(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三农”弱势状态、兼顾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高质量、着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二)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乡统筹,节约高效和低碳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三)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土地等配套改革来激发新兴城镇化的建立。
(四)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有效消除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城镇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五、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监督机制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统筹规划,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正确处理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等关系。
(二)加快户籍改革进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必要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三)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
深化土地改革,加快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
(四)提高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速度,更重要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只有这样才会着眼城镇发展的未来,用战略的眼光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質量要求,强化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是势在必行。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及规模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化过程中新增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应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具体措施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内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高度关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城镇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中,把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情学.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研究综述(1997至2007年)[J]. 经营管理者. 2009(03)
[2] 许经勇.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 经济经纬. 2006(01)
[3] 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3)
[4] 熊吉峰.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 2007(05)
[5] 温铁军,温厉.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中国软科学. 2007(07)
[6] 陈映.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