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5月首播了系列电视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这部纪录片通过影片片段、纪实影像、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元素的综合运用,重现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音容笑貌和早期文化现象,修复了一个关于“老电影”的时代文化记忆。《流光碎影》显现了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和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 人物 纪录 文化 故事 形式
智利紀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央视纪录频道的兴起,被看做是“电视媒体在经历娱乐至死后的文化回归。”央视纪录频道的主体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四大类,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物纪录片呈现出特殊的风貌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为例分析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一、题材:从政治宣教到文化感染
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于1958年在北京电视台播放之后,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人物类纪录片多是以政治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是英雄模范人物为纪录主体的,这些纪录片以传记的形式主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90年代之后,中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走向平民纪事,纪录主体由伟人、英雄、模范走向普通大众甚至是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人士,如《老头》、《姐妹》等。在这个从神坛走向民众的过程中,人物纪录片的文化精神逐渐缺失。而在当今,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里文化艺术人士的身影逐渐增加,电视荧屏里出现了一批关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纪录片,如《梁思成与林徽因》、《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更是以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一批老电影明星为纪录主体,重现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物生活状态及其文化精神。这类纪录片丰富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题材,从政治到文化领域,显现出我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倾向。
《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系列纪录片没有恢宏的气势,也没有平民化的视角,而是每一集选择一位老电影明星为主体,以之为主线索重构那段历史。如在系列片第三集里,以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为纪录主体,以她的情感之路为主线索,通过对阮玲玉生平点滴的追忆和对其感情生活的探询,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貌及其电影文化现象,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这类人物纪录片纪录主体不再是伟人、英雄,而是文化艺术名人。正是由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特殊身份,这类纪录片大多以人物情感生活作为表现重点,以他们的婚恋观展现出时代风情画卷,探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在《流光碎影》中通过阮玲玉生命中几段不幸的感情经历,及其遗言之谜,让人对这位旧上海电影明星的坎坷情路及其传奇人生唏嘘不已。这类纪录片相较于伟人传记片来说更真实亲切,它以情动人,同时独具魅力,能更好地传达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二、内容:从事实说话到讲述故事
以前的纪录片重事实,把纪实局限为事实,不太重视故事的讲述,看轻情节构置。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结构散乱、内容拖沓,节奏缓慢等缺陷。现在的纪录片开始朝着故事化的方向发展,以故事为核心展开纪录,甚至以悬念等叙事技巧贯穿故事,增强其吸引力。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就是通过各种影视纪录手段讲述上世纪上海的老电影明星的人生故事。在人物选择上,这些电影明星大多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争议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故事性,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电影明星的传奇故事。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作为演员的阮玲玉有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收获,作为女人的阮玲玉经历了什么情感波澜,她为何在风华正茂时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疑问构成了讲述中的悬念,故事就是在这些悬念中铺陈开来。
片中以阮玲玉的几段感情作为叙事线索,将阮玲玉的自杀之谜作为核心悬念建构故事,结合各种影像、文献,由电影导演、专家、学者等各种人物讲述他们眼中的阮玲玉。特别是围绕阮玲玉的遗书,没有直接断定其真假,而是进行辨别,娓娓道来,故事化地再现了阮玲玉与唐季珊等人的情感纠葛及其人生处境。这类纪录片用多种形式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并且通过悬念等叙事技巧增强了故事生动性和趣味性。当今人物纪录片越来越重视人物故事的挖掘,重视叙事技巧的设置,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三、形式: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表现
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视纪录片在表现手段上也有了一些突破,人物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以前的人物纪录片多是解说配合文献资料的表现模式,而现在的纪录片往往是多种形式综合使用,重构一个真实的人物和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运用了各种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共同还原历史。在阮玲玉那一集一开始,就是一段北京人艺话剧《阮玲玉》的影像资料,由话剧里阮玲玉的角色带观者走近老电影明星阮玲玉,其后不断穿插由香港导演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阮玲玉》的片段,以及电视剧《阮玲玉》拍摄现场的影像资料,这些后人根据阮玲玉生平创作的艺术作品影像片段与阮玲玉本人曾经主演的电影片段交织在一起,话剧、电影、电视与本人出演电影片段等多种影像交错融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共同构置了一个阮玲玉的世界。
在片中,还设置了电视剧和电影里扮演阮玲玉的演员各自诵读阮玲玉遗书的片段,通过这份遗书将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联系到一起。这其实是一个搬演的过程,通过不同演员对文献的诵读和诠释,生动再现了阮玲玉自杀前的心理状态,还原了她不幸的人生境遇。通过搬演再现历史,由虚构还原真实,这种纪录手段在现在使用得越来越多了。
除了影像资料,片中还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书籍、照片和各种资料。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照片是必不可缺的。而对于电影明星来说,照相更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她们留下的大量照片资料,能全方位展示她们的生活状态。在《流光碎影》中就利用了大量阮玲玉的生活照、工作照、艺术照、杂志封面照等照片,并且将一副最能展现其风彩的旧照放置于今日上海街头,让人物照片与街头实景构成前后景关系,或者对照片和实景做分割画面处理,让历史穿越时空实现了与现实的交融。这些风格化的艺术手段在当今纪录片中开始得到了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央视-9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等一批人物纪录片里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故事化讲述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等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显现了当前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倾向。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在当今的时代境遇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视纪录片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兰景婷,女,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王丽明,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关键词] 人物 纪录 文化 故事 形式
智利紀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央视纪录频道的兴起,被看做是“电视媒体在经历娱乐至死后的文化回归。”央视纪录频道的主体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四大类,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物纪录片呈现出特殊的风貌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为例分析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一、题材:从政治宣教到文化感染
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于1958年在北京电视台播放之后,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人物类纪录片多是以政治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是英雄模范人物为纪录主体的,这些纪录片以传记的形式主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90年代之后,中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走向平民纪事,纪录主体由伟人、英雄、模范走向普通大众甚至是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人士,如《老头》、《姐妹》等。在这个从神坛走向民众的过程中,人物纪录片的文化精神逐渐缺失。而在当今,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里文化艺术人士的身影逐渐增加,电视荧屏里出现了一批关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纪录片,如《梁思成与林徽因》、《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更是以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一批老电影明星为纪录主体,重现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物生活状态及其文化精神。这类纪录片丰富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题材,从政治到文化领域,显现出我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倾向。
《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系列纪录片没有恢宏的气势,也没有平民化的视角,而是每一集选择一位老电影明星为主体,以之为主线索重构那段历史。如在系列片第三集里,以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为纪录主体,以她的情感之路为主线索,通过对阮玲玉生平点滴的追忆和对其感情生活的探询,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貌及其电影文化现象,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这类人物纪录片纪录主体不再是伟人、英雄,而是文化艺术名人。正是由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特殊身份,这类纪录片大多以人物情感生活作为表现重点,以他们的婚恋观展现出时代风情画卷,探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在《流光碎影》中通过阮玲玉生命中几段不幸的感情经历,及其遗言之谜,让人对这位旧上海电影明星的坎坷情路及其传奇人生唏嘘不已。这类纪录片相较于伟人传记片来说更真实亲切,它以情动人,同时独具魅力,能更好地传达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二、内容:从事实说话到讲述故事
以前的纪录片重事实,把纪实局限为事实,不太重视故事的讲述,看轻情节构置。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结构散乱、内容拖沓,节奏缓慢等缺陷。现在的纪录片开始朝着故事化的方向发展,以故事为核心展开纪录,甚至以悬念等叙事技巧贯穿故事,增强其吸引力。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就是通过各种影视纪录手段讲述上世纪上海的老电影明星的人生故事。在人物选择上,这些电影明星大多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争议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故事性,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电影明星的传奇故事。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作为演员的阮玲玉有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收获,作为女人的阮玲玉经历了什么情感波澜,她为何在风华正茂时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疑问构成了讲述中的悬念,故事就是在这些悬念中铺陈开来。
片中以阮玲玉的几段感情作为叙事线索,将阮玲玉的自杀之谜作为核心悬念建构故事,结合各种影像、文献,由电影导演、专家、学者等各种人物讲述他们眼中的阮玲玉。特别是围绕阮玲玉的遗书,没有直接断定其真假,而是进行辨别,娓娓道来,故事化地再现了阮玲玉与唐季珊等人的情感纠葛及其人生处境。这类纪录片用多种形式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并且通过悬念等叙事技巧增强了故事生动性和趣味性。当今人物纪录片越来越重视人物故事的挖掘,重视叙事技巧的设置,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三、形式: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表现
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视纪录片在表现手段上也有了一些突破,人物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以前的人物纪录片多是解说配合文献资料的表现模式,而现在的纪录片往往是多种形式综合使用,重构一个真实的人物和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运用了各种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共同还原历史。在阮玲玉那一集一开始,就是一段北京人艺话剧《阮玲玉》的影像资料,由话剧里阮玲玉的角色带观者走近老电影明星阮玲玉,其后不断穿插由香港导演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阮玲玉》的片段,以及电视剧《阮玲玉》拍摄现场的影像资料,这些后人根据阮玲玉生平创作的艺术作品影像片段与阮玲玉本人曾经主演的电影片段交织在一起,话剧、电影、电视与本人出演电影片段等多种影像交错融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共同构置了一个阮玲玉的世界。
在片中,还设置了电视剧和电影里扮演阮玲玉的演员各自诵读阮玲玉遗书的片段,通过这份遗书将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联系到一起。这其实是一个搬演的过程,通过不同演员对文献的诵读和诠释,生动再现了阮玲玉自杀前的心理状态,还原了她不幸的人生境遇。通过搬演再现历史,由虚构还原真实,这种纪录手段在现在使用得越来越多了。
除了影像资料,片中还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书籍、照片和各种资料。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照片是必不可缺的。而对于电影明星来说,照相更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她们留下的大量照片资料,能全方位展示她们的生活状态。在《流光碎影》中就利用了大量阮玲玉的生活照、工作照、艺术照、杂志封面照等照片,并且将一副最能展现其风彩的旧照放置于今日上海街头,让人物照片与街头实景构成前后景关系,或者对照片和实景做分割画面处理,让历史穿越时空实现了与现实的交融。这些风格化的艺术手段在当今纪录片中开始得到了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央视-9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等一批人物纪录片里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故事化讲述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等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显现了当前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倾向。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在当今的时代境遇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视纪录片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兰景婷,女,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王丽明,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