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节选)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r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阳郑君仲辨a,其容阗然b,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c,肢体心膂无不病者d。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e。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逊志斋集》)
  注释:
  a 浦阳:即浙江浦江县,浦阳江发源于此。唐代时曾称浦
  阳县。
  b 阗(tián)然:饱满的样子。
  c 剟(duō)刺:刺戳。
  d 膂(lǚ):脊梁骨。
  e 瘳(chōu):病愈。
  大意:
  浦陽县有个人叫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气色很好,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子,有粟米那样大。郑君心生疑惧,就给别人看。看的人都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了,郑君更加担忧,又拿给别人看,看的人像以前一样笑他,认为没有大碍。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连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和脊梁骨没有不疼痛的。郑君很害怕,就去看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灶在指头上,其实已经是全身的疾病了,如果不赶快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这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是不可能治愈的。一天就能治好的时候,用艾草就可以了;十天能治好的时候,用药草才可以;现在成了重病,甚至会蔓延到内脏,轻者也可能影响一只手臂。必须从身体内部治疗,否则病势将不会停止;还要设法从外部来治疗,否则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了医生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两个月后病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气色才得到恢复。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却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為没有必要治理,可最后却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事情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不愿花费精力,轻视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即使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到达把祸患克服的程度。天下像这拇指一样的事,可太多了!可以说,大多数人能知道的事,大多数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虽然危急,却不必过于惧怕。只有那些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起初是隐藏着而不被人看到,很多人还以玩笑的态度去处理它、轻忽它,这是君子应当深深戒惧的啊。
  【解读】
  这篇小品文题目为“指喻”,核心在一个“喻”字上。文中提及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开始不过“隆起如粟”,三日之后便“聚而如钱”,又三日之后便大而“盈握”。从“如粟”到“如钱”再到“盈握”,表面看是在说疾病的不断恶化,实际是以此为喻,意在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这一观点。的确,天下不好的事往往发生于极细小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当问题很容易处理时,如果我们不屑一顾,舍不得花时间和精力,等到问题真的形成了,即便花费再多时间,耗费再多精力,也仅仅是克服而已,有的甚至会走向崩溃。因此,我们对天下之事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防止蚁穴之灾的发生。
  此外,文中第一段“他人误病”这一情节,也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作者用“他人”来比喻“庸人”,从而用“他人的误病”来批判和鞭挞“庸人的误国”,以此说明贻误时机,优柔寡断,不摆脱庸人的干扰,不发挥智者的作用,终会酿成伤身亡国的大祸。(海涛)
其他文献
所谓“吏治”,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历朝历代,若要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强化吏治、激浊扬清,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检视清朝吏治,雍正时期吏治较好,为人所公认,但此后官风日渐衰颓,腐败盛行,到后期民间甚至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讥讽。实际上官场的腐败,比民谣所形容的有过之而  无不及。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年出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治元年(1862),被授苏松
期刊
闲来读书,读到一篇写清代大文人龚自珍的文章,书中说他“面常数日不盥沐”。我一下子笑了,掩卷回味,觉得这人好有意思。名人之所以为名人,就是他们屡屡不同于常人。龚老前辈在我的想象中是个高洁俊朗的形象,自珍自珍——应该名如其人嘛;谁承想,竟是个不修边幅的主儿。  另一位大文人也不爱洗脸,那就是王安石。《宋史》记载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相传王安石脸很黑,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黑,有时黑,有时稍白,有时更黑—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不会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
期刊
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而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往往为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所支配,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人生观。  欧美人的主流信仰是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人生观。基督教徒的经典叫《圣经》,《圣经》分《新约》和《旧约》。《旧约》的开篇为《创世记》,耶和华神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
期刊
(五月)己丑,以坚为扬州总管a,……将行,会坚暴有足疾,不  果行。  甲午夜,天元备法驾,幸天兴宫。b乙未,不豫而还c。小御正博陵刘昉d,素以狡谄得幸于天元,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e。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属以后事,天元瘖f,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g、御饰大夫柳裘h、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绩谋引坚辅政a。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
期刊
东陵侯既废a,过司马季主而卜焉b。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c。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d,枯草也;龟e,枯骨也,物也。人
期刊
时间转至6月,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正所谓“绿树阴浓夏日长”,值此时节,烈日炎炎,树阴匝地。关于“夏至”这一名称的由来,清代陈希龄所著《恪遵宪度》一书抄本中作如是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可见,夏至这个节气跟“日”关系密切。  “日”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描摹的是太阳的形象。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形,学者也不乏异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内部或作一点、或作一短横的
期刊
人非圣賢,孰能无过。即便是优秀人才,有时也难免会犯错误;爱护人才,就要允许人才犯错误,不能一犯错误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分析错误的产生原因、性质、大小,做出恰当的处理;对于大多数犯错误者而言,应该是“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这些都是现在人们很熟悉的对待犯错误者的正确态度。古代一些明智的用人者,同样能够“不以一眚掩大德”,体现了对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关心和爱护。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
期刊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  ……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
期刊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小山乐府》)  【品读】  读书人至元代,可谓前途黯淡矣!科考多年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漠视,严苛的民族歧视制度,以及元朝自身内部官僚机构的倾轧争斗,使得历来与统治阶层互为唇齿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屈居下流。元代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生地位沦落至娼妓和乞丐之间,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