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以这一评价新要求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初中语文教育,并以新《课标》中要求的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为指向,研究语文教育的新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且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构成,而阅读题的分值占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题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语文成绩,也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对阅读重要性的认可。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措施
1.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以形体语言;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要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
在预习时,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感知教材的方法和步骤,落实常规的预习要求,如课文中的常用词、重点句及文体知识点等。可编制出要求明确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严谨有序地去摘去读去想,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学习重点,提出几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侧面,不拘一格地提出疑点,养成无所畏惧的怀疑精神。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预习时的惰性,要及时反馈预习结果,指导学生互查、自查,增强预习的动力。预习感知,不仅是为下一阶段学习“扫清障碍”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筛选和整理重要信息,感悟和理解文章意蕴的提升过程。主要学法指导如下。
(1)分类摘记
把教材中丰富的词语,精粹的语句,或是文情并茂的语段分类摘记,也可做成读书卡片。摘抄形式要规范,像词语注音、释义、例句,统一在一种常规格里。这正如吴晗所说:“摘抄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机械的抄写工作,而是极其重要的方法。”这也利于学生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
(2)圈划注难
预习课文时,按统一规定的阅读符号在课文上进行圈(圈字词)划(划词句)注(加注音注释)议(作评点注疑点)。圈划直接加在文章中,注议写在文章空白处。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阅读习惯。
(3)质疑问难
要求在了解教材大概内容的前提下,参读课后思考题,再循题而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也可以对文中的语言形式或人物事件等方面质疑,然后自己破疑,再质疑,再破疑;最后把思考后不得其解的问题准备好,以备讨论之用。
(4)问题导读
教师针对课文重点,提出1—2个导向作用的预习题。实际上是启发学习思考方向,指导学生熟悉教材,抓住重点。预习时,不仅注重学生通过预习对这些题目作完满解答,而且注重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变色龙》一文设计“给主人公加修饰词”这一思考题,就考虑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表情、判案情节、脱大衣的细节等方面去分析、概括。
3.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语文课教的是教材,也就是语文课本。教师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教材的特点。全套语文课本主要由一篇篇阅读文章组成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组成。这样的语文教材教什么呢?有人认为把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4.开展学情调研,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益,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而提高教学效益,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学生。要改变教与学脱节的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学情调研。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座谈或个别交谈,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听取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惑,然后进行反思,再制定改进教学的计划。当然这一步做起来比较有难度,因为学生并不一定会在老师的面前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艺术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辉.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智,2009.21.
[2]王从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研究,2009.9(上旬刊).
[3]卫春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才智,2009.7.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以这一评价新要求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初中语文教育,并以新《课标》中要求的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为指向,研究语文教育的新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且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构成,而阅读题的分值占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题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语文成绩,也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对阅读重要性的认可。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措施
1.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以形体语言;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要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
在预习时,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感知教材的方法和步骤,落实常规的预习要求,如课文中的常用词、重点句及文体知识点等。可编制出要求明确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严谨有序地去摘去读去想,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学习重点,提出几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侧面,不拘一格地提出疑点,养成无所畏惧的怀疑精神。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预习时的惰性,要及时反馈预习结果,指导学生互查、自查,增强预习的动力。预习感知,不仅是为下一阶段学习“扫清障碍”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筛选和整理重要信息,感悟和理解文章意蕴的提升过程。主要学法指导如下。
(1)分类摘记
把教材中丰富的词语,精粹的语句,或是文情并茂的语段分类摘记,也可做成读书卡片。摘抄形式要规范,像词语注音、释义、例句,统一在一种常规格里。这正如吴晗所说:“摘抄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机械的抄写工作,而是极其重要的方法。”这也利于学生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
(2)圈划注难
预习课文时,按统一规定的阅读符号在课文上进行圈(圈字词)划(划词句)注(加注音注释)议(作评点注疑点)。圈划直接加在文章中,注议写在文章空白处。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阅读习惯。
(3)质疑问难
要求在了解教材大概内容的前提下,参读课后思考题,再循题而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也可以对文中的语言形式或人物事件等方面质疑,然后自己破疑,再质疑,再破疑;最后把思考后不得其解的问题准备好,以备讨论之用。
(4)问题导读
教师针对课文重点,提出1—2个导向作用的预习题。实际上是启发学习思考方向,指导学生熟悉教材,抓住重点。预习时,不仅注重学生通过预习对这些题目作完满解答,而且注重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变色龙》一文设计“给主人公加修饰词”这一思考题,就考虑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表情、判案情节、脱大衣的细节等方面去分析、概括。
3.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语文课教的是教材,也就是语文课本。教师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教材的特点。全套语文课本主要由一篇篇阅读文章组成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组成。这样的语文教材教什么呢?有人认为把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4.开展学情调研,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益,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而提高教学效益,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学生。要改变教与学脱节的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学情调研。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座谈或个别交谈,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听取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惑,然后进行反思,再制定改进教学的计划。当然这一步做起来比较有难度,因为学生并不一定会在老师的面前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艺术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辉.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智,2009.21.
[2]王从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研究,2009.9(上旬刊).
[3]卫春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才智,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