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普阅读为载体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科普阅读,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生活经验单薄,对外在世界认识十分感性,所以他们对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的认识就像一张白纸,而科普阅读正好填补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空白认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利用科普阅读开发孩子的智力,拓展孩子对科学、对社会的认知。那么作为一名专业的科学课教师,如何利用好科普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相关科普读物
  尽管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并不能引起小学生在生活中的关注。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现象,孩子并不知道就是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课堂在生活现象与科学原理之间架起桥梁,而科普阅读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中,学生认识了食物链,食物网,并了解了生态平衡的有关原理。在课堂中适时放幻灯片,让学生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通过阅读,学生进一步强化了食物链、食物网的认知,深化了对生态平衡原理的理解,引导他们用科学原理来解释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又如在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科技日报》2006年4月24日),让学生明白大桥桥面留出缝隙和冷水浸热鸡蛋易剥壳中的科学原理,使学生在科普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利用课堂介绍科普阅读的读后感
  为了更好鼓励和督促小学生进行科普阅读,教师应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感,感受可长可短,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即可。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般是在上一节结束后布置1到2篇与下一课相关的科普小品文,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我们还对科普短文进行了精选,低年级的阅读总量控制在1500字以内,高年级的阅读总量控制在3000字以内。例如在准备上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细菌》一课前,我们安排学生们阅读科普名家高士其的经典科普文《细菌的衣食住行》,进入课堂后让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根据学生们读后感进行总结,然后导入课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准备上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前,我们精选法布尔《昆虫记》第二卷第九章《红蚂蚁》一篇让学生阅读。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我所知道的蚂蚁”为题安排3-5名学生进行演讲,每人時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然后根据学生演讲的内容进行设问,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用科普阅读指导科学实践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求知欲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动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形成“课堂讲授认知——科普阅读强化——科学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在学习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了》一课中,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中山大学生物系傅家瑞教授《种子萌发的奥秘》一文。学生阅读后受到启发,在教室的窗台上用玻璃瓶、塑料盒装上土种上了蚕豆、黄豆等种子。此时,老师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观察浇水和不浇水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情况、观察靠近暖气片和远离暖气片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的情况、观察深埋于土壤和浅埋于土壤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情况,并让学生记录作好记录,强化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认知,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在学习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一课中,让学生阅读《霉豆腐的来历》(选自《贵州日报》2005年2月16日),学生按照文章的介绍学做霉豆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真菌,特别是了解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实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
  综上所述,科普阅读使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规律,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极大地提高了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作者单位:东营市海河小学 山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因此,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已是当前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评价;优化;兴趣;参与;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自信,学生自信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这句话是我工作多年来总结出来的。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小学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以往,教师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如何在美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呢?通过我的
课间十分钟时,班上有好几个学生到我这儿来告状:老师,高XX下课时又来打我;老师,高XX上课把我的笔弄坏了;老师,高XX把XXX弄哭了……唉!接这个班以来,我最常听到的就是班级学生来告诉我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科学调度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儿童喜欢的活动、游戏为载体,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生的天性希望能够在愉快中活动,“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口儿竹马嬉。”(南宋诗人陆游《园中作》)语文课表安排了小语综合实践课,这确是对学生主体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
当今社会,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了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灵活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每一位老师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能说会道,在与人交往时彬彬有礼、能言善辩。这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要从一年级抓起的 。  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是语言环境孤立。有些学生
新课标的主旨要求课堂要面向全体,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