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儿童喜欢的活动、游戏为载体,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一、再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品德与生活相融,通过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儿童感受、体验真实生活,这有助于他们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开发,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在餐桌上》一课时,我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一开始,我就以儿童当今的生活为起点, 创设“自助早餐”这样一个模拟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早餐的品种、数量。正是由于模拟场景的真实,使学生身临其境,因而学生在选餐时非常认真投入,选择种类,选多选少也体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我成为了一名营养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选择完毕,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观察、交流、进行评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早餐的重要性,知道不吃早餐都身体的危害极大,知道了早餐要注意营养搭配,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相当重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儿童的早餐通常以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一两片面包为最佳。牛奶可与果汁等饮料交替饮用。如此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饮食知识,纠正学生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自身健康地发展。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通过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开始学会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的现实,开始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习从生活中寻求结果。
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可以这样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也不可能带来任何的教学效果。
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使学生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换位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盲人、手残之人、聋人,充分体验盲人走路的艰辛,手残之人料理生活的困难,聋人在无声世界里的痛苦,从而激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现在全社会都很关心残疾人的生活,为他们设立了残疾人专座、鸟鸣信号灯、无障碍通道、盲文书籍等,但残疾人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生活困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好的办法,金点子、好创意帮助他们解除这些困难,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讨论怎样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出谋划策之中达成了。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参与活动和文本的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的体验。
三、回归——引导学生实践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二节课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认知的习得、情感的激发和态度的确立,更应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根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品德课教学延伸到课外,融入社会。让学生回归生活,创造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如在 “春姐姐的脚步”这一单元,包括“春天在哪里”、“春天里的种植”、“我和春天一起玩”、“我心中的春天”和“清明去扫墓”等主题活动。在教学时,我不是让学生硬性地去认识什么是春天,春天的物候、气象怎样,为什么春天是美好的等有关知识;而是以教材设计的系列活动为引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诸如让学生参与捕捉、搜集春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探究春天为什么容易生病的活动中,去感知、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在参与植树护绿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在养蚕、种向日葵的小实验中,去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在春日赏花、玩风车、放风筝的活动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在唱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的实践活动中,去抒发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在做花棒,为先烈和已故亲人写祭奠话语的活动中,让学生陶冶怀念先辈的情感等等。“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难以想象,这种出自孩子自身的探究是何等地贴近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品德与生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一、再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品德与生活相融,通过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儿童感受、体验真实生活,这有助于他们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开发,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在餐桌上》一课时,我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一开始,我就以儿童当今的生活为起点, 创设“自助早餐”这样一个模拟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早餐的品种、数量。正是由于模拟场景的真实,使学生身临其境,因而学生在选餐时非常认真投入,选择种类,选多选少也体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我成为了一名营养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选择完毕,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观察、交流、进行评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早餐的重要性,知道不吃早餐都身体的危害极大,知道了早餐要注意营养搭配,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相当重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儿童的早餐通常以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一两片面包为最佳。牛奶可与果汁等饮料交替饮用。如此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饮食知识,纠正学生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自身健康地发展。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通过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开始学会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的现实,开始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习从生活中寻求结果。
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可以这样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也不可能带来任何的教学效果。
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使学生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换位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盲人、手残之人、聋人,充分体验盲人走路的艰辛,手残之人料理生活的困难,聋人在无声世界里的痛苦,从而激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现在全社会都很关心残疾人的生活,为他们设立了残疾人专座、鸟鸣信号灯、无障碍通道、盲文书籍等,但残疾人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生活困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好的办法,金点子、好创意帮助他们解除这些困难,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讨论怎样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出谋划策之中达成了。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参与活动和文本的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的体验。
三、回归——引导学生实践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二节课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认知的习得、情感的激发和态度的确立,更应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根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品德课教学延伸到课外,融入社会。让学生回归生活,创造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如在 “春姐姐的脚步”这一单元,包括“春天在哪里”、“春天里的种植”、“我和春天一起玩”、“我心中的春天”和“清明去扫墓”等主题活动。在教学时,我不是让学生硬性地去认识什么是春天,春天的物候、气象怎样,为什么春天是美好的等有关知识;而是以教材设计的系列活动为引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诸如让学生参与捕捉、搜集春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探究春天为什么容易生病的活动中,去感知、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在参与植树护绿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在养蚕、种向日葵的小实验中,去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在春日赏花、玩风车、放风筝的活动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在唱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的实践活动中,去抒发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在做花棒,为先烈和已故亲人写祭奠话语的活动中,让学生陶冶怀念先辈的情感等等。“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难以想象,这种出自孩子自身的探究是何等地贴近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品德与生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