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背后的“卡”务危机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息透支提前消费,多种商家打折优惠,刷卡积分大礼相送,分期付款利息全无……随着现代人消费习惯的改变,信用卡以其携带方便,提前消费,程序简单,以及那五花八门的优惠,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
  当然,本着“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思路,我们可以在银行建立信用档案,以便将来房屋贷款的时候获得更高的信用等级。甚至当我们陷入债务危机的时候,手中的信用卡还能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信用额度被主动提升。银行愿意借更多的钱给我们,却不管我们用做消费还是还债。
  网络上各种信用卡高手分享大行其道,教大家如何循环借贷,如何提高信用额度,如何巧用信用卡提现等等。某理财频道甚至用“零存款白领玩转30张信用卡:身无分文买套房”作为理财头条,新闻的爆炸性可想而知。
  提供如此多的实惠,信用卡却偏偏被许多理财师称为“hard drugs”,所谓剧毒。这是耸人听闻么?其实想想也奇怪,提供如此多的优惠,信用卡公司的目的何在?收益何在?到底是什么魔力让理财师痛心疾首地将信用卡和毒药并行而论?
  
  糖衣毒药一:免息分期付款的大智慧——刺激消费没商量
  消费心态:消费和准时还款可以持续提高信用额度;我得到的好处还有积分换礼和商户打折;因为不同商户签约的信用卡不同,为了更多优惠,办多张信用卡省事又划算。
  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为看上一件心爱的商品却囊中羞涩而郁闷,如今,手里有卡,心中不慌。“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
  当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可以控制住消费欲望,投资欲望的时候,我们是否太低估了信用卡的魔力?一个LV的包包,10000块一次性付款买不起;用了信用卡分期付款就不一样,首月448元,心爱的包包即刻拥有;坚持24个月还款,想来也不算什么。于是,这样的“不算什么”越来越多: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高档家具……
  实际上无息分期不等于无利息,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算上,在实际的银行消费贷款中,贷款利率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30%,甚至更高。当手上的债单越来越高,超过我们工资水平的时候,信用卡公司送来了糖衣毒药:只需要还最低还款额就好。10000块的债务1000块就可以再拖一个月,也不错;尽管债务数字越来越高,只要钱包里的钱足够还最低还款额,信用卡公司就不会找我们的麻烦。
  当我们笑的时候,信用卡公司也笑了。信用卡公司以全部透支额度向客户收取利息的霸王条款,万分之五的天复利,折合成年利率竟然高达18%以上。这意味着4年,即使我们不做更多的额外消费,我们的债务将会被翻一番;每过四年,我们的债务会被翻四番、八番、十六番……
  商家看中信用卡宣传和营销的本事,他们宁愿通过提供信用卡持有人折扣并给信用卡发行商返点的方式来吸引客人,这中间的成本当然不能商家买单。涨价,折扣,返点,消费者的钱装入了谁的腰包?
  
  糖衣毒药二:支付宝+信用卡提现——循环信贷
  消费心态:我发现通过支付宝可以把信用卡中的额度变成真钱还不用支付手续费;多张信用卡循环使用可以让我不用工资也能应付债务。
  世界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低还款额是用不得的,看看手中那么多张信用卡,有聪明人打起了提现还债的主意,用这个卡里的钱还那个卡里的钱。从银行直接提现是需要利息的,而且利息高达万分之五,且按月计收复利。在账单周期结束时,利息还会计入本金继续计息即复利。
  将“信用卡套现”这几个字在百度上一敲,几百个套现公司跃然眼前。这个比银行便宜,大概只需要1%-1.5%每月的手续费。
  有的网友更聪明,用起了马云的支付宝,这头当买家支付,那头当卖家提款,一分手续费也不要,直接提现。这就是开头说的爆炸性理财新闻中提到的套现手法,可惜的是马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冻结你的账户,将那脆弱的现金流无情打断;还有提到中關村买支票一类的方法,宣传核心是:“只要银行不倒,钱就不断”,事实是,银行总会在适时的时候以关闭某人的账户来了结这样的循环。
  不得不承认,那些人比我们这些拼命提醒大家要节省,要存款,要投资的理财师要受欢迎得多,也聪明得多,不过不知道这位仁兄是如何用6千的月薪对付5万的信用卡债务的?也许,他压根就没想把它还清。他说了句实在话,“大额账单见多了,自然也就习惯了”。
  可债务毕竟是债务,总有想起来要还的时候,此外,依赖信用卡的人大多零存款,信仰花“明天的钱”的人,怎么可能把今天的钱留在银行里放到明天去贬值呢?可当有了孩子,买了房子,花钱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这样脆弱的现金流很容易断档,家庭破产也是必然的结局。
  难怪一个陷入困境的美国人曾这样形容信用卡公司:“我们尝试一切方式摆脱债务,但赢的总是信用卡公司。”■
  
  如何摆脱信用卡债务?
  对于已经身陷其中的“卡奴”,逃避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甚至还会遭到起诉,信用等级下降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财务安排。以下提供一些有助于摆脱信用卡债务的方法。
  
  1.我们可以接受年费,但坚决不允许债务继续扩大。不要再在意微不足道的打折、促销、免年费。收入除掉必要的生活开支,留下适当的应急准备金,剩下的全部用来偿还债务,赌博是要不得的情绪,那些用信用卡套现投入股市,汇市等极端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2.竭尽所能先还一张信用卡,还完即刻消卡。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求亲戚朋友支援,毕竟人情债的代价较信用债低很多。
  3.向公司申请降低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控制在收入的10%左右以便日常消费,强制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过还是建议用借记卡代替信用卡消费。
  4.抵制分期付款和用最低还款额拖延时间,这种方法虽然可解一时之急,满足一时之快,但却后患无穷。
其他文献
总有一些人是为历史的大场景而生的。  譬如《华氏911》导演迈克尔·摩尔,完成对历史的再度凝视。  也譬如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导演顾筠,全面阐释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2001-2008,7年,顾筠一个人全程跟踪筹备中的北京奥运会;  8月8日-8月24日,16天,顾筠掌控近20个摄制组全面记录北京奥运会。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一下子做成一件大事,可生活慢慢告诉你,不是这样的。到我这个年龄
期刊
有句话说“女人的完美人生是:走过很多地方,却始终睡在一个男人身旁”,  这句话套在男人身上不一定适用,但是职业价值的多寡,确实不是用跳槽次数来衡量的,男人的价值是看深度,而不是看“弹性”的。    9月22日的《华尔街日报》说了一个故事:英国人大卫佩里用500元租了5天流动餐车,在工业园里卖快餐。他头戴发网、胖硕的身体袴着围裙,热心招呼每个客人,并且想办法跟他们“套磁”,从他们的嘴里知道一些企业高
期刊
许多人相信星座决定着他们的性格与星座相关,而根据星座总结出的12种人的性格与处世之道,确实能在许多时候给与我们指导。  每一不同星座、不同性格的人,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爱情,他们中的谁比较适合假日邂逅性的爱情,谁会本能地怀疑和反感。这不仅是一个星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问题。就让星座小王子告诉你,是哪一种人最容易幻想在假日出游里能碰到一个白马王子或者灰姑娘。    白羊座  艳遇指数80
期刊
一旦“凯恩斯的幽灵”复活,  不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会狂热地再次犯错,  政府也会把自己的手越伸越长。  也许正因为此,  才有人悲叹说:  “市场死了。”    在很多美国警匪片中,人质危机是一个常见的桥段。无论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演的牛仔警察,还是凯文·斯派西演的谈判专家,他们都必须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既要解救人质,又要抓住歹徒。由于美国政府坚持不向歹徒妥协的态度,警察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
期刊
“我从不是一个耽于安逸的人,我要做事情。”  如俞雷所言,人各不同,“要做事情”是他的性格,他的命。  这性格引着当年24岁的他扔掉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外企玛氏中国;  此后这性格又引着他跳了两家世界500强;  也还是这性格,让他在32岁那年,逃离外企,扔掉欧莱雅浙皖区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浙江一家民营企业。    逃离外企,寻找“干事业”的感觉  2004年,俞雷32岁,位至欧
期刊
去旅行,诱惑你的内心欲望,背叛你的庸碌凡尘。  李佳说,旅途就是一场相互的探索。  周建强说,旅途让你觉得生活还有更多的想象力。  陆跃良说,旅行中我们更容易看到自己,城市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对立。  都说真实的爱情故事最具有杀伤力,他们的成功是否刺激了你下次出游的决心?    旅行这个词太暧昧。  它不单是风景,不单是沿途的心情,更是途中种种令人欢愉的惊喜——有什么比一段冲昏头脑的爱情,更适合作
期刊
汤祯兆:香港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一直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亦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 文学创作及评论等。    明星梦从来都是青春狩猎的固有特质,而在香港电影的谱系中,我发觉对青春明星梦的探寻指向,其实亦与时代价值的转变息息相关,从中正好从旁窥察出社会氛围的易帜。  方育平的《半边人》(82)对明星梦的思考最具生活实感。此所以
期刊
时间太短,你没有在公司沉淀下去,只是像一个熟练工人一样生产东西。  但是时间太久,又像是“温水煮青蛙”,让人少了些活性,很难保持活力。    二战后,欧美一些战胜国从德国等国家里面寻找自己需要的科学家,他们像丛林狩猎一样,到处派专业公司为他们物色优秀人才。于是,猎头(Headhunting)开始具备“猎寻人才”的含义。而且,渐渐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帮助企业找寻人才。  如果你就此认为以“挖墙脚”为
期刊
琥珀网CEO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MBA的时候,有一位犹太同学曾经对厉希皓说:“Davis,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像你一样,你的眼里只有Dollar。”  厉希皓笑了:“你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  同学说:“在美国人眼里,这是很成功的。你做事是有意义才做。”  “其实,说得难听点,唯利是图。”在位于上海淮海大厦的办公室里,厉希皓对记者说。  圆脸。大眼睛。有一点胖。非常温和而且充满耐心。只有
期刊
張国立: 生于台北市,现任时报周刊社的社长,也写旅游散文和小说,曾出版《匈奴》、《鸟人一族》、《一口咬定意大利》等书。    大前提:我们都同意女人难搞,可是没女人,我们也难活下去。  于是我们做男人的得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容忍范围内,和女人和平且快乐地相处下去。对此我思考了几十年,终于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本小说是墨西哥作家豪尔赫·博尔比( Jorge Volpi)写的,叫《寻找克林索》,里面提出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