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人类在创造出高科技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自然界攫取资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反过来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有很多生态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来治理的国家,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现代生态治理互相结合能更高效的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就如同植物生长,主要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贯通于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体系中。
在马克思求学的时候,他受到了当时经济环境和哲学研究的影响,自这个时候开始,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开始出现。马克思认为人类可以主动的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可是动植物却只能生活在某些狭窄的环境中。他反对人与自然的互相对立,支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马克思在学生时代一开始对待生态环境所提出来的想法。
马克思对于生态思想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而不断增长。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基本原理对《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正式具有其存在形态。在生态观的具体形态形成阶段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认为,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然界承载了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活动。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异化论,他认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异化劳动产生了人和自然界异化的结果。并提到共产主义是最终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异化关系的根本途径,可以使人和自然界真正到达和谐统一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随着马克思的经验和阅历来不断修正完善,进而走向成熟定型为止。在这一阶段马克思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手法,更加全面具体、逻辑缜密的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定位,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文明、生态危机等等方面,为我们将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主心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脱离了人类后反而能够更好地存在,但是人类却不能离开自然的支持,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科技产物的制造都离不开自然产物,所以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脱离自然无法独立生存,人与自然命运共存。人类可以顺从自然的安排更好的改造自然,但是却不能随便的破坏生态环境。
2.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终极问题。同时其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焦点问题。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中心轴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共同奋斗。和则使社会繁荣进步,分则使社会衰落退步。马克思始终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青睐有加,因为抵达共产主义彼岸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条件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故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则,才可以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3.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能作为一个承载平台,使人类自身能够在其中生存。社会发展的同时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社会集体的成员,其中人类个体由于各种共同利益而团结在一起。要想真正实现人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于创造。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现在发展的目标,有良好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可以使其更好地开展和实行,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当代的生态思想以及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生态思想
1.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所以保護和发展生态环境必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必须要改变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摒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作为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的真正发展并不是要以破坏环境为主,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才能使生产力真正的得到解放和发展。
2.建立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之所以无止境的开采自然,是因为人类受到利益的驱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经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所以必须要在社会上宣扬生态法治观,让所有的人类意识到破坏生态文明是违法的事情,是需要自身付出代价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对法规进行完善,填补漏洞,对所有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施加惩罚。
(二)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环保意识低
环境问题的出现,各种天灾的出现全都是因为民众自身意识不到自然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道无穷无尽的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且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用自身的行动保护环境,但是却赶不上多数人破坏环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的滥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乱丢垃圾,城市人口乱丢垃圾等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目前对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让所有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是现今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并没有制定的很详细,对于具体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惩罚措施。除此之外许多执法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采取模式敷衍的态度,对于那些污染严重但是和上层有关系的企业不敢进行执法,甚至阻挠执法。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也就导致了当今生态环境保护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所在的十九世纪已经产生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其影响范围较小,造成的后果也不严重,同时也只是在个别地区展现,未影响到其他地区也未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如同一把利刃逼在了所有人的脖子上,所以人们必须充分的对其重视起来。马克思的生态观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各种情况而产生的矛盾鸿沟,也有利于人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作为桥梁和媒介来联系人、自然、社会和发展。
当代的生态思想只有通过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自然与人类发展的问题才能够对当代生态问题进行回答和解决。对比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思想,当代的生态思想更多的倾向于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的存在则是支持当代生态思想实践的积极动力和强大后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存在自然和历史的对立,所以当今生态思想的实践是人与自然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当代生态思想能够始终立足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稳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赵成,于萍.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威廉·赖斯著.自然的控制[M].岳长玲,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就如同植物生长,主要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贯通于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体系中。
在马克思求学的时候,他受到了当时经济环境和哲学研究的影响,自这个时候开始,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开始出现。马克思认为人类可以主动的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可是动植物却只能生活在某些狭窄的环境中。他反对人与自然的互相对立,支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马克思在学生时代一开始对待生态环境所提出来的想法。
马克思对于生态思想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而不断增长。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基本原理对《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正式具有其存在形态。在生态观的具体形态形成阶段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认为,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然界承载了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活动。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异化论,他认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异化劳动产生了人和自然界异化的结果。并提到共产主义是最终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异化关系的根本途径,可以使人和自然界真正到达和谐统一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随着马克思的经验和阅历来不断修正完善,进而走向成熟定型为止。在这一阶段马克思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手法,更加全面具体、逻辑缜密的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定位,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文明、生态危机等等方面,为我们将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主心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脱离了人类后反而能够更好地存在,但是人类却不能离开自然的支持,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科技产物的制造都离不开自然产物,所以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脱离自然无法独立生存,人与自然命运共存。人类可以顺从自然的安排更好的改造自然,但是却不能随便的破坏生态环境。
2.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终极问题。同时其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焦点问题。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中心轴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共同奋斗。和则使社会繁荣进步,分则使社会衰落退步。马克思始终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青睐有加,因为抵达共产主义彼岸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条件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故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则,才可以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3.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能作为一个承载平台,使人类自身能够在其中生存。社会发展的同时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社会集体的成员,其中人类个体由于各种共同利益而团结在一起。要想真正实现人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于创造。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现在发展的目标,有良好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可以使其更好地开展和实行,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当代的生态思想以及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生态思想
1.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所以保護和发展生态环境必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必须要改变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摒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作为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的真正发展并不是要以破坏环境为主,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才能使生产力真正的得到解放和发展。
2.建立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之所以无止境的开采自然,是因为人类受到利益的驱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经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所以必须要在社会上宣扬生态法治观,让所有的人类意识到破坏生态文明是违法的事情,是需要自身付出代价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对法规进行完善,填补漏洞,对所有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施加惩罚。
(二)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环保意识低
环境问题的出现,各种天灾的出现全都是因为民众自身意识不到自然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道无穷无尽的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且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用自身的行动保护环境,但是却赶不上多数人破坏环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的滥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乱丢垃圾,城市人口乱丢垃圾等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目前对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让所有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是现今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并没有制定的很详细,对于具体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惩罚措施。除此之外许多执法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采取模式敷衍的态度,对于那些污染严重但是和上层有关系的企业不敢进行执法,甚至阻挠执法。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也就导致了当今生态环境保护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所在的十九世纪已经产生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其影响范围较小,造成的后果也不严重,同时也只是在个别地区展现,未影响到其他地区也未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如同一把利刃逼在了所有人的脖子上,所以人们必须充分的对其重视起来。马克思的生态观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各种情况而产生的矛盾鸿沟,也有利于人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作为桥梁和媒介来联系人、自然、社会和发展。
当代的生态思想只有通过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自然与人类发展的问题才能够对当代生态问题进行回答和解决。对比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思想,当代的生态思想更多的倾向于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的存在则是支持当代生态思想实践的积极动力和强大后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存在自然和历史的对立,所以当今生态思想的实践是人与自然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当代生态思想能够始终立足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稳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赵成,于萍.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威廉·赖斯著.自然的控制[M].岳长玲,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