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怎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音乐海洋中,让美好的音乐与快乐同在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纵观音乐教育的发展,发现音乐教育看似简单,其实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的表现却远远不够。怎样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发展呢?
1 确立科学发展思维,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音乐学科作为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它虽不属中、高考考试项目,但就其育人的功能而言,是语、数、外等学科功能所不能替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都不是科学正确的。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发现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追求音乐课堂的热闹,而全盘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值得弘扬的东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都是有悖新课改思想的。如以往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识谱、视唱,并将它作为孤立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固然背离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废弃基本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科学的。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一点还需继承,只是在音乐知识的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如识谱、视唱等知识的教学,不能与音乐作品的感知割裂开来,而应融于作品的听、唱、演、奏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情景体验、审美、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音乐新课程理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
2 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音乐新课程的这一变化,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增强学科综合意识,认真处理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融合。在音乐新课程实验中,许多教师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不顾需要,硬穿插一些与当堂音乐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统筹意识和整体把握,随意性较大。针对“为融合而融合”的问题,加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巧妙安排多元艺术的整合,追求音乐与多元文化综合的和谐、自然和无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
3 在讲述乐理知识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形象法
乐理知识往往比较单调复杂,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还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在借助教具的同时,语言要生动明了。例如,在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自然界中,哪些声音有渐强、渐弱的规律?”这时学生会觉得好奇,努力挖掘想象空间。有的会说:“火车进站时,声音会由响慢慢转弱。”学生此时异常活跃,会说出许多生活中有关的一切现象,如风声、雨声、远处驶来的汽车轰鸣声等。在介绍休止符时,教师可以拟人化的口气说:“小音符一直唱个不停,她可辛苦了,有时也要休息一下,她很累的时候就会休息好几拍,或者休息一拍;不怎么累,就会轻轻地吸一口气,就是休止半拍。”这样,学生觉得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很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在寓教于乐中汲取了知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4 真诚地赞扬学生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笔者总是仔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
5 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战胜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 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堂上,笔者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几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7 随时巩固学生的信心
当看到学生因不断成功而取得宝贵的自信时,笔者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及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笔者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堂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8 欣赏课上充分运用形象法
欣赏音乐,往往只借助听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好动的,正襟危坐不能让他们的思想进入音乐轨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一遍,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联想音乐主题所表现的画面,接着再运用电脑制作课件。学生在愉快想象时,往往充满明亮的色彩,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海港中学)
1 确立科学发展思维,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音乐学科作为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它虽不属中、高考考试项目,但就其育人的功能而言,是语、数、外等学科功能所不能替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都不是科学正确的。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发现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追求音乐课堂的热闹,而全盘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值得弘扬的东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都是有悖新课改思想的。如以往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识谱、视唱,并将它作为孤立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固然背离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废弃基本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科学的。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一点还需继承,只是在音乐知识的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如识谱、视唱等知识的教学,不能与音乐作品的感知割裂开来,而应融于作品的听、唱、演、奏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情景体验、审美、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音乐新课程理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
2 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音乐新课程的这一变化,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增强学科综合意识,认真处理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融合。在音乐新课程实验中,许多教师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不顾需要,硬穿插一些与当堂音乐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统筹意识和整体把握,随意性较大。针对“为融合而融合”的问题,加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巧妙安排多元艺术的整合,追求音乐与多元文化综合的和谐、自然和无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
3 在讲述乐理知识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形象法
乐理知识往往比较单调复杂,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还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在借助教具的同时,语言要生动明了。例如,在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自然界中,哪些声音有渐强、渐弱的规律?”这时学生会觉得好奇,努力挖掘想象空间。有的会说:“火车进站时,声音会由响慢慢转弱。”学生此时异常活跃,会说出许多生活中有关的一切现象,如风声、雨声、远处驶来的汽车轰鸣声等。在介绍休止符时,教师可以拟人化的口气说:“小音符一直唱个不停,她可辛苦了,有时也要休息一下,她很累的时候就会休息好几拍,或者休息一拍;不怎么累,就会轻轻地吸一口气,就是休止半拍。”这样,学生觉得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很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在寓教于乐中汲取了知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4 真诚地赞扬学生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笔者总是仔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
5 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战胜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 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堂上,笔者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几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7 随时巩固学生的信心
当看到学生因不断成功而取得宝贵的自信时,笔者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及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笔者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堂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8 欣赏课上充分运用形象法
欣赏音乐,往往只借助听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好动的,正襟危坐不能让他们的思想进入音乐轨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一遍,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联想音乐主题所表现的画面,接着再运用电脑制作课件。学生在愉快想象时,往往充满明亮的色彩,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海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