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文化·西洋景
中国人喜欢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这要人命的疼竟然还不是病,可见我们中国人对待自己牙齿的态度相当冷淡,与此同时,一种古老而又顽强的执拗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下不断给国人如下认知:牙会跟着人一起衰老,人老了牙齿也就该掉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既然,这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不会去为牙而操心,于是乎,中国的孩子们鲜有不蛀牙的,“明眸皓齿”之于年轻的丽人才俊似乎成了古书中才会有的完美意境,而周围那些“老掉牙”的中老年朋友则更是不胜枚举。似此是我们中华的牙齿文化,那么西方的牙齿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
牙齿即名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农村,父亲给待嫁女儿的厚礼会是:让医生拔去女儿嘴里所有的牙齿并制作满口假牙,以减轻未来自家女婿的经济负担和牙病所带来的种种烦恼。
这一“传统”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残忍和不可理喻,但是发生在西方社会的这一事实则向我们表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尚未完全发达富裕之前,西方人在医学技术上的领先并未使他们在对待牙齿的观念和态度上比我们中国人高出多少。人们之于牙齿、口腔健康的态度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社会的富裕程度。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超越美观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诉求。
正因为如此,在当今的西方社会,牙齿的健康和美观程度已成为西方社会各个阶层的分水岭,成为个人教养、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牙齿即名片。跟别人交往时,张开嘴,笑一下,对方立下可以判断出你来自怎样境况的家庭。
美剧中向来不乏如此情节:发现一具业已几年的尸体,法医根据其牙齿情况,比照牙齿档案,便可能发现死者系何人,至少可以从牙齿的好坏程度判断死者出身的阶层。(西方法律要求职业牙科医师对齿科石膏模型进行存档,为的就是在特殊事件时给警方和法医提供可靠的、用来确认死者身份的证据。)
西方社会对牙齿之重视,由此可窥一斑。
与国内不同,国外看牙往往贵得惊人。在国外留学、工作、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感慨西方牙医们那超乎想象的收费标准,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美元的诊疗费用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匪夷所思、难以接受。比如,在加拿大,洗一次牙120加币(1加币≈6.25人民币),修补一颗龋齿小洞200-300加币,种牙一颗3000加币,牙齿矫正5000加币算很便宜了;在澳洲,烤瓷冠一个要1000-2000澳元(1澳元≈5.71人民币),根管治疗同样也需要1000-2000澳元,此外在专科医师(修复专科、牙体牙髓专科)那里接受治疗价格会更高。
有一位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在40岁那年买了套不错的house。有天坐在他家花园里喝茶,他感叹了一句:上半辈子把house搞定了,下半辈子把我的牙保护好就行了。他把牙齿和house等量齐观,可见牙齿要是坏起事来,可超乎国人想像。
昂贵的治疗费用,也是西方人从小到大始终重视牙齿健康的原因——为防止牙齿出现大问题时钱包大出血,尽可能早的小成本预防自然重要。
护齿从断奶前开始
一个富裕的西方中产阶层的孩子,在出生十二个月后便会接受牙医的检查,医生在检查软组织和乳牙发育的同时,还会指导父母哺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以防止龋齿(奶瓶龋)的产生。
到了孩子6岁,开始换牙的时候,医生会给尚处于发育中的恒牙做必要的预防性或介入性治疗(例如:窝槽封闭、空间保持器),以防止龋齿和由牙列错位而带来的口腔正畸上的潜在问题。此后,孩子会定期到牙医诊所检查、清洗。受惠于国家的公共医疗系统,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可以享受免费的定期检查和预防性治疗。
从5-6岁开始,甚至更早,小孩就开始自己刷牙,规律地用牙线,每天两次,最初由家长帮忙,慢慢地自己做。
此外,西方牙医非常重视氟化物(如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等)在预防龋齿当中的突出作用,针对每个孩子高、中、低不同的龋病发生率,医生会给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家长也都会为孩子选择含氟量较低的儿童用牙膏。
除了每六个月一次的口腔检查、卫生指导和超声洁牙外,西方许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牙列整齐、美观,一般都会接受矫正治疗,由此使得“戴牙箍”成了学校里一件很酷很时尚的事情。
及至孩子成年,一年两次的口腔护理还会继续,有牙齿变色的会要求漂白服务,有缺损的会需要修复治疗等不一而足。
牙医地位看文明程度
有人说,从牙医的社会地位就可以看出该社会的发达、文明程度。这理论,有点片面,但不无道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牙医,地位非常高。这跟他们对牙医的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想要成为一名牙科医师,西方的医学生必须接受五到八年的医学教育和临床训练(英联邦国家五年制的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和美国八年制的Dosctor of Dental Surgery / Doctor of Dental Medicine),之后有意攻读专科的必须要有充分的觉悟和耐力,因为他们需要在医学院继续苦熬三到八年的光景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对牙医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曾有一位实习牙医,忘了给病人戴lead apron(铅防护板),就拍了一张X光片,刚好被经过的带教老师发现,老师罚她写一篇10页的作文,题目叫《论放射线在牙医诊所使用的安全控制》。
付出是有回报的。昂贵的学费、长时间高强度的在校学习、国家对本国医学生总量的严格控制使得这些医学生毕业后有权力给自己的医疗技术标上一个不菲的价格。
所以,看牙虽贵,但高质量的服务让不菲的价格大行其道这些年。
收入高了,医师们的社会地位自然不会低,而西方世界对于人的重视和关怀及其本身所保有的尚医传统,让“名”和“利”一起,相辅相成,成为铸就医师地位的一双利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牙医也因此成了西方社会里颇受学子青睐,竞争也较为激烈的专业之一。■
中国人喜欢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这要人命的疼竟然还不是病,可见我们中国人对待自己牙齿的态度相当冷淡,与此同时,一种古老而又顽强的执拗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下不断给国人如下认知:牙会跟着人一起衰老,人老了牙齿也就该掉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既然,这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不会去为牙而操心,于是乎,中国的孩子们鲜有不蛀牙的,“明眸皓齿”之于年轻的丽人才俊似乎成了古书中才会有的完美意境,而周围那些“老掉牙”的中老年朋友则更是不胜枚举。似此是我们中华的牙齿文化,那么西方的牙齿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
牙齿即名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农村,父亲给待嫁女儿的厚礼会是:让医生拔去女儿嘴里所有的牙齿并制作满口假牙,以减轻未来自家女婿的经济负担和牙病所带来的种种烦恼。
这一“传统”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残忍和不可理喻,但是发生在西方社会的这一事实则向我们表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尚未完全发达富裕之前,西方人在医学技术上的领先并未使他们在对待牙齿的观念和态度上比我们中国人高出多少。人们之于牙齿、口腔健康的态度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社会的富裕程度。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超越美观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诉求。
正因为如此,在当今的西方社会,牙齿的健康和美观程度已成为西方社会各个阶层的分水岭,成为个人教养、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牙齿即名片。跟别人交往时,张开嘴,笑一下,对方立下可以判断出你来自怎样境况的家庭。
美剧中向来不乏如此情节:发现一具业已几年的尸体,法医根据其牙齿情况,比照牙齿档案,便可能发现死者系何人,至少可以从牙齿的好坏程度判断死者出身的阶层。(西方法律要求职业牙科医师对齿科石膏模型进行存档,为的就是在特殊事件时给警方和法医提供可靠的、用来确认死者身份的证据。)
西方社会对牙齿之重视,由此可窥一斑。
与国内不同,国外看牙往往贵得惊人。在国外留学、工作、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感慨西方牙医们那超乎想象的收费标准,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美元的诊疗费用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匪夷所思、难以接受。比如,在加拿大,洗一次牙120加币(1加币≈6.25人民币),修补一颗龋齿小洞200-300加币,种牙一颗3000加币,牙齿矫正5000加币算很便宜了;在澳洲,烤瓷冠一个要1000-2000澳元(1澳元≈5.71人民币),根管治疗同样也需要1000-2000澳元,此外在专科医师(修复专科、牙体牙髓专科)那里接受治疗价格会更高。
有一位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在40岁那年买了套不错的house。有天坐在他家花园里喝茶,他感叹了一句:上半辈子把house搞定了,下半辈子把我的牙保护好就行了。他把牙齿和house等量齐观,可见牙齿要是坏起事来,可超乎国人想像。
昂贵的治疗费用,也是西方人从小到大始终重视牙齿健康的原因——为防止牙齿出现大问题时钱包大出血,尽可能早的小成本预防自然重要。
护齿从断奶前开始
一个富裕的西方中产阶层的孩子,在出生十二个月后便会接受牙医的检查,医生在检查软组织和乳牙发育的同时,还会指导父母哺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以防止龋齿(奶瓶龋)的产生。
到了孩子6岁,开始换牙的时候,医生会给尚处于发育中的恒牙做必要的预防性或介入性治疗(例如:窝槽封闭、空间保持器),以防止龋齿和由牙列错位而带来的口腔正畸上的潜在问题。此后,孩子会定期到牙医诊所检查、清洗。受惠于国家的公共医疗系统,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可以享受免费的定期检查和预防性治疗。
从5-6岁开始,甚至更早,小孩就开始自己刷牙,规律地用牙线,每天两次,最初由家长帮忙,慢慢地自己做。
此外,西方牙医非常重视氟化物(如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等)在预防龋齿当中的突出作用,针对每个孩子高、中、低不同的龋病发生率,医生会给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家长也都会为孩子选择含氟量较低的儿童用牙膏。
除了每六个月一次的口腔检查、卫生指导和超声洁牙外,西方许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牙列整齐、美观,一般都会接受矫正治疗,由此使得“戴牙箍”成了学校里一件很酷很时尚的事情。
及至孩子成年,一年两次的口腔护理还会继续,有牙齿变色的会要求漂白服务,有缺损的会需要修复治疗等不一而足。
牙医地位看文明程度
有人说,从牙医的社会地位就可以看出该社会的发达、文明程度。这理论,有点片面,但不无道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牙医,地位非常高。这跟他们对牙医的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想要成为一名牙科医师,西方的医学生必须接受五到八年的医学教育和临床训练(英联邦国家五年制的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和美国八年制的Dosctor of Dental Surgery / Doctor of Dental Medicine),之后有意攻读专科的必须要有充分的觉悟和耐力,因为他们需要在医学院继续苦熬三到八年的光景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对牙医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曾有一位实习牙医,忘了给病人戴lead apron(铅防护板),就拍了一张X光片,刚好被经过的带教老师发现,老师罚她写一篇10页的作文,题目叫《论放射线在牙医诊所使用的安全控制》。
付出是有回报的。昂贵的学费、长时间高强度的在校学习、国家对本国医学生总量的严格控制使得这些医学生毕业后有权力给自己的医疗技术标上一个不菲的价格。
所以,看牙虽贵,但高质量的服务让不菲的价格大行其道这些年。
收入高了,医师们的社会地位自然不会低,而西方世界对于人的重视和关怀及其本身所保有的尚医传统,让“名”和“利”一起,相辅相成,成为铸就医师地位的一双利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牙医也因此成了西方社会里颇受学子青睐,竞争也较为激烈的专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