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造问题初探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xibaog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2条,“划拨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或者无偿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即以各种方式投入经营以获取利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其区别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特点在于没有明确的期限,无须缴纳出让金,不能转让、出租和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投入经营,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生产要素之流转,而生产要素之流转又要求按市场规则尊重市场主体之利益,并按市场价格实现其价值,否则将使划拨土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由此,划拨土地入市行为本身将导致对现行划拨土地制度的最终冲击。本文正是从这一分析入手,意图对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造提供一种立法上的修订思路。
  一、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之弊端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针对新的社会需要,立法对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始终未对其进行过全面的梳理,使得当前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本身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且使划拨土地在市场流转过程中障碍重重。
  (一) 在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上,“无偿论”与“有偿论”两种对立的立法观念并存,使得该土地使用权处分时对权利人的补偿差异极大
  在“无偿论”的影响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47条及《土地管理法》第58条确立了划拨土地使用权在收回时,除地上建筑物外不给予任何补偿的原则。这实际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平调以及使用人不需使用时而由政府无偿收回的习惯做法。
  而承认“有偿论”,就必须承认权利人的投入,对其理应给予相应的补偿。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关于改革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和土地资产处置审批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则进一步明确:“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土地的,应按出让地使用权价格与划拨土地价格差额部分核算出让金,并以此计算租金或增加國家资本金。”这实际上是政府在《划拨土地管理暂行办法》第26条的基础上又退了一步,不仅承认企业对划拨土地上投入的成本,而且开始实事求是地计算企业应当分享的划拨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因为在这里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构成是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时的“平均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来评定的,而非多年前企业支付的个别成本评定。而处置时的“平均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实际上是划拨土地使用权当前的重置价格,它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实际发生的取得和开发成本之间的差额实际上是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分享的土地升值利益。
  (二) 现行立法对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与市场的流动性要求不相容,阻碍了民事流转秩序,并最终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既系计划经济时代创设,其设计的前提在于使用人并无独立之人格,除了政府平调和使用人不需使用时而由政府收回之外,一般不会发生主动及被动转移之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上述前提皆已荡然无存。如果有权批准的政府机构均能正当而高效地行使职权,当无问题发生。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正好相反,由此也就扰乱了市场交易中的民事流转秩序,尤其是对债权人造成了严重的不公。
  二、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立法理念的调整
  要想对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进行改造,首先必须调整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立法理念,才能对具体法律条文进行修订。
  (一) 应以“充分的有偿论”取代“无偿论”、“低偿论”,从而充分尊重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对划拨土地应当享有的利益
  就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来看,绝大多数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人获取划拨土地时,虽未曾向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却也往往支付了征收或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并且往往也投入了相当资金进行了土地开发。尤其是通过征用原来的集体土地获取的划拨土地,由于土地基础条件差,土地开发投入相当大,所以,一概将其取得视为无偿有违事实,也与民法上有关不动产的添附理论相悖(土地开发投入附合于土地) 。不仅如此,这些企业的投入往往不仅使自己占用的划拨土地获得升值,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升值。
  随着周边土地使用权人的不断开发和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些新开发的土地有一个不断升值的过程。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有理由期待从这种升值中获取投资回报。对出让土地使用权人的这种回报期待,现行法律完全允许,为什么在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有投入时就不允许了呢? 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平调而绝对无偿获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并确立法人独立地位后,基本消灭了平调的做法) ,也不能抛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来作事后的认定,当时的企业并无独立之人格,其经营利润开始是全额上交,后来才有少部分的留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企业是通过上交利润的方式来支付土地要素对价的。
  (二) 物尽其用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对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设计必须服从这一立法目的
  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缺陷产生的原因除了体制的转型和立法上的调整滞后外,最主要的动因还是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有人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未向国家缴纳出让金,不限制其流转,必将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
  首先,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理应遵从民法的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以及诚实信用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企业已经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以任何方式剥夺其财产、损害其利益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激烈的反弹。任何不尊重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其独立利益的法律条文事实上也很难推行下去。
  其次,健康高效的民事流转秩序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实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保证,因而属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国家持有不动产并从中获取利益并非其终极目的,保证人民之安全、增进人民之幸福(此即社会整体利益)方是其终极目的,所以国家利益理应服从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利益,而不应借助其掌握的公权力以实现所有者的利益为借口人为地设置障碍妨害划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作用。   再次,取消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投入民事流转的限制并非必然导致国有财产的流失,国有财产的取得不应当通过剥夺其他民事主体的正当利益来获取,更何况现在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将其本应以“充分的有偿论”享有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借助法律的手段剥夺到政府手中,这不仅谈不上是对国有财产的维护,还会造成其它市场主体与国有企业发生经济交往上的疑虑。我们完全可以在取消对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加入民事流转上的限制的同时,维护国家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
  (三) 国家对特殊企业的扶持应由提供划拨土地的方式转为以出让土地使用权折价投资的方式
  为了降低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及公用事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土地管理法》第54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3条以及国土资源部《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見》第2条第(一)项均要求保留部分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这样,存量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不仅不可能有消灭的一天,而且必然产生增量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这必将会导致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将划拨土地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民事流转,因而也就会产生划拨土地上权利的受限制性与市场的流动性要求之冲突。因此,在有关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立法上,我们至今没有兼顾到保护民事流转秩序、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的社会整体利益,而是片面强调了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只考虑国家其它方面的宏观利益。
  三、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立法之修订建议
  “当规定财产权利的法律不再适应社会需要时,人们可以改变它。因为不动产代表了一种基本但却重要的人类需求,所以社会应不断地修正不动产活动的‘游戏规则’”[4]529。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 所面临的形势,经营性划拨土地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我国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障碍,并进而影响了我国民事流转秩序。这对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不说是一种威胁,因而这一问题的尽早解决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基于上述立法理念的调整,笔者对现行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立法之修订建议如下:
  (一) 将我国《土地管理法》第54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3条第(二) 、(三)项中对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删除,一律改以出让土地使用权进行投资入股。
  (二) 尽快完成对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改造,并在改造的过程中,统一以“充分的有偿论”标准由政府和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分享划拨土地使用权入市所实现的市场价值,而不论这种入市系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以主动的方式还是被动的方式参与的。
  (三) 在改造完成之前,可考虑要求抵押人从设定抵押获取的融资或其他利益中先行支付出让金,而先行消除债权人实现抵押权时的法律障碍。
其他文献
罚金的执行是指执法机关为使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罚金付诸实施而进行的刑事司法活动。1997年刑法修订后,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罚金刑的条文有147个,约占整个刑法条文的1/3。随着罚金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罚金刑的适用频率也大幅提高,罚金刑执行难成为困扰刑事司法的难题之一。本文以路桥法院近年来罚金刑执行情况为样本,分析现状,探究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罚金刑执行情况的现状分析  
期刊
在人权的法律保障体系中,刑法由于其所保护利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制裁的特殊严厉性,对人权的全面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人权的涵义  人权观念源于自然法学派的天赋人权。在与神权观念对立中,自然法学家的天赋人权论认为,人具有某些天生而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地存在于人的特殊本性之中的权利。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权思想的发展,以理性基础构建人权观念。近现代,随着人
期刊
一是公正与效益的关系。公正与效益是执法活动中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在效益和公正发生冲突时,理应是公正优先,兼顾效益。这与纯粹的经济活动不同。在执法活动中,不光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但公正优先并不意味着更多地去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或忽略成本的投入。以前,在我国的执法实践中,包括检察执法实践中,在追求公正或者社会效益或者“政治效益”的倡导下不计成本的做法并不少见。即使在今天,在具体的执法实践
期刊
制作笔录是检察机关办案工作的重要部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询问笔录是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物质载体,是具有证据效力的法律文书,同时也是反映检察机关执法质量和办案人员执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重要的证据载体,笔录质量直接影响案件的质量。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在办案中已普遍使用电子笔录。电子笔录除了具有一般手写笔录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性,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办案
期刊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载体,基层检察机关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结合点,必须从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出发,客观认识当前基层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薄弱环节,坚持以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立足点,以执法办案工作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真正做到在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中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和利益调整导致的民事纠纷激增,各种民事、行政矛盾纠纷日益凸显。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民行检察职能不断的拓展,监督方式和监督领域也不断完善。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出发,更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努力实现办案力度、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阐明
期刊
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是集行政事务管理与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是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充分发挥,从而对检察机关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的保障平台。笔者结合在基层检察机关后勤部门工作的经历,谈谈对做好新形势下后勤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基层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特点  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仅要进行行政事务管理,而且要为检察干警
期刊
近两年,千山区院公诉部门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不断加强队伍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拓宽诉讼监督范围,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工作机制,增强了诉讼监督实效。自2010年以来,在诉讼监督工作中共发出检察建议书50余份,量刑建议书60余份,追诉漏罪8件,追诉漏犯7人,改变案件定性5件,诉讼监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不断加强公诉队伍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升执法公信力  在工作中,公诉部门通过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干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活动更趋活跃,民商事纠纷不断增多,维护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稳定在政法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行检察部门在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如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将民行检察监督职能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是贯彻民行检察工作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司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调解优先原则在民行检察工作中的意义  民行检察调解优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于今年3月1号开始实施,该办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本文立足检察院监督职能,结合工作实践,重点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商榷。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现状;问题;建议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检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