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两大音乐分析方法——曲式分析与申克分析方法分别对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进行音乐分析。在理性探求作曲家音乐创作形式中的逻辑设计与风格特色构建过程的同时,对曲式分析与申克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梳理,旨在探寻多元化视角对音乐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申克分析法;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层级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15-03 ?副部与主部的强烈冲突。还有主、属持续音的运用(谱例2)。谱例2是近似三声中部的结束部分,也是再现部出现前的属准备。这段结构中,低音持续f小调属音连续7小节,为再现部的调性回归做准备,期待f小调主和弦的出现。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次主、属音的持续,可谓作曲家的新尝试。而类似这样的尝试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打开了新的思路。
申克在其音樂分析理论中提出了结构水平(structural Level)与延长(prolongation)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延长是一切领域中普遍的法则,起到各种修饰成分的作用。因此,结构与延长的理论概念是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体系的核心[1],申克将这两个概念引入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笔者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1第二乐章为例,因该曲是贝多芬早期古典时期风格的作品,其结构骨架具有典型的实例意义。本人通过运用申克分析方法,建立在有机贯穿性原则的基础上,并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着手,认识和弦功能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与价值,研究音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寻乐曲整体结构中各部分层级地位的异同。
一、曲式中各部分之平级关系
在结构样式中,奏鸣曲式是一类较为丰富,富有辩证性的曲式,其整体结构可做多层分级,有若干次级结构组合、联结而成,同一层分级又可做多样并级,最后得出由乐段构成的最小次级结构。在曲式分析中,音乐作品的各个和弦名称是由主、下属和属功能组进行标记而形成重要支持。在建立这些和弦的基础上,将和弦单个地进行拆分研究,因此和弦名称与不同的调中心相联系,故音乐作品中出现转调的现象进而使全曲中的调性布局呈现出对比到统一的过程。
(一)乐意的转变:呈示段与对比段之平级关系
该音乐作品中的主部主题为4小节一乐句的对比主题带再现单二段曲式,调式调性为F大调,主部的开头以大六度的上行跳进构成动机,通过变奏、加花、反复等一系列手段对动机进行处理,两小节构成乐节,四小节构成乐句,八小节形成乐段。旋律以一种流动起伏的波浪线条推进运动,呈示段中的主题句与平行句显示出了统一的性质。对比段中的对比句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强调主调上属方向的运动,再现句变化重复了开头的主题材料。形成了十分平衡、方整、对称的单二段曲式,局部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因此乐句与乐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地位层级相同,彼此相互呼应,连贯统一。
(二)主题形象的戏剧冲突与逻辑统一:主部与副部之平级关系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为对比主题带再现的单二段曲式,音乐事件在F大调上进行,节奏舒缓、张弛有度,最后以完满的、稳定的、收拢性的完全终止式结束主部主题。副部为非方正5小节一句的乐句结构,调式调性走向主部的属方向C大调,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平均排列在上行声部,旋律线条不停地迂回徘徊,慢慢向下运动发展,最后同样以完满的、稳定的、收拢性的完全终止式结束副部主题。
再现部中的主部旋律发生了些许的装饰变化,律动感更为活跃,但总体上结构、材料等方面上与呈示部的主部相差无二,副部再现的材料也同样是引用了呈示部中副部的材料。但与呈示部不同的是,副部的调性不再走向主部的属方向调上,而是在调性上服从主调,与主部相统一。因此,尽管在量上面二者并不是呈等量的关系,但是在调性安排、音乐材料等方面体现了戏剧性的冲突与逻辑上的统一,所以在曲式分析中,主部与副部的地位是不分主次、相等的关系。
(三)结构间的呼应:呈示部与再现部之平级结构
该作品的曲式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其整体结构的第一层结构分级明显划分为呈示部、再现部上下两个部分。有共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附,从而造成音乐作品中的运动。再现部依次再现了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省略了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并使结束部增加了5小节。两者的主部与副部材料上基本一致,但在调性上显示了基本的矛盾阶段到最后的统一阶段,从而体现了全曲调性布局中调性矛盾得到解决,对立到统一的运动过程。明显的二分性布局展示出了奏鸣曲式过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与解决,向我们呈现了一部具有戏剧性冲突与辩证思维的音乐作品。
二、申克分析中各部分之结构与延长关系
申克的重心在于对乐曲中深层结构逻辑的把握。认为应该舍弃“动机”“乐思”等类似的传统术语[2],内容基础在于分部写作变体和线条进行。而线条进行是一个整体,不允许被切割。因此一开始就着眼于整体内容框架,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入手,一切都是源于背景所产生的,运用结构(structure)建筑原则的特点将相隔很远的各个有机结构点连接起来,通过减值形式,对骨干音进行扩充,将其结构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延长加以发展和润色,从而构成富有艺术色彩的结构。在他看来,音乐作品中整体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调性是单一的。一首音乐作品当中只有一个调中心,并不涉及离调和转调的概念。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运动事件全部都是围绕着F大调进行的,偶然发生的离调事件不过是某个级数上的延长运动。使用申克分析方法,能够拨开披着和弦外壳的表层看到蕴含在深层结构中的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导致相同的和弦外表不一定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这取决于和弦所在的地位,因此同一层分级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前后层次关系。谱例1为该作品第二乐章的申克分析图表。
(一)申克分析中的相同层次关系 1(呈示部)主部与副部之相同层次关系
主部的形式结构是由旋律线条32||321,结构低音I-V||I-V-I所支撑的二部歌谣体。但是从整体结构来看,主部中的二部歌谣体的形式只不过表示着该作品的中景层面,在背景中,呈示部只含有该作品的旋律音3,其结构低音由I支持。而主部在其过程中的阻碍运动事件只不过是背景中的结构延长。同样,副部的旋律音2,如果不仔细探寻,是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的。它出现在了中声部区域,和声经过一系列的减值形式发展出V上的属主交流。由此可见,主部与副部由背景中各自的旋律音与结构低音支撑,因此它们的等级都是在同一层面的。
2呈示部与再现部之相同层次关系
运用申克分析方法分析该作品的形式特点,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两个相似内容的主要段落——四部曲式,这是一个三分性与二分性交融的混合结构。[BW(D(S,,)] 在《自由作曲》中申克认为四部曲式完全与二部、三部曲式一样,乃是一种独立的形式。在奏鸣曲、室内乐作品或者交响曲的慢乐章中所见尤多。四部曲式中前半部分A1主要更加强调B1,意在营造一种I-V的运动,以及强调V本身的一个运动过程。这两部分同样属于B1这一个在V本身上运动的整体。这样在第二段落中,回归A2时I中时就能得到更大的加强,与B2共同加强I的效果。同样,B2中的结束部也是,其附带的分布写作事件,都出现在I当中了。其内涵为:A1——B1:A2——B2,B1立足于V,或者至少是朝V运动;而B2则立足于I。
A1和A2都是同样带有阻断形式:I-V||I-V-I結构的二部歌谣体,但这两个相似的主要段落在B上的处理略有不同。A1B1(呈示部)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I-V,A2B2(再现部)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I。背景是支撑着音乐作品中最为高级的形式,两者都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和旋律音,因此二者的结构层级是完全相同的。
(二)申克分析中的前后层次关系
1(主部)对比段为呈示段的结构延长
乐曲开头的单音C成为了结构主和弦V的前置型和声延长,这是推动了主和弦出现的动力因素,同样的,在第10小节,C成为了一个属到主的V和声延长,纯四度的跳进推动着其主和弦的产生,真正具有和声意义的是后面产生的主和弦。因此,这里的V仅仅只是作为延长手段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申克所认为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同样的和弦外表在乐曲中的地位层级仍然有种不同的意义和作用。该音乐部分运用了阻碍的方式发展出了二部歌谣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呈示段(1-8小节)和对比段(8-16小节)的地位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呈示段中的结构造型已经非常完美了,结构线条由A音开始的向下运动到G形成阻碍,再从最初的A音开始,重复阻碍前的乐段材料加以变幻,避免原样重复的单调感,最后进行到G并顺利结束到F上,将音乐划分成两个部分,形成乐句的停顿,因此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和声结构出现了,其旋律线条为32||321,结构低音由I-V||I-V-I支撑,呈示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对比段实则为呈示段中最后的基本结构I的完全和声延长,是I的内部延长,其和声骨架实际是生存于更低一级结构的附属部分。而在内部连接的这些I-V-I的运动,只不过是更低一级的I当中的和声延长运动罢了,并不具备结构意义。
2(再现部)副部为主部的结构延长
再现部中主部的结构骨架与呈示部相同,但是其结构低音I所支持的旋律音为1。副部再现中发展出的属于I上的属主交流,旋律音并没有在副部中,并且其和声经过一系列的减值形式的音乐事件,只是主部再现中最后一个和弦I的结构延长,并不构成结构骨架。因此,副部再现从属于主部在现,再现部中副部的层级地位要低于主部。
结 语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信息交流日渐增多。在众多文明文化高速发展和创新的时代下,意识在不断发生改变。人们已经意识到,运用过去的音乐训练方法进行分析似乎已经不能够完全解释过去这些天才们所遗留下的伟大财富,申克分析法便悄然诞生。但申克分析理论并不是与传统分析理论相对立的,基于产生根源和哲学基础的不同,传统的和声曲式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申克体系则是教会人们如何进行思辨,如何对音乐本体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申克形而下的哲学思想,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基于传统理论基础之上,从背景中层层剥开直至到达最为细微的前景,使之各个之间的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不同的研究领域在不同层面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对所给出的条件加以组合分解、延展推算、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合乎条件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结论。运用多元、多解、多阶性的视角进行音乐分析才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挖掘真相,挖掘出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美学思想。
文章通过两大音乐分析方法——曲式分析与申克分析方法分别对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进行音乐分析。在理性探求作曲家音乐创作形式中的逻辑设计与风格特色构建过程的同时,对曲式分析与申克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梳理,旨在探寻多元化视角对音乐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申克分析法;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层级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15-03 ?副部与主部的强烈冲突。还有主、属持续音的运用(谱例2)。谱例2是近似三声中部的结束部分,也是再现部出现前的属准备。这段结构中,低音持续f小调属音连续7小节,为再现部的调性回归做准备,期待f小调主和弦的出现。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次主、属音的持续,可谓作曲家的新尝试。而类似这样的尝试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打开了新的思路。
申克在其音樂分析理论中提出了结构水平(structural Level)与延长(prolongation)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延长是一切领域中普遍的法则,起到各种修饰成分的作用。因此,结构与延长的理论概念是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体系的核心[1],申克将这两个概念引入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笔者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1第二乐章为例,因该曲是贝多芬早期古典时期风格的作品,其结构骨架具有典型的实例意义。本人通过运用申克分析方法,建立在有机贯穿性原则的基础上,并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着手,认识和弦功能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与价值,研究音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寻乐曲整体结构中各部分层级地位的异同。
一、曲式中各部分之平级关系
在结构样式中,奏鸣曲式是一类较为丰富,富有辩证性的曲式,其整体结构可做多层分级,有若干次级结构组合、联结而成,同一层分级又可做多样并级,最后得出由乐段构成的最小次级结构。在曲式分析中,音乐作品的各个和弦名称是由主、下属和属功能组进行标记而形成重要支持。在建立这些和弦的基础上,将和弦单个地进行拆分研究,因此和弦名称与不同的调中心相联系,故音乐作品中出现转调的现象进而使全曲中的调性布局呈现出对比到统一的过程。
(一)乐意的转变:呈示段与对比段之平级关系
该音乐作品中的主部主题为4小节一乐句的对比主题带再现单二段曲式,调式调性为F大调,主部的开头以大六度的上行跳进构成动机,通过变奏、加花、反复等一系列手段对动机进行处理,两小节构成乐节,四小节构成乐句,八小节形成乐段。旋律以一种流动起伏的波浪线条推进运动,呈示段中的主题句与平行句显示出了统一的性质。对比段中的对比句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强调主调上属方向的运动,再现句变化重复了开头的主题材料。形成了十分平衡、方整、对称的单二段曲式,局部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因此乐句与乐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地位层级相同,彼此相互呼应,连贯统一。
(二)主题形象的戏剧冲突与逻辑统一:主部与副部之平级关系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为对比主题带再现的单二段曲式,音乐事件在F大调上进行,节奏舒缓、张弛有度,最后以完满的、稳定的、收拢性的完全终止式结束主部主题。副部为非方正5小节一句的乐句结构,调式调性走向主部的属方向C大调,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平均排列在上行声部,旋律线条不停地迂回徘徊,慢慢向下运动发展,最后同样以完满的、稳定的、收拢性的完全终止式结束副部主题。
再现部中的主部旋律发生了些许的装饰变化,律动感更为活跃,但总体上结构、材料等方面上与呈示部的主部相差无二,副部再现的材料也同样是引用了呈示部中副部的材料。但与呈示部不同的是,副部的调性不再走向主部的属方向调上,而是在调性上服从主调,与主部相统一。因此,尽管在量上面二者并不是呈等量的关系,但是在调性安排、音乐材料等方面体现了戏剧性的冲突与逻辑上的统一,所以在曲式分析中,主部与副部的地位是不分主次、相等的关系。
(三)结构间的呼应:呈示部与再现部之平级结构
该作品的曲式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其整体结构的第一层结构分级明显划分为呈示部、再现部上下两个部分。有共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附,从而造成音乐作品中的运动。再现部依次再现了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省略了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并使结束部增加了5小节。两者的主部与副部材料上基本一致,但在调性上显示了基本的矛盾阶段到最后的统一阶段,从而体现了全曲调性布局中调性矛盾得到解决,对立到统一的运动过程。明显的二分性布局展示出了奏鸣曲式过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与解决,向我们呈现了一部具有戏剧性冲突与辩证思维的音乐作品。
二、申克分析中各部分之结构与延长关系
申克的重心在于对乐曲中深层结构逻辑的把握。认为应该舍弃“动机”“乐思”等类似的传统术语[2],内容基础在于分部写作变体和线条进行。而线条进行是一个整体,不允许被切割。因此一开始就着眼于整体内容框架,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入手,一切都是源于背景所产生的,运用结构(structure)建筑原则的特点将相隔很远的各个有机结构点连接起来,通过减值形式,对骨干音进行扩充,将其结构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延长加以发展和润色,从而构成富有艺术色彩的结构。在他看来,音乐作品中整体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调性是单一的。一首音乐作品当中只有一个调中心,并不涉及离调和转调的概念。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运动事件全部都是围绕着F大调进行的,偶然发生的离调事件不过是某个级数上的延长运动。使用申克分析方法,能够拨开披着和弦外壳的表层看到蕴含在深层结构中的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导致相同的和弦外表不一定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这取决于和弦所在的地位,因此同一层分级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前后层次关系。谱例1为该作品第二乐章的申克分析图表。
(一)申克分析中的相同层次关系 1(呈示部)主部与副部之相同层次关系
主部的形式结构是由旋律线条32||321,结构低音I-V||I-V-I所支撑的二部歌谣体。但是从整体结构来看,主部中的二部歌谣体的形式只不过表示着该作品的中景层面,在背景中,呈示部只含有该作品的旋律音3,其结构低音由I支持。而主部在其过程中的阻碍运动事件只不过是背景中的结构延长。同样,副部的旋律音2,如果不仔细探寻,是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的。它出现在了中声部区域,和声经过一系列的减值形式发展出V上的属主交流。由此可见,主部与副部由背景中各自的旋律音与结构低音支撑,因此它们的等级都是在同一层面的。
2呈示部与再现部之相同层次关系
运用申克分析方法分析该作品的形式特点,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两个相似内容的主要段落——四部曲式,这是一个三分性与二分性交融的混合结构。[BW(D(S,,)] 在《自由作曲》中申克认为四部曲式完全与二部、三部曲式一样,乃是一种独立的形式。在奏鸣曲、室内乐作品或者交响曲的慢乐章中所见尤多。四部曲式中前半部分A1主要更加强调B1,意在营造一种I-V的运动,以及强调V本身的一个运动过程。这两部分同样属于B1这一个在V本身上运动的整体。这样在第二段落中,回归A2时I中时就能得到更大的加强,与B2共同加强I的效果。同样,B2中的结束部也是,其附带的分布写作事件,都出现在I当中了。其内涵为:A1——B1:A2——B2,B1立足于V,或者至少是朝V运动;而B2则立足于I。
A1和A2都是同样带有阻断形式:I-V||I-V-I結构的二部歌谣体,但这两个相似的主要段落在B上的处理略有不同。A1B1(呈示部)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I-V,A2B2(再现部)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I。背景是支撑着音乐作品中最为高级的形式,两者都拥有背景中的结构骨架和旋律音,因此二者的结构层级是完全相同的。
(二)申克分析中的前后层次关系
1(主部)对比段为呈示段的结构延长
乐曲开头的单音C成为了结构主和弦V的前置型和声延长,这是推动了主和弦出现的动力因素,同样的,在第10小节,C成为了一个属到主的V和声延长,纯四度的跳进推动着其主和弦的产生,真正具有和声意义的是后面产生的主和弦。因此,这里的V仅仅只是作为延长手段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申克所认为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同样的和弦外表在乐曲中的地位层级仍然有种不同的意义和作用。该音乐部分运用了阻碍的方式发展出了二部歌谣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呈示段(1-8小节)和对比段(8-16小节)的地位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呈示段中的结构造型已经非常完美了,结构线条由A音开始的向下运动到G形成阻碍,再从最初的A音开始,重复阻碍前的乐段材料加以变幻,避免原样重复的单调感,最后进行到G并顺利结束到F上,将音乐划分成两个部分,形成乐句的停顿,因此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和声结构出现了,其旋律线条为32||321,结构低音由I-V||I-V-I支撑,呈示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对比段实则为呈示段中最后的基本结构I的完全和声延长,是I的内部延长,其和声骨架实际是生存于更低一级结构的附属部分。而在内部连接的这些I-V-I的运动,只不过是更低一级的I当中的和声延长运动罢了,并不具备结构意义。
2(再现部)副部为主部的结构延长
再现部中主部的结构骨架与呈示部相同,但是其结构低音I所支持的旋律音为1。副部再现中发展出的属于I上的属主交流,旋律音并没有在副部中,并且其和声经过一系列的减值形式的音乐事件,只是主部再现中最后一个和弦I的结构延长,并不构成结构骨架。因此,副部再现从属于主部在现,再现部中副部的层级地位要低于主部。
结 语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信息交流日渐增多。在众多文明文化高速发展和创新的时代下,意识在不断发生改变。人们已经意识到,运用过去的音乐训练方法进行分析似乎已经不能够完全解释过去这些天才们所遗留下的伟大财富,申克分析法便悄然诞生。但申克分析理论并不是与传统分析理论相对立的,基于产生根源和哲学基础的不同,传统的和声曲式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申克体系则是教会人们如何进行思辨,如何对音乐本体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申克形而下的哲学思想,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基于传统理论基础之上,从背景中层层剥开直至到达最为细微的前景,使之各个之间的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不同的研究领域在不同层面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对所给出的条件加以组合分解、延展推算、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合乎条件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结论。运用多元、多解、多阶性的视角进行音乐分析才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挖掘真相,挖掘出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