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教师掌握学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分层,针对每一个小组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差异化教学,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质,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探究,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就是分层异步教学。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单向教授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知识掌握情况的交流与互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差异性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分层异步教学则是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水平最优化的学习节奏下获得共同的进步,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巨大信心。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学习,全方位掌握学习知识,并在合作学习、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准确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实践中,总结出了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此分享给大家,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学生分层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动态变化原则
分层异步教学法最基础的分层是对学习主体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划分。首先,划分学生的总体情况,参考标准为学习素质、学习情况、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深层次了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层。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划分才能有助于同一习惯群体的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一视同仁,而且尽可能隐晦地对分组结果进行规划和公布,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这种分层应该保证其动态性,分层不是永久不变的,教师要阶段性地根据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调整。
二、目标分层要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差异化目标时,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设置原则,比如,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稍差的学生以掌握基本学习内容为学习目标,而数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应将学习目标设置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例如,学习“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知识时,教师就要为学生设置两种不同的学习目标,初步的目标为认识直线的平行相交,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进行介绍,如斑马线等,让学生了解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含义。而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与自主研讨的机会,比如,用正确的画法作出一组平行线,或是画出相交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异步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最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
三、内容分层要难易适度,体现质量效益原则
提问与练习的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引导分析和解决难题。很多数学问题可以采用多种解答方式解决,也存在很多提问的形式,教师既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要求,又要保证问题的环环相扣与层层递进,才能实现分层教学中学生理解吸收的目标。比如,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数学知识的重点分出两个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已知长方形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求它们的面积。第二个问题则可以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同样问题的设置和知识点难点的延伸,如一个房间的长为10米,宽为8米,在房间中铺满正方形地板砖,边长为1米,那么这个房间能铺几块砖?除了课堂提问异步分层,学生的课后练习也同样分层,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練习模式,将课后作业分为基础巩固与拔高练习,并坚持层层递进和升华衔接,让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高效巩固课堂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分层异步教学方式,很好地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使得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贴近生活,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差异化基础上最高效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努力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大力提倡和积极实施分层异步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产生质的飞跃,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芝.分层异步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2015,1(25):34-36.
[2]陈立业.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异步教学开展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8(23):41-42.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分层,针对每一个小组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差异化教学,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质,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探究,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就是分层异步教学。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单向教授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知识掌握情况的交流与互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差异性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分层异步教学则是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水平最优化的学习节奏下获得共同的进步,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巨大信心。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学习,全方位掌握学习知识,并在合作学习、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准确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实践中,总结出了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此分享给大家,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学生分层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动态变化原则
分层异步教学法最基础的分层是对学习主体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划分。首先,划分学生的总体情况,参考标准为学习素质、学习情况、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深层次了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层。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划分才能有助于同一习惯群体的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一视同仁,而且尽可能隐晦地对分组结果进行规划和公布,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这种分层应该保证其动态性,分层不是永久不变的,教师要阶段性地根据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调整。
二、目标分层要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差异化目标时,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设置原则,比如,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稍差的学生以掌握基本学习内容为学习目标,而数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应将学习目标设置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例如,学习“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知识时,教师就要为学生设置两种不同的学习目标,初步的目标为认识直线的平行相交,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进行介绍,如斑马线等,让学生了解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含义。而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与自主研讨的机会,比如,用正确的画法作出一组平行线,或是画出相交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异步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最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
三、内容分层要难易适度,体现质量效益原则
提问与练习的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引导分析和解决难题。很多数学问题可以采用多种解答方式解决,也存在很多提问的形式,教师既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要求,又要保证问题的环环相扣与层层递进,才能实现分层教学中学生理解吸收的目标。比如,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数学知识的重点分出两个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已知长方形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求它们的面积。第二个问题则可以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同样问题的设置和知识点难点的延伸,如一个房间的长为10米,宽为8米,在房间中铺满正方形地板砖,边长为1米,那么这个房间能铺几块砖?除了课堂提问异步分层,学生的课后练习也同样分层,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練习模式,将课后作业分为基础巩固与拔高练习,并坚持层层递进和升华衔接,让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高效巩固课堂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分层异步教学方式,很好地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使得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贴近生活,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差异化基础上最高效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努力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大力提倡和积极实施分层异步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产生质的飞跃,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芝.分层异步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2015,1(25):34-36.
[2]陈立业.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异步教学开展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8(23):41-4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