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责任之一,同时教育的使命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合作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改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步入课改的行列,随之而来会遇到很多新问题. 在这场改革中,课堂教学是主战场、主阵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浅见:
1 转变教师观念
要使用好新教材,贯彻好新课标精神,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新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要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去构建知识,寻求真理.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根据新的师生观念,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
最后,教师要有新型的人才观. 以往我们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基本上是成绩好又听话的,因而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的学生. 新课程标准所构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为了实现尽其所能,发挥特长,人人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的目标.
2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沟通”与“对话”中,教师要做到:
2.1 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相信每名学生都能学会而且能够学好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习新课标中规定的数学内容,并且能够学好.
2.2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如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能力设置A,B,C三个层次的练习,A层次,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B层次,要求中层生和优秀生掌握;C层次,要求优秀生掌握,这样,使每一名同学都学有所得,尽其所长,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2.3 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每一个个体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人看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时,随手画了一个不是那么圆的“圆”,一名学生对老师的作图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画的圆也不‘圆’啊. ”老师亲切地说:“你允许我再画一次吗?”“可以. ”教师再画了一个比较圆的“圆”,学生情不自禁地给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是教师真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结果.
3 形成“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责任之一,同时教育的使命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合作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 如 “速度的变化”这一节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图中线形走势的含意,充分体现小组间的合作. 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小组汇报成果,对一些问题开展激烈的辩论. 教师在小结时,让辩论的同学客观地评价对方小组的结果. 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
4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就学生而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未知世界,因此,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独立完成“再发现”过程,而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再发现”创造条件,对数学家第一次发现过程进行“缩短”与“精简”,使学生能大致经历数学家获得数学发现时的思维过程,在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再发现”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站成一横排做套圈游戏,作为投掷目标的瓶子放在横排中间前3米的位置. 分别选择排头、排尾和中间的三名同学套圈. 让学生讨论这样套圈是否合理?为什么?怎样套圈才合理?(方法之一是以投掷目标的距离为中心,学生围成一圈.即每名学生都站在以投掷目标为圆心的圆上. )最后,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去共同理解、发现、探讨、概括圆的特征. 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5 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与发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目的、内容作出“动态性”、“创新性”的理解和处理,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品出自己的味道”的机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愉悦学生的精神需要,来促进学生知识、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数学观摩课上,让一名学生口述一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但这名学生怯场,说话结结巴巴. 老师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赶时间而打断学生的回答.而是很耐心地倾听并鼓励:“你很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果大胆一点,把话说清楚一点,就更完美了. ”听了老师亲切的鼓励. 学生心情愉悦,思维灵活,在第二次回答时,充满自信,把话说得清楚又响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处于强化阶段,但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去研究,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去解决困难,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改精神,实施课改理念.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改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步入课改的行列,随之而来会遇到很多新问题. 在这场改革中,课堂教学是主战场、主阵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浅见:
1 转变教师观念
要使用好新教材,贯彻好新课标精神,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新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要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去构建知识,寻求真理.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根据新的师生观念,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
最后,教师要有新型的人才观. 以往我们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基本上是成绩好又听话的,因而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的学生. 新课程标准所构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为了实现尽其所能,发挥特长,人人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的目标.
2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沟通”与“对话”中,教师要做到:
2.1 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相信每名学生都能学会而且能够学好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习新课标中规定的数学内容,并且能够学好.
2.2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如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能力设置A,B,C三个层次的练习,A层次,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B层次,要求中层生和优秀生掌握;C层次,要求优秀生掌握,这样,使每一名同学都学有所得,尽其所长,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2.3 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每一个个体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人看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时,随手画了一个不是那么圆的“圆”,一名学生对老师的作图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画的圆也不‘圆’啊. ”老师亲切地说:“你允许我再画一次吗?”“可以. ”教师再画了一个比较圆的“圆”,学生情不自禁地给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是教师真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结果.
3 形成“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责任之一,同时教育的使命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合作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 如 “速度的变化”这一节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图中线形走势的含意,充分体现小组间的合作. 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小组汇报成果,对一些问题开展激烈的辩论. 教师在小结时,让辩论的同学客观地评价对方小组的结果. 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
4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就学生而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未知世界,因此,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独立完成“再发现”过程,而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再发现”创造条件,对数学家第一次发现过程进行“缩短”与“精简”,使学生能大致经历数学家获得数学发现时的思维过程,在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再发现”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站成一横排做套圈游戏,作为投掷目标的瓶子放在横排中间前3米的位置. 分别选择排头、排尾和中间的三名同学套圈. 让学生讨论这样套圈是否合理?为什么?怎样套圈才合理?(方法之一是以投掷目标的距离为中心,学生围成一圈.即每名学生都站在以投掷目标为圆心的圆上. )最后,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去共同理解、发现、探讨、概括圆的特征. 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5 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与发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目的、内容作出“动态性”、“创新性”的理解和处理,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品出自己的味道”的机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愉悦学生的精神需要,来促进学生知识、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数学观摩课上,让一名学生口述一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但这名学生怯场,说话结结巴巴. 老师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赶时间而打断学生的回答.而是很耐心地倾听并鼓励:“你很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果大胆一点,把话说清楚一点,就更完美了. ”听了老师亲切的鼓励. 学生心情愉悦,思维灵活,在第二次回答时,充满自信,把话说得清楚又响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处于强化阶段,但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去研究,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去解决困难,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改精神,实施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