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资源,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某市数学新教材培训活动中,请骨干教师上了一堂《找规律》的示范课,课上出示了一道例题。
  如图长方形框中,每次找相邻的两个数相加,共有几个不同的和?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的操作方法:
  列式1+2=3,2+3=5,3+4=7,4+5=9,5+6=11,6+7=13,7+8=15,8+9=17,9+10=19,共9个不同的和。课件出示算式,教师强调按序思考。
  也许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是教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还有不同方法吗?”大家都说:“没有。”但在教室的西北角有一位学生举着手说:“有。”不知是教师没有听见,还是其他原因,教师自顾自地继续往下讲课,那位学生“嗯”了一声,无奈地放下了小手。因为我就坐在他的后面,下课时我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每次框两个数,第一次框的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是2,最后框的两个数中后一个是10,从2到10共有10-2+1=9(种),所以共有9个不同的和。多么巧妙的方法呀!如果教师当时能让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本堂课的知识是多么好的帮助呀。都说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可是这机会却被白白放过了。
  
  [诊断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注重“生成性”,这种思想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未曾预设的精彩亮点。课堂中并不缺少“生成性”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生成性”资源的眼睛。课堂处处有生成资源。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本就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要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想充分利用生成资源,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 要有“生成”的意识和胆量
  生成资源来源于学生自己,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富有个性的,奇特的语言材料。这些资源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教师在遇到突变情况的前提下,要快速有效地判断、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那就必须要有较强的生成意识,才能有意识地去抓生成资源。利用生成资源还应具备一定的胆量,因为学生拥有的知识,教师不一定就熟悉,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学生的知识面是越来越广,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未必就能说得上来,未必就能把问题说清楚。前面提到的老师对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方法,可能就是怕学生说出的方法老师无法对付。事实上。那堂课根据原来的设计,不多不少刚好上满40分钟,如果让那位学生一耽搁,本堂课的任务就未必能“圆满”完成,那会招致多少非议?更何况,万一学生又出现了新方法,当时做课件那是不可能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在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中要想抓生成资源,没有超人的胆量是行不通的。
  
  2 预设时要留下生成的空间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只作粗略的预设,甚至不作预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随意“生成”。以至于教师经常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其实“生成性资源”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如能精心预设,也是可以预见的,只不过需要我们课前作更加详尽的具有弹性的预设。前面提到的学生提出第二种解法,预设时教师虽没有想到,但在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为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制定教案时为学生的第三种方法,甚至是第四、第五种方法留下空间,制作课件时也可留有余地,如果出现了新方法,可随时添加。本堂课在预设教案时,如能用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交互的分支式教学程序代替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直线性教学程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能更充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更加精彩。
  
  3 要有选择地利用“生成”资源
  不是所有的生成资源都是有用的,也不是所有的生成资源都得去利用。是否要利用,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前不久听了一堂一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的数学课,教师在黑板上贴了两只鸡,一只黄鸡,一只黑鸡,身上分别写着各自的号码,36和38。老师要求学生比较36和38的大小,并让学生叙述理由。其中有一位学生说:“38<36。因为写着38的那只鸡瘦,而写着36的那只鸡胖。这个回答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老师要求学生继续思考,寻找其他依据。这位老师没有被这种无谓的生成资源所干扰,此生成资源虽有趣,但却无效,所以不需要利用。当我们遇到生成资源时要快速判断其是否有效,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生成的意识和胆量,预设时必须为生成留下空间,并能快速判断生成资源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利用那些能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生成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精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下面以最近听的一堂公开课《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为例,谈谈当前教学中合作探究活动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主要误区    1,失真:预设太浓,生成不足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导演”的姿态出现,从探究选题到方案设计及操作过程等全部预先设计、精心安排,学生就像“
期刊
服务学习起源于20世纪前美国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目前,在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立法与资金支持的推动,不但引导大量学生参与服务,还使其与学科课程整合,学校成了主要的组织者和研制者。近10年来,服务学习在美国发展迅猛,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估计:2000-2001年,超过1300万学生参与到服务学习中。  美国《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关于服务学
期刊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教师能体验职业幸福,献身教育事业,是教育管理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从“心”出发,对教师实施人本管理。    1,认识教师“得”人心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每个教师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首先,教师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尽管师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存在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但是,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仍是教学的基础,它提供的是一幅蓝图。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设计 实现课堂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情况: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会儿是小品表演,一会儿是才艺展示,一会儿又是观点陈述、小辩论、小讨论……整堂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
期刊
思想品德学科中考题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题,另一类是主观题。主观题的特点是:(1)材料复杂,难以抽象概括;(2)层次多,难找准答题切入点;(3)答案不唯一,不易抓住中心。这些特点很容易让学生答这类题时出现答案不全面现象。学生答案不全面有审题偏差方面的原因,也有知识理解、掌握不系统,不能迁移运用等能力因素的影响。但我以为,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对答题切入“视角”的把握,也是影响答案是否全面的重要因素。
期刊
200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审视这份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稳中求新”、“稳中求进”,对其认真分析总结,对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迎考是很有裨益的。    一、200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试题特点    1 试题知识点分布及能力要求  对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把每个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所属章节和能力要求归纳如下:  2 试题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  生物试题导向性
期刊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吧;如果你想要三年的幸福,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教师吧。因为教师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与生命一起成长;教师在伴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收获着新的喜悦;教师一次看似无心的鼓励成为了学生一生追求上进的动力……教师职业幸福感来自于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积极创造,来自于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
期刊
最近在一个幼儿园连续听了一系列以《奥运来了》为主题的竞赛课。可以肯定的是教师们非常有创意,教学涉及多个领域,表现形式也很多样,20多节活动竟然没有一节重复。但在听课的过程中以及课后和老师们的交谈中发现,老师们在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缺乏对幼儿真正的鼓励等等,现选取一则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  [案例]小班综合活动《我和福娃一起玩》  师:今天
期刊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重视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注重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我们需重新审视与反思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数学活动    [活动案例] 
期刊
我接手教八年级(上)两个教学班的数学课,发现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预习,听课不动脑筋,老师“启而不发”,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了解到学生确实没有可行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75%的学生平时没有预习习惯,约有20%的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要学习内容看一遍,只有约5%的同学稍懂得预习的方法。我决心扭转这种局面。试着通过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尝试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