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切实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激发兴趣
一、揭示数学之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他,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方面,它显示出了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特征。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展示数学美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直觀性较强的教学用具、简洁工整的板书、灵活广用的媒体等,为学生创设优美、丰富的数学教学情景,去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美。
二、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使某些学生只是看客,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是毫无兴趣。所以,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而应以“鼓励”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参与,自主地学习。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努力造就课堂教学趣味性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直接利用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例如:小明去超市买练习本,每本0.5元买三个多少钱?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来自生活,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生活的体验。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象13、23、29、56等都不能社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再比如,15、25、35等数的平方是多少?你能脱口而出吗?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等等。这些趣味性的只是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合理的编排,确定固定的合作伙伴,利于小组的竞争与合作动能力等培养。使学生之间做到优势互补,比学赶帮,营造和谐的氛围。同时,建立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以示奖励。这些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踊跃展现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的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激发兴趣
一、揭示数学之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他,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方面,它显示出了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特征。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展示数学美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直觀性较强的教学用具、简洁工整的板书、灵活广用的媒体等,为学生创设优美、丰富的数学教学情景,去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美。
二、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使某些学生只是看客,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是毫无兴趣。所以,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而应以“鼓励”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参与,自主地学习。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努力造就课堂教学趣味性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直接利用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例如:小明去超市买练习本,每本0.5元买三个多少钱?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来自生活,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生活的体验。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象13、23、29、56等都不能社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再比如,15、25、35等数的平方是多少?你能脱口而出吗?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等等。这些趣味性的只是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合理的编排,确定固定的合作伙伴,利于小组的竞争与合作动能力等培养。使学生之间做到优势互补,比学赶帮,营造和谐的氛围。同时,建立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以示奖励。这些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踊跃展现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的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