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学科教学活动指导进程中,我们应该全面分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方面作用显著。由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过程,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作为参与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新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路径,旨在构建学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
引言:问题导学法以教师引导主体,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意识,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举措。显然目前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还不理想,需要逐步改进教法,以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教学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教学意识,关注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显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教改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难题。
1.设置导学情境
情景导学具体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数学知识,避免由于知识学习难度过大学生丧失自信心。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巧设问题,问题选择要灵活多样,比如在《椭圆》的学科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嫦娥三号卫星运行轨道什么样子?”作为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首先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比如在一些抽象概念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树立问题意识,给出问题引导思路,使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知识概念。如在“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学生军训的情景;“交集和并集”的知识學习中,我们可以选择军训汇演中参与和没参与的学生作为情景举例,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渗透教学目标。
2.设计启发性问题
课堂问题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形成启发,使学生逐步理解自己之前不理解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潜力,因此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能够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作为基础,突出教学问题的启发性特点。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兴趣不足,原因就是由于知识学习和应用难度比较大,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自信心水平越来越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尝试分析科学的问题导学案,实现循序渐进引导的目标。以《椭圆》的课时知识教学为例,我们尝试应用图钉和绳子作为工具绘制椭圆形,之后提出问题:“在不改变绳子长度的基础上,只是调整图钉之间的距离,则会发生什么呢?当图钉之间的距离一直缩短,直至和绳子的长度相同,那时候椭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图钉之间的距离超过绳子长度则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在问题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展开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转变传统被动的学习状态。
3.拓展与互动引导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材等等,都需要形成互动关系。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延伸和拓展教学,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学习的契机,在课外学习环节,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问题探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课外合作学习,利于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课外思考与学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指导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第1个人准备2粒豆子,第2个人准备4粒豆子,第3个人准备8粒豆子……以此类推,到了第100个人应该准备多少粒豆子?如果以x表示人的编号,以y表示豆子数量,则x和y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作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爱考和学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引导深入理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步认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针对这个课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是我们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高中数学课程指导中问题引导方法支撑教学活动,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目标在不断丰富发展,教学指导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逐渐突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旨在全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教学问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讨过程,真正落实到,构建生本课堂。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路径,旨在全面落实学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试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05):66-67.
[2]蔡利敏.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2018,21(24):19-20.
[3]丁建军.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0(12):27-28.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
引言:问题导学法以教师引导主体,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意识,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举措。显然目前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还不理想,需要逐步改进教法,以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教学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教学意识,关注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显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教改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难题。
1.设置导学情境
情景导学具体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数学知识,避免由于知识学习难度过大学生丧失自信心。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巧设问题,问题选择要灵活多样,比如在《椭圆》的学科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嫦娥三号卫星运行轨道什么样子?”作为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首先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比如在一些抽象概念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树立问题意识,给出问题引导思路,使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知识概念。如在“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学生军训的情景;“交集和并集”的知识學习中,我们可以选择军训汇演中参与和没参与的学生作为情景举例,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渗透教学目标。
2.设计启发性问题
课堂问题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形成启发,使学生逐步理解自己之前不理解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潜力,因此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能够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作为基础,突出教学问题的启发性特点。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兴趣不足,原因就是由于知识学习和应用难度比较大,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自信心水平越来越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尝试分析科学的问题导学案,实现循序渐进引导的目标。以《椭圆》的课时知识教学为例,我们尝试应用图钉和绳子作为工具绘制椭圆形,之后提出问题:“在不改变绳子长度的基础上,只是调整图钉之间的距离,则会发生什么呢?当图钉之间的距离一直缩短,直至和绳子的长度相同,那时候椭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图钉之间的距离超过绳子长度则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在问题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展开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转变传统被动的学习状态。
3.拓展与互动引导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材等等,都需要形成互动关系。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延伸和拓展教学,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学习的契机,在课外学习环节,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问题探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课外合作学习,利于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课外思考与学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指导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第1个人准备2粒豆子,第2个人准备4粒豆子,第3个人准备8粒豆子……以此类推,到了第100个人应该准备多少粒豆子?如果以x表示人的编号,以y表示豆子数量,则x和y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作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爱考和学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引导深入理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步认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针对这个课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是我们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高中数学课程指导中问题引导方法支撑教学活动,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目标在不断丰富发展,教学指导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逐渐突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旨在全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教学问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讨过程,真正落实到,构建生本课堂。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路径,旨在全面落实学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试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05):66-67.
[2]蔡利敏.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2018,21(24):19-20.
[3]丁建军.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0(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