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美的梦想画卷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画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自由、最优越的创作环境,培养和帮助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并产生了大量值得人们记忆与珍藏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代表了深圳画晚的整体水平和风格。在此,我们先介绍几位画家的创作,以后再陆续加以报道,与大家一起感受深圳独特的艺术文化。
  
  现代与古典——梁铨自述
  
  梁铨是一位用现代手法来表现古典情怀的画家,是一位善于接受潮流而又勇于向潮流挑战的画家。
  
  严善錞
  
  现代艺术中禅宗哲学的回响微乎其微,不冷不热,可能油尽灯枯,销声匿迹,都是禅的境界。一直以来都以禅宗的信徒自居,但真正将之印证到自己的创作上,也就是这几年的事。翻看十多年前的作品,如烟的往事虚无缥缈得就好象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些五彩斑斓的经营位置和年轻时的豪情壮志,遥远得好象是别人的事。我已经从一个阶段迈向了另一个阶段。我的画面不再固守于面面俱到的“满”,而转向对于“空”的追求。风格转变之时,我的心情很平静,甚至没有任何心情。以画面来实现“空”的境界,可以说易如灵机一动,也可以说难如看山跑马。这种“空”和文人画的“空”不尽相同。文人画的以“空”表现“实”,但是如果单纯想表现“空”本身,又当如何行事呢?它绝非是落一笔那么简单,但是如若落了一笔,这一笔落在何处?落笔之处顿时就失去了“空”。落与不落之间不能有任何区别,否则一念之差,全局的境界也就随之成为梦幻泡影了。
  


  很长时间,这种“空”的悬而未决成为了我的一块心病。在逐渐转化风格和苦思冥想之中,时光如同旋风般的飞逝,我进入了一个面壁参禅的阶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某一天,我在河岸信步游荡,看见某处的荒地上杂草无处不在,草的形状没有任何规律,看的久了,什么都像,但实际上还是什么都不像。我突然觉得有了 点头绪,虽然依然很飘忽,但是大局已定,其他的就可以不用担心了,你看,小河边的土堤翠绿欲滴,有着飘拂的垂柳和鲜嫩的青草。这些在风中微微飘荡的野草,看上去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是一种魅力,至少是为了自己而开放。我在如地毯般的一片新绿中选了一株纤细的车前子,它那羽毛般细小的叶和穗因为隔得远,看得不甚清楚。我盯着它看了半分钟,然后将视线移开。仅仅一会儿,我已经不能从这一片纷乱的绿色中再将它辨认出来了:世界是细致而真实的,看起来所有的事物都微不足道。
  用微妙细节的喋喋不休来互相抵消实际效果,以期实现整体上的空泛化,这未尝不是实现“空”的一种思路。 如文人画以“空”来表现“实”:而反其道行之,处理得当的话,恰到好处的“实”同样能够表现“空”的境界。杂草丛生的地面,任何一株草都自然而然,它们不必成为其他草的榜样或是规则,它们的鳞次栉比也并没有寓含着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意义,世界的原本意味就在于此:毫无意义的细节各自存在,这世界上原来没有那么多规律可讲究。
  以细节的堆砌来实现“空”的境界,平静、无规律而静谧的线条必须要有彼此抵消引人注目的效果,才能够给人以种平心静气的禅心之感,才能够让人感觉它们只是自己呈现在那里。
  一方面,这些偶然的细节在某个特定的空间中,被某种特殊的机制连接组合起来,这种组合,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抽象的,但线条的纠结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特殊的、深思熟虑的处理后,从而变成了一种微细平衡关系的实在物体。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无规律、静谧的线条的整体把握,那么线条和线条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空间构架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维系画面平衡的关键所在。它们甚至是动态的,有限而无规律的细节叠加很容易引起人们举一反三的联想。这乃是一种记忆的错觉简单重复很快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效果。
  在另一方面,这种处理又是隐性的。它最好能够给人以这样的种感觉’看起来那位艺术家似乎什么都没做。艺术处理就是艺术家的规则,而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那么多规则可讲。就算是艺术家也无权强迫观众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越强烈,作品主题性越强,也就在越大程度上表现了这种精神的专制。艺术的感应是发自内心的、属于每个观众自己的天赋权利。对于这种感受,艺术家只能影响,却不能灌输。
  


  第三方面,在现代工业社会充分实现有规律的大量生产的同时,存在少数以减法为原则的、追求精神上落落寡台也未尝不是对于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的 种别致的补白。一如南宋禅师善能曾经说的“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那样,在人人都追求激进浓丽的时候独自品味固守清淡,也是一种态度,对于世界、对于历史和对于自己负责的忿度:与静默、无名和恬淡长相厮守,叫刻提醒自己不必对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过分的牵肠挂肚。
  从这三方面的考虑看来,艺术品的“无规律”和艺术家的“无为”是实现“空”的两个侧面。至此我的思路完成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循环。面对这神秘而空阔的世界,我无力争强,就只能示弱。如此而已。
  这些零零总总的线条,它们各自存在时看似没有意义,但是当它们毫无规律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画面就完整了。“丰富”和“空”在这里实现了统一。平平淡淡和轰轰烈烈并无任何不同,对“空”的追求使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以为那是比在艺术上的探索更重要的事情,实际上,这两者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的创作还在喋喋不休中继续着,但是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好。我等待着,思索着,忐忑不安,我已经想不起任何问题,抑或是那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也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根本没有存在过任何问题。置身于这个毫无规律的、细致而又真实的“空”的世界里,我对于自己现在这种胸无大志的因循自守、宁静内敛也相当满意我没有做任何事。
  
  (本文系摘要刊登)
  
  周凯山水尚意趣——名家点评周凯画作
  
  著名山水画家周凯,1943年生于上海,现为深圳画院高级画师。他自幼学习诗文、书法和绘画,青年时期幸运地成为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周凯先生生性淡泊,平和而儒雅,其人生态度贯穿于他整个的绘画创作中。他崇尚元代山水回的境界,画作重笔墨,尚意趣,融诗书画于一炉。对于周凯的绘画作品许多画家和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周凯,号石原,国家一级美术师,1943年生于上海,现任职于深圳画院。初拜师于艺术大师陆俨少,1980年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曾在多国城市办展和参展,作品多次获奖并发表于国内外刊物上,广为美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著有《周凯画集》、《周凯画选》和《山水画初步》等。
  周凯在师承的基础上又上溯古法,探求宋元堂奥:同时师法造化,以恬静淳和的笔墨溶化成淡墨烟岚的气象,显现出作者独特的心境。
  ——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学》编辑部主任
  
  自90年代起,他将手中的两支笔重新分开,一支蘸着水墨重写传统, 一支蘸着重彩描写时代。他这一时期水圣画,多为浅绛山水,起自师承,上追古法,笔墨精良,趣味纯正,不愧为陆俨少先生的入室弟于,也不愧为当今山水画坛的实力派画家。他的重彩画,则以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念,将岩画、壁画、彩陶、织染作为形式上的解析组合,风格别致,匠心独运,尤其是那些表现现代都市的画面,给人一种斑斓绚丽、光彩夺目的感觉。
  ——董小明 全国美协理事 深圳画院院长
  
  周凯是正统派或者说是神品派的典型。他是陆俨少先生的八室弟子。他对传统的取法,由四王八手,经董其昌而上溯元四家,至宋及五代诸大家,走的是一条由近及远的路子,是近世学习中国画的正统。他的画风淳厚,虽然景致明净秀润,但笔墨却极其沉著。马一浮论学叶如此标出沉著两字:“沉着,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着,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
  ——严善錞 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画院副院长
  
  周凯所接受的艺术传统,来自两个相对的阵营:其一是经由中国人吸纳改造的以素描和油画为主体的西方绘画传统;其二是中国水墨画,尤其是文人写意山水画传统。如果说“文革”促进了画家从前一传统走向后一传统,那么,移居深圳的契机则使他将两种传统分而治之,一边保持着纯正的中国画体验,在丘壑烟霞、笔圣意趣之中笑傲优游;一边又致力于新形势的重彩探索,在变形、装饰、光色,肌理以及民间情味、现代理念之中奋斗。更有意义的是,尽管后者并不使用油画材料,前者也未脱陆氏云山格局,但无论从观念还是形式着眼,两者之间被刻意拉开的差距,都很难让人相信是由一人所为。
  ——卢辅圣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画出版社社长、总编
  
  造化纷披——采承德花鸟画解读 剑 武(人民日报美术组长)
  
  与承德兄相识近十余年,一南一北,过从不密,但声息总通。安闲的他与忙乱的我有一种不言的默契。
  读承德兄的花鸟画,总觉得其中也有一种默契,在他与造化之间。
  在他的笔下,物象是有数的。身居南国都城深圳的他,面对如潮商海,面对纷繁自然,有如此心境,作如此状态,有坐怀不乱之明,也有视而不见之悔。在一片嘈杂之中,保持一份安宁、一份清静,画自己想画的画,读自己想读的书,委实不易。但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面对南方郁郁葱茏的丛林、如云如霞的繁华,独守几根枯藤、几杆败荷、几只仙鹤,又有些过于洁高了,甚至可以说有些迟滞。其实,我总觉得,即使在深山古刹,或农家小舍,或异国他乡,承德兄也会是如此心境、如此行为。闹市乱境突出了他那份恬淡的清雅与可贵,但也隐盖了他内心的那份丰富与欲说还休。语言的机智、华丽、轻灵、雄阔,自然令人蓑慕但若以三言两语,甚至只言片语,道出一种意绪,而且透出深沉、厚朴,幽默的底蕴,以少少许当多多许、胜多多许,恐怕更为高贵,更为令人神往。不管自觉与否,承德兄是这样做的。月夜深更, 把洞箫,浅唱低吟,若有若无,但那份伤感却是绵长的,大则城破山倾,小则离情别绪。当我们常见的是一派光怪陆离的变幻,以及这种变幻的日新月异时,便发现承德兄与造化的这种默契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依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怀旧,并由此达成的物我统,而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这种选择也可以从承德兄绘画语言的来历得到佐证。细读他的画,感觉其作品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也即唐人气象与元人笔墨。虽然我们从后代仿制的造型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唐人的意气风发,但终不及唐人的遗迹来得真切。盛唐气象四个字所包含的,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数据以及由之构成的格局,但更多的,让后人憧憬的,则是这一切数据融合演化的一种极为充沛的精气神,或者说是一种宏大高远的境界。有了这样种境界,多少、上下、内外、反正、阴阳以及其它无法界定的方方面面,大多可以各行其道,各畅其流,又和合一统,相映生辉。因此,在承德兄笔下的那几种屈指可数的物象,就可以俨然造化,纷繁复杂,生机勃发,洋洋大观了。而承德兄没有得意于此,或者说,他于盛唐气象的大框架里,又以元人笔墨充实之。头青中以枯笔横扫,将一池春水化为一泓秋水。赫石中添几许墨色,将一缕晨光化为一片暮色。枝叉横竖,穿插交织,分割组合,构成一个个有些寂寥深邃的空间;而花叶点染,墨色润染,重叠复合,将上述空间充实或破坏,于幽暗处添亮色,于干裂处出华滋,遂使心神凝定,造化纷披。
  
  长江其人其画 陈 君 深圳画院研究部主任
  
  于长江,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肖美术家协会理事,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大专班。
  说于长江是“大”画家有两层含义,其一,他擅长宏幅巨制,20世纪末他主笔创作的《民兵史画长卷》高2.46米,长108米,其局部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本世纪初,他主笔创作的大型组画《画说深圳》高2.46米,长118米,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类铜奖,并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这两幅作品都算得上够“大”。其二,他的画作依件数来看虽然不多,但却幅幅容量内涵大,可谓有质有量。而他自己总是谦逊地说:“这么多年来只画了两张画,惭愧!”,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画家追求艺术理想之高远和自我要求之严格。
  观赏长江的新作,犹如喝,一道陈年的普洱茶,越品越有滋味。有些茶初尝不错,越喝却越觉乏味,缺乏“品”的耐力和价值。长江的作品看似平平,但越看越耐人寻味,这与他长期投入大画创作经历的磨难、痛苦和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所谓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画”,也必定要有风吹雨打和“发酵”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长江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学术思考,既涉及技法形式,也涉及主题内容。
  有人看了他的画后说他的画像是“纳鞋底儿”,他自己也认为这个比喻很形象。所谓“纳鞋底儿”就是过去北方老人手工做土鞋,也称“千层底儿”,顺型走线,一针一线纳底儿纳帮,可粗针大线(大针脚),也可细针密线,精致结实。细看他的画,无一条线是从头画到尾的,所有的线条总是笨笨坷坷、断断续续,这在古人总结的“十八描”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他落笔落墨不求一波三折、一气呵成,而是顺势走笔,笔断气连,寻求整体的血脉相连,积点成线,积线成形,积墨成面,泼墨成片……长江的画作显示出其个人可贵的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创作心态。祝愿长江走得更远、更好!
其他文献
提到城堡,可能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英国那种庞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堡建筑,其实这种城堡式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南方土地上早就存在着,并仍将继续保持下去。    土楼建筑——城·墙意识的延伸    城堡式宅第的出现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城墙意识的延伸与发展。历史上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和墙的国家。城,自创建之初是基于军事防卫目的。天子和诸侯们修城,就是要建立一个能保卫自己和臣民的堡垒、一
期刊
在西南贵州,地无三尺平,沟壑纵横的高原上,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生息繁衍着,这就是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有着不同寻常的族源,更与西汉夜郎古国有着非浅的渊源,250多万人口,集中散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安顺地区,跻身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之列。独特的民族必然产生独具特色的风情,布依族婚俗以自有的独到之处,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布依人过去有族内通婚的惯例,婚姻大事尤为注重“父
期刊
殷墟是一座保存无数珍品的“地下博物馆”。如今,殷墟为展示发掘和研究成果,并保护遗址的总体风貌,在洹水岸边修建了一座在地平面以下的“殷墟博物馆”,几百件精美的殷墟出土文物在这里熠熠发光,使人们受到当时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的强烈震撼。来到殷墟,除了可以追忆殷商时代宫殿建筑的伟大外,更能通过一些出土的实物去真实地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艺技术。
期刊
中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历史之久远,婚俗样式异常丰富多彩,大同又有小异,犹如缤纷万花筒,让人目不暇接。  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汇,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在长江流域,有着许多丰富而又多彩的恋爱婚姻习俗。而长江发源地居住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随着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具有独特韵味的藏族婚
期刊
“风水”在古代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因此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也不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系统传人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中国传统地理学洗刷掉了风水的神秘外衣,保留了它的合理内核,可被称为“学术风水”或“易经地理”,在中国乃至在东亚的汉文化圈运用了上千年。近20多年来,在建筑学领域,风水学说获得了一些别开生面的评价,并得到了“古代环境工程学”,“环境美学”这样的称誉,这可能
期刊
时至今日,生肖文化流行于民间,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似乎已超越了空间,超越了阶层,超越了年龄,融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中。2008年是农历戊子鼠年,又是老鼠“当政”之年,因此本期专栏就由鼠说起……    十二生肖鼠为首    居中国十二生肖之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有的人总是不服气,不断有人要撤换它,想用猫来换上。1997年生肖集邮研究会成立后,曾有人来信,要求以猫代鼠。但鼠至今仍然稳
期刊
特殊使命    在新中国画院以“时代华章”庆祝建立50周年的时候,地处祖国东南一隅,年轻的深圳画院也走过了20年的探索历程。  深圳画院成立于1986年,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深圳特区处于当代中国变革的前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时期画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历史积淀薄弱,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一个
期刊
“金银玉器那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    在我看央视播映的电视连续剧《玉碎》时,剧中的那些玉器件件都是那样晶莹剔透、煞是招人喜爱,就连我这个原本对玉器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直动心:“我要是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玉那该多好啊!”可惜没有,就连一个米粒大小的“玉渣”也没有。我的父亲老舍先生对收藏一直怀有浓厚兴趣,可惜他的前半生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直到50岁以后才得以实现了他的这一宿愿。通过收藏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用
期刊
尹光华,江苏无锡人,1945年5月出生。国画家、书画收藏家、鉴定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书画鉴定顾问。自幼师从江南画师秦古柳学中国画,后又师从上海画院的朱屺瞻先生。善山水、花鸟,但其主要精力在鉴定方面,著有《朱屺瞻年谱》、《徐邦迟年谱》等。他发现考证了倪瓒的《霜柯竹石图》、仇英《赤壁图》等名作,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传世仇英所作《赤壁图》,目前见有三幅一藏辽宁省博物馆,一藏上海博物馆,再者便是《石
期刊
康熙年间,有个御用画师叫禹之鼎的,自小苦练丹青,又融汇各派之长,学识渊博,当时有“禹画圣”的称号,于是他自己颇为自负。  “禹画圣”供职内廷,常听众官称康熙帝天资聪颖,志趣高尚,艺事无一不精,且擅画工。“禹画圣”却不以为然,心想,康熙是皇帝,你们当然要捧他了,我就不信皇帝啥都懂,我“禹画圣”以自己才艺立身世界,岂能与阿谀奉承之辈合污。  话说清圣祖玄烨,听到有此心高气傲的画师,也有心去看看这人倒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