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从不同层面体现出了数学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数学教学最核心的目标。伴随小学数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学理念和方法渐渐调整,我们距离核心素养的目标也越来越接近。本文将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后,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活动,教师都纷纷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摸索中,希望能够快速达成这一目标。但是显然,核心素养教育不是速成的,它必须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在无声中发挥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
1.数学核心素养解析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这一能力主要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看待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作用,是教师一直以来追求的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一直坚信一点,无论想要达成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兴趣培养都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存有抵触,那么教师如何能将核心素养强加给他们呢?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第一要点就是优化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如此一来,后续的教学活动才能按照预期顺利的实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模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对于好奇爱动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这样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结合。
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时,授课伊始,我就把本节课涉及到的图形作为礼物送给了学生,学生在“分一分”中,初步感受到了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我又让学生找立体图形的面,并说出形状,描下来,在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同桌进行互动,一个举着图形,一个闭眼,手沿着图形的边摸,并说出摸到的这个面是什么形,在摸中内化,在摸中加深感受图形的特点。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最后,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奇奇破案记”:一个立体图形,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清扫门前的积雪,可是它做好事不留名,奇奇就根据这名做好事的小雷锋留下的脚印来破案,通过对比一大堆立体图形的脚印,及现场落下的一件立体图形的外套(实际是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找到了小雷锋长方体。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表达力等均得到了提高 [1]。
2.2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建模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建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实践能力,学生能否运用知识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必须跳脱出知识和理论本身,选取更加带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材料,将学习与实践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就现阶段而言,小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书本上需要解答的都是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虚拟问题,这会导致学生陷入误区,认为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可以,并不能学以致用,以至于磨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真实有趣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结果往往会出人意料的好。
有些教師在执教“运算顺序”时告诉学生,这些运算顺序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默默接受,在不断的重复性练习中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是无益的[2]。我在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时,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妈妈的购物车里有10元的彩笔三盒,20元的曲奇4盒,妈妈列了一个式子10×3+20×4。和妈妈一同购物的小米和小奇都算出来了,小米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小奇是先算加法再算乘法。谁算得对呢?谁算得错了?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你的小组支持谁,并用自己的方式写出支持的道理。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情境中探究,学生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才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这样的判断、争论、辨析中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2.3打破学科界限,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呼唤综合创新型人才,因此近些年国家开始重视steams的课程,已经在着手编制这样的课程。在教学时,数学教师由于课程编排等原因没办法做到学科融合,但也要努力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也是多维度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要点之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过去,这是一个教学的空白点,如今,教师必须做出各种尝试。比如:尝试解决古文中的数学问题;用成语表达分数;用比例的知识设计美术作品的长宽及留白面积;在音乐中寻找节拍的规律;用简单的周期知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用剪刀和纸,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3]。这样一来,学科知识的壁垒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会被打破,在打破中加深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3.结语
以上三点建议可以作为调整教学方式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教学理论多样化、创新化的时代下,完成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何其之多,且每一种方法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广大数学教师只要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记在心间,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去落实,付出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有效方法。希望这次有关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索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41.
[2]郑木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17-218.
[3]潘灿阳.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10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后,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活动,教师都纷纷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摸索中,希望能够快速达成这一目标。但是显然,核心素养教育不是速成的,它必须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在无声中发挥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
1.数学核心素养解析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这一能力主要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看待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作用,是教师一直以来追求的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一直坚信一点,无论想要达成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兴趣培养都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存有抵触,那么教师如何能将核心素养强加给他们呢?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第一要点就是优化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如此一来,后续的教学活动才能按照预期顺利的实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模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对于好奇爱动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这样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结合。
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时,授课伊始,我就把本节课涉及到的图形作为礼物送给了学生,学生在“分一分”中,初步感受到了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我又让学生找立体图形的面,并说出形状,描下来,在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同桌进行互动,一个举着图形,一个闭眼,手沿着图形的边摸,并说出摸到的这个面是什么形,在摸中内化,在摸中加深感受图形的特点。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最后,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奇奇破案记”:一个立体图形,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清扫门前的积雪,可是它做好事不留名,奇奇就根据这名做好事的小雷锋留下的脚印来破案,通过对比一大堆立体图形的脚印,及现场落下的一件立体图形的外套(实际是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找到了小雷锋长方体。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表达力等均得到了提高 [1]。
2.2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建模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建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实践能力,学生能否运用知识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必须跳脱出知识和理论本身,选取更加带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材料,将学习与实践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就现阶段而言,小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书本上需要解答的都是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虚拟问题,这会导致学生陷入误区,认为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可以,并不能学以致用,以至于磨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真实有趣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结果往往会出人意料的好。
有些教師在执教“运算顺序”时告诉学生,这些运算顺序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默默接受,在不断的重复性练习中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是无益的[2]。我在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时,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妈妈的购物车里有10元的彩笔三盒,20元的曲奇4盒,妈妈列了一个式子10×3+20×4。和妈妈一同购物的小米和小奇都算出来了,小米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小奇是先算加法再算乘法。谁算得对呢?谁算得错了?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你的小组支持谁,并用自己的方式写出支持的道理。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情境中探究,学生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才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这样的判断、争论、辨析中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2.3打破学科界限,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呼唤综合创新型人才,因此近些年国家开始重视steams的课程,已经在着手编制这样的课程。在教学时,数学教师由于课程编排等原因没办法做到学科融合,但也要努力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也是多维度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要点之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过去,这是一个教学的空白点,如今,教师必须做出各种尝试。比如:尝试解决古文中的数学问题;用成语表达分数;用比例的知识设计美术作品的长宽及留白面积;在音乐中寻找节拍的规律;用简单的周期知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用剪刀和纸,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3]。这样一来,学科知识的壁垒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会被打破,在打破中加深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3.结语
以上三点建议可以作为调整教学方式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教学理论多样化、创新化的时代下,完成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何其之多,且每一种方法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广大数学教师只要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记在心间,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去落实,付出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有效方法。希望这次有关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索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41.
[2]郑木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17-218.
[3]潘灿阳.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