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研究70年述评

来源 :外国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 2021-03-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英国海外贸易冲突史(14—19世纪初)”(编号:19ASS003)。
  [作者简介] 柴彬(1970-),男,甘肃天水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孙柳(1989-),男,山东青岛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内容摘要] 7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的研究经历了起步(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复兴(20世纪80—90年代)、成熟(21世纪)的艰辛历程。其研究范式也完成了革命史叙事范式—现代化框架下的历史叙事范式—现代化范式占据主导地位,多种范式共生共存的艰难转型。目前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样态,并已初步体系化,但亦存在着研究对象国别间研究着力分布不均匀,研究领域不平衡等短板。
  [关键词] 西欧; 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述评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110-0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研究(为行文简洁,后统一略做“三农”)问题解决之道的曲折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史学界数代学人满怀现实关怀勠力研察西欧“三农”史问题的筚路蓝缕之旅。
  70年来,经过一代代历史学人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对于西欧,尤其是英国、法国以及德国三大农业发达国家的“三农”史问题研究宏观上呈现出从无到有,研究广度与深度日益扩展的局面,体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样态,并已初步体系化。微观研究领域业已包罗宏富,成果丰硕。受国内政治气候和国际学术潮流的影响,研究范式也从20世紀50—60年代的革命史叙事范式为主导,到20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框架下的历史叙事范式崭露头角并走向成熟,到21世纪初期现代化范式占据主导地位、多种范式共生共存的局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梳理相关学术前史,回顾现有研究的成就进展,反思其不足缺憾。其中错谬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20世纪50—60年代: 起步与初兴
  20世纪50—60年代系我国学者开展西欧“三农”史研究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呈现出点状、分散而非系统化,集中于介绍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或者前因后果。成果形式以介绍性论文为主,几乎没有研究专著。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氛围下,国内学界基本上抵制和排斥西方史学,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也极其有限。
  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深受革命史范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常被纳入各种政治框架之中,为政治服务。这种范式同样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内产生了回响与反馈。在西欧“三农”史研究领域内,往往以经典作家权威论述和权威文献为思想指导,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既有观点,浓墨重彩地对革命、阶级斗争、群众运动以及社会形态演进有关的主题进行阐释。在革命史叙事范式的主导之下,“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两大学术争论和理论探讨所衍生出的西欧农民封建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和英国圈地运动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李成德:《英国封建化过程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58年第2期;束世澂:《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1期;齐思和:《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历史研究》1964 年第1期;吴于廑:《从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法律和君权说到日耳曼马克公社的残存》,《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耿淡如:《英国圈地运动》,《历史教学》1956年第12期;田广业:《关于德意志境内“第二次农奴制”的起源问题——读恩格斯有关德国农民历史著作的体会》,《史学月刊》1965年第5期。 同时,与革命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的农民运动、农民起义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王养冲:《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1期;肖明:《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意义与失败的原因》,《历史教学》1956年第Z1期;赵俪生:《恩格斯怎样分析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教学》1956年第1期;王荣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历史教学》1958年第9期;向红:《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阶级关系和斗争形势》,《历史教学》1958年第8期。 学者们在考察具体问题的前因后果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往往强调历史上农民阶级所受的严酷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境遇,阐明农民暴力反抗斗争以及群众革命的正当性、正义性和正面意义。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革命史叙事范式主导下的西欧“三农”历史撰述暴露出诸多短板与问题。譬如,研究客体和考察领域过于狭窄,忽视了历史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历史人物形象的脸谱化,虚化了丰富而鲜活的历史层次和历史面相;某些作品在行文中语言词汇的使用过分诉诸感情,明显地展现出研究者的主观好恶等等。
  二、20世纪80—90年代:复兴与推进
  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沉寂一段时日的历史学研究摆脱教条的束缚,得到恢复并逐渐活跃起来,国内历史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完全拒绝和排斥西方史学的情况得到扭转,对外学术交流开始恢复加强。相较于之前,学者们的选题范围得到了拓宽与拓深,一些新观点、新见解也竞相涌现。研究成果不仅仅有论文,还开始有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专著。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由革命史叙事范式过渡到现代化叙事范式。
  在西欧“三农”史研究上,改革开放前占主流地位的革命史叙事范式影响仍在持续,革命、阶级斗争和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核心主题,西欧农民封建化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影响、圈地运动性质和其后果等问题依旧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已经不限于简单平铺直叙,而是逐步深入化与系统化。代表性成果,如农民战争研究方面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和《神法、公社与政府:德意志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 朱孝远:《神法、公社和政府: 德意志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此外,研究法国农民斗争的成果有许虹:《1793年法国旺代农民叛乱原因新探》,《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冯泉:《略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兼论农民起义的作用》,《江汉论坛》1994年第11期。 另英国圈地问题在国内研究者心目中依然占有较高的地位。郭振铎:《略论英国圈地运动》,《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计翔翔、洪朝辉:《圈地运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张天:《也谈圈地运动的性质》,《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王章辉:《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丰华琴:《英国圈地运动与自耕农的消亡》,《殷都学刊》1999年第3期;姜守明:《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另尤天然的《论法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一文,将历史上法国的圈地活动与英国圈地运动相比较,以探求法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之原因。 同时,关于社会形态过渡的理论此时仍有不少学者关注。胡玉堂:《西欧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马克垚:《应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其他文献
这个绘本故事以兔宝宝与兔爸爸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父子间的对话,讲述了一只兔宝宝想飞的梦想。  兔宝宝不停地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飞起来,于是他对兔爸爸说出了自己想飞的想法,免爸爸深思熟虑后回答兔宝宝:“宝贝,兔子是不能飞的……”虽然兔爸爸告诉兔宝宝不能飞,但同时却告知他兔子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后来,当兔宝宝亲眼看到使用滑翔翼飞行的人时,兔爸爸告诉兔宝宝:“在学会飞行之前,人类可是梦想和思考了很久的
期刊
坏脾气咔嚓一生气,身上的点心居然散落了1小朋友,请你把各种点心剪下来,将坏脾气咔嚓重新拼起来吧。请你想一想,坏脾气咔嚓还可以变成什么样?
期刊
《挠痒树》是个经久耐读的故事,刚拿到绘本时我就忍不住一口气把它看完了,但是令我费解的是,自己居然完全看不透它想带给孩子什么主旨,看不到它的目的。于是,我放慢速度,一遍遍细细地去阅读,告诉自己: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我舒适而满足地跟着挠痒树的画面走,仿佛自己也被树枝轻轻抚摸过,闻到了树叶和泥土的气息,也和丹尼鱼一起泡了一个热水澡,暖暖的,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还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反复仔细阅读之后
期刊
图画故事《马洛与女巫的挑战》脱胎于西方古典民间童话,具有较鲜明的民间童话的印记。《马洛与女巫的挑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孩马洛和女孩利拉误闯女巫卡拉百丽的禁忌之地,马洛被女巫变成了半人半蛙的怪物。为了获得自我拯救,他勇敢地接受了女巫的挑战。最终,马洛和他忠实的朋友利拉一起打败了高大的雅戈勒葛罗,赢得了女巫卡拉百丽的挑战,马洛重新变回了正常模样,女巫卡拉百丽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不难发现,这则童
期刊
“女巫”“癞蛤蟆”“魔法”“挑战”……这些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词汇了,可是,孩子们听说过“半人半蛤蟆”吗?本期,绘本《马洛与女巫的挑战》将带孩子们进入一个不一样的魔法世界。  卡拉百丽是一个温柔迷人的女巫,但“温柔”与“迷人”仅仅是她所展示出的自己外表的一部分。这位女巫拥有一个摆满各种试管和奇特材料的实验室,她能把孩子变成癞蛤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次意外,马洛被女巫施了咒语而变成了半人半蛤
期刊
                                     
期刊
这本图画书的故事我蛮喜欢的,尤其喜欢这个故事的题目:不想长大。不想长大是我女儿的网名,同时也是我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愫。著名的小飞侠彼得·潘也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我曾写过一篇童话《大蝌蚪》,表达的‘也是同样的主题。我甚至宣称:“我就是那只不想变青蛙的大蝌蚪。”  不想长大是对的,同时也是无奈的。正如故事里的小袋鼠奥克塔夫,因为不想长大,竟然赖在袋鼠妈妈的育儿袋里不出来。不想长大并不是不长大。不
期刊
提到长颈鹿,也许你第一个会想到,他缓缓地抬起长长的脖子,够着树梢上最高的树叶;或幻想着用他那修长的脖子当滑梯玩;他那苗条的长腿,足以成为动物世界里的窈窕“舞王”……但这个故事一定会让你感到意外。很少有童书中会出现这样的长颈鹿——用衣服遮起一身美丽的斑纹;故事内容也与长颈鹿的长脖子、长腿没有关系,作者述说的是小长颈鹿与妈妈之间的小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小时候和妈妈之间的故事那样,平凡、温情,却让人爱不
期刊
小长颈鹿扎佛准备去上学。当他正要出门时,却不想系上妈妈为他准备的长围巾了。
期刊
[收稿日期] 2021-03-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沙特阿拉伯血缘政治的历史考察”(编号:18BSS031)。  [作者简介] 哈全安(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内容摘要] 亚洲包含东亚、南亚和西亚三大板块,人种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文明格局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在意识形态层面,东亚文明长期延续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