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集体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k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鲳四鳓”这个词,最初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在吃集体饭时听到的。
   老家在三门海边,那时,人民公社时代的村称大队。老家所在的大队里分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自行打造了几只木帆船捕鱼。家家户户都备了网具,由妇女们担负织网的任务。年后天气转暖时节,队里各大小帆船的船老大,就挨家挨户集中各户织好的网片,在晒场上合并成大网,与船员们一起,肩挑手拉地装进船舱,并带上备用几天的衣服被褥、饭菜淡水,拉起大篷,浩浩荡荡地去大目洋、猫头洋捕鱼了。
   三四月份,正是春耕春播小忙时节,牛儿要下田,人们忙耕种,船儿也从海上捕捞回来。一年的辛勤劳动就要开始,赶在春忙前,当生产队长的总该有个表示,都要安排时间集中全队劳动力来次聚会,吃一餐集体饭。
   吃集体饭,每年就最多两次,大多安排在春耕下田时和秋收上岸时,找个地儿大的四合院,安上几张八仙桌,集中队里五十多号赚工分的大小劳力,围在一起,猛吃一餐。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很不错了,因此,弄几个好菜,吃一餐好饭,喝一通老酒,是生产队里最奢侈的消费,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心愿。
   集体饭菜肴的安排,除了去集市上割十几斤猪肉,到供销社扛几坛绍兴黄酒,搬几木箱啤酒,剩下的都是自家产的。有集各家自行生产的最好的青菜以及葱姜蒜、早熟的洋芋,还有队里高手自做的豆腐、自捣的麻糍、自捉的鸡蛋、下海自抓的小白虾、蛏子、泥螺、青蟹,自捕的鲳鱼、黄鱼、鳓鱼,自宰的鸡羊……
   为了吃好这顿集体饭,生产队长一周前就开始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找谁做厨,找谁捣麻糍,安排谁家婆娘做豆腐,安排谁家小伙子杀鸡羊和帮厨,落实谁家姑娘端盘洗菜,甚至集中哪几家的八仙桌、凳子和碗筷,都有明确的分工,搞得如家里办大喜事似的。而作为大小劳力的吃客们,就等着这一晚餐的到来,仿佛这是集体的大事,谁都不能随便似的。
   长期生活在面前是海、背后是山坳的村民,除了每个道地里只有一只广播,并且在规定的一天早中晚三段各响两三个小时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伴随大家日子的不是鸡鸣狗叫声,就是潮起潮落的浪涛声,偶尔有路过的手扶拖拉机那浑重的“突突”声,才算给乡村的寂静添加了几分喧闹的气氛。过惯了平静生活的村民,也期待着热闹的时候,哪怕是一刻时间,都觉得无比惬意。吃一餐集体饭,几十个人围在一个地方,男女老少,打打闹闹,开心地吃喝,一年中就这么几回,对谁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热闹和令人开心的喜事。
   吃集体饭的当天早上,准备饭菜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杀鸡宰羊,移桌搬凳,赶集割肉,挑水担柴……大半劳动力都派上了用场。
   队长和骨干劳力都在操办集体饭了,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下地劳动力,都是只能做些简单轻松活儿的。工头不在,大家都懒洋洋的,干一会儿,就到田头歇一会儿。男的相互请抽烟、聊天,女的拿出尼龙线、钩针,在田头织起手套、袜子来。这也是人们经常说的生产队里的“磨洋工”。
   太阳还没落到西边山岗上,人们就无心劳动了,仿佛那飘着浓郁葱油香味的晚餐已经萦绕在嘴边。大家草草收工回家,准备赴宴。
   “开吃了!开吃了!”
   此时,办集体饭的现场灯火通明。一盏从邻村借来的汽灯,吊上了四合院堂前的屋檐;数盏船用的桅灯,也挂上了堂前两侧的板壁;一字形排开的八仙桌,每张桌面上都摆着美孚灯。社员们自由组合席位。队长自然与执犁打耙的细活工们搭成了一桌,拉车、挑担出力气干粗活的青壮年自行围成一桌,每天只挣底分六分工分的成年妇女们组成一桌,只拿低分的年少文盲工、学生工、放牛工聚拢一桌,生产队会计、出纳、记工员、保管员们凑一桌,似乎这都是原来就约定好了的就席规矩。
   大搪瓷面盆盛的羊肉汤、猪肉焖黄豆汤端上来了,大花甑装着的青菜豆腐、鲳鱼绿豆面、水煮白虾、盐水蛏子、清蒸青蟹端上来了,大盆的兰花豆、大碗的花生米也端上来了……人们用碗装,用勺子舀,拿筷子夹,吃得不亦乐乎。会喝酒的,借酒划拳,喝啤酒的,谁输了就得吹瓶;喝黄酒的,谁输了就用大碗拼;不喝酒的,喝羊肉汤、豆腐汤、猪脚汤,只顾挑自己最喜欢吃的鱼呀、虾呀、蟹呀装进嘴里……
   人们吃呀喝呀,肚子撑了,还不想放下筷子;臉红耳赤了,还紧握酒碗在手。开心了,就随性手舞足蹈,话儿也多了。以往少言寡语的忠厚人,成了口若悬河的“尖嘴红毛瓶”;过去能说会道的聪明人,成了吊儿郎当、油嘴滑舌的大滑头。饭桌上,逗人嬉笑的有,夜郎自大的有,倚老卖乖的有,勾肩搭背的有,打情骂俏的有,称兄道弟的有,互不相让的有……
   那时,农村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当,也不分高贵和卑贱。尽管集体饭上的表现极尽各人所能,但农民朋友们的那种粗犷、纯朴、热情、诚恳和乐善好施的品格依然存在。
   不知不觉间,这八仙桌上的搪瓷盆见底了,大花甑空了,大盆子光了,只有那些篾箩上满满盛着的白米饭,还完好如初。
   集体饭结束时,天色也已经被夜幕笼罩。走出灯火阑珊处,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那些吃饱了的人们,个个两手挽住隆起的肚子,慢悠悠地踏进高低不平的泥石路,迈着浅一脚深一脚的步子往家走;那些喝多了的人们,两腿犹如纺车,飘飘然地踩着舞步,有些还哼着红歌,唱着样板戏,被人牵着或推着把家还。
   尽管走在回家的路上,但是人们的嘴里仍在回味着晚上落下肚子的酒菜,仿佛这辈子就这一餐才是吃!
   吃集体饭,是一种带有时代特征的人民公社时期固有的聚餐方式。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生产队组织一次吃集体饭,犹如一场政治和经济意义深刻融合的教育课。
其他文献
昨晚,田野踏着带露的青草,携着金灿灿的稻子走进我的梦中,我奔跑着,地平线浑厚而漫长,闪烁着淡淡的白光,很快,我奔跑的姿态被田野的那片高粱慢慢融化……   虽然梦中能感受到自己渐渐在被田野吞没,但我依然伸开着双臂,拥抱着路边的向日葵和摇曳的草木,田野醉人的芬芳,把每一处细节都变得更加生动,以至于整个梦中的全过程如同白天,我分明看见了头上的蓝天白云朵朵,田野间的小溪淙淙。   一般出现了这种情况,
期刊
我喜欢十月,所以,在十月里参加过的那几场婚礼,让我特别的记忆犹新。   1991年10月,我的一位老哥结婚,他东借西凑还背了不少的债,总算把丈母娘要求的冰箱、彩电和水仙牌双缸洗衣机买整齐了,然后把单位分给他的一套48平方米的宿舍墙壁粉刷干净,在百货公司扯了几块天蓝色绒布当窗帘,买了一筒当时流行的塑料地毯,把两个房间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在窗子上贴了几个大红喜字,还在门框上贴了一副对联,就当作婚房了。
期刊
戊戌年处暑时节,我应邀参加“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活动,从黄河岸边美丽的泉城,一路向北,飞跃三千多里的祖国山海江河,前往此次活动的目的地——黑龙江省北安市。   北安,取北方平安之意,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北依与俄罗斯交界的黑河市,南与省会哈尔滨市相望,是中国内地通往黑河市和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我们一行,来到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但见红松挺拔,高耸入云,直刺蓝天,引人仰望。白桦
期刊
这次与学生小丽的偶遇,牵动了我内心深处最不愿勾起的疼痛。我虽然只从教了三年,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无端地想起两个曾经教过的学生。  我一直不敢在他人面前提及,只有在内心默默承受,渐渐堆积,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他们,当面说声“对不起”。  当我们俩建起这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学生群后,一些学生纷纷加入了进来。面对这么多毕业后从未见过的学生,看到他们发来慰问的信息,我的内心是
期刊
“鼻意 儿啊”,你从高树上掉了下去。  硬邦邦地,砸在地上一块硬邦邦的耢石上,圆乎乎的立马摔成了扁扁的,柿饼儿似的,死了过去,世界全都黑了。  死亡的气息潜行着。万物静寂,光线被树叶和树叶遮住,躲藏在苍绿的最暗处,发黑,汗液源源不断地从毛孔里跑出来,迅速沁成一滴又一滴的形状,被室外的高温阴干,烤干,浓缩成汗珠子们挣扎过的各种姿态,黏密密的空气里有了斤两,秤砣似的砸下去,荡起来一丝一丝草腥气。乌云比
期刊
少年时贪睡,很少听到鸡叫头遍,但那天我真切地听到家里那只“骚鸡头”的叫声了。灶台上灯昏如豆,灶膛里也有暗红的火苗,不旺。   我起了床,胡乱擦了把脸,睡意蒙眬地坐在灶膛前,母亲端来一碗米饭给我,这是猪油炒饭,可能还滴了几滴酱油,昨晚的剩饭拌着客家人的当家品种“浸菜”一起炒,咸香焦混合的气味一下子赶跑了睡意。这是特殊待遇,家里穷,平时连炒菜都舍不得放油,这一下子上升到猪油炒饭,我顿时感觉到肩上的担
期刊
我的父母过世多年了,只剩下耄耋之年的岳母还健在。岳母名叫张一秀,从小没进过一天学堂,但有着豁达的个性。自从我2013年退休之后,每年都要和爱人从山西临汾回到河北临西的农村,与岳母相守几个月。  我爱人性格内向,且老实巴交,婚后,胡搅蛮缠的二弟媳妇经常找她的麻烦,让爱人受了不少委屈。我当兵在外,女儿又年幼,爱人一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只好到岳母那里哭诉。岳母总是劝说女儿,不要跟二弟媳妇计较,更不能跟老
期刊
菊花我见过的有数十种,名贵的,养在别人的深闺的,只能远观,不能近亵,常常是知其美,而不知其名讳;铺满路边的,野蛮生长,任芳香天涯,芸芸众菊,繁花乱目,也无从知晓姓甚名谁,也没必要,好看就是了,美好就是了。因此,无论高贵的还是平凡的,浓香的还是微香的,白的黄的红的紫的,我对它们的名称数十年如初见,都一以贯之地称为菊花。   我知道菊花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同的,是有性格的。黄巢眼里的菊花是“冲天香阵透长
期刊
1  尚玉山是在1946年出生的。重要的是,尚玉山差一点就没有机会降落到黑龙江北安这个小屯子。  尚玉山出生的前六年,也就是1940年,他的父母都被关进监狱。为什么?犯了哪国的王法呢?犯了“满洲国”的王法,罪名是结交“匪类”,并为“匪类”提供金钱、棉衣等帮助。父亲被判刑八年,母亲被判刑十年,服刑的地点就在哈尔滨第一监狱。  被关进监狱的前十年,1930年,一个响晴的午后,23岁的张广英被人贩子领到
期刊
那一年,婆母患宫颈癌去世时,53岁;公公55岁。当时,爱人兄妹三人虽然都在城市工作,但都刚刚落脚,都租房住,经济十分拮据。两个姑子,大的已结婚,小的才谈男朋友。婆母满“五七”孝期后,我和爱人返城上班,两个姑子也回城上班,公公的孤单、冷清、凄楚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公公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喂猪、侍弄菜园……家里的责任,我们也都分担不了。婆母“百日”孝期过后,公公向爱人提出了他的愿望,希望再找一个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