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每接一个班,我总要问学生,有谁记得父母或是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他们的生日里你为他们做了什么。然而稀稀落落举起的小手总是令人失望。邻居十岁的小女孩面对外婆从十几里外的乡下送来的馄饨表现得不屑一顾:“哼,我才不稀罕,我又没让她送!”孩子们面对亲人的关爱所表现出的冷漠让我汗颜:孩子们为什么在课堂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而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尤其如此。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这股源头活水,让学生们在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得道德的熏陶,情感的培养,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入手进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生动形象,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贴近实际——展现生活
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教育以人为对象,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注重未来生活,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因此,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框中,当我讲授到“节水宝典”时无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环使用、及时关上水龙头等等,而同学们则提出洗澡关上水龙头,刷牙关上水龙头,不弄脏水就是节约水等等。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道路,我就选取了残奥会运动员平时刻苦训练的视频材料,这样,更注意从学生生活周围选取事例,学生也易于接受。
2 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生活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的产生,假如我们把新闻带入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气息。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这也正是充满朝气、充满求知欲的初中学生所期盼的。而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这也鼓励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社会生活内容,而链接时政新闻是践行“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3 各抒己见——评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导引也便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情节,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她?等等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话,去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认识,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价值观、道德理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就激荡生发出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能力。
4 组织参与——探究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必须在组织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如学习陕教版七年级(上)走进父母的心灵一课中的《与父母平等沟通》一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A 、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D、思想陈旧,老古板;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和“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最后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掘并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去想象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学习更生动、更有趣。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每接一个班,我总要问学生,有谁记得父母或是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他们的生日里你为他们做了什么。然而稀稀落落举起的小手总是令人失望。邻居十岁的小女孩面对外婆从十几里外的乡下送来的馄饨表现得不屑一顾:“哼,我才不稀罕,我又没让她送!”孩子们面对亲人的关爱所表现出的冷漠让我汗颜:孩子们为什么在课堂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而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尤其如此。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这股源头活水,让学生们在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得道德的熏陶,情感的培养,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入手进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生动形象,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贴近实际——展现生活
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教育以人为对象,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注重未来生活,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因此,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框中,当我讲授到“节水宝典”时无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环使用、及时关上水龙头等等,而同学们则提出洗澡关上水龙头,刷牙关上水龙头,不弄脏水就是节约水等等。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道路,我就选取了残奥会运动员平时刻苦训练的视频材料,这样,更注意从学生生活周围选取事例,学生也易于接受。
2 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生活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的产生,假如我们把新闻带入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气息。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这也正是充满朝气、充满求知欲的初中学生所期盼的。而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这也鼓励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社会生活内容,而链接时政新闻是践行“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3 各抒己见——评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导引也便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情节,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她?等等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话,去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认识,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价值观、道德理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就激荡生发出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能力。
4 组织参与——探究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必须在组织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如学习陕教版七年级(上)走进父母的心灵一课中的《与父母平等沟通》一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A 、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D、思想陈旧,老古板;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和“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最后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掘并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去想象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学习更生动、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