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医科大学临床本科的大学生进行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普遍存在一、二年级体测成绩明显优于三、四年级成绩。当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程,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文章探讨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探索稳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体质;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对240名大学生从一至四年级体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包含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M、800M(女生)、1000M(男生)、仰卧起坐(女生)、引体向上(男生)等,结果显示,大二体测成绩最好,大四的体测成绩最差。差异集中体现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以及长跑这三个权重系数最高的项目,因此,如何能尽快抑制和扭转体质下降的趋势,持续稳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重庆某医科大学临床本科学生240名为研究对象(男女生各1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书籍期刊,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等。
1.2.2对照法:对临床本科学生从一至四年级进行跟踪体测,对比学生在各个年级的体测数据。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一年级经过一年的健康体质课程后,学生肺活量有明显提高,男生平均达到3674,女生达到2552,说明一年级学生在完成了健康体质课程后,肺活量有一定的增长,并且经过二年级专项体育课的训练,肺活量分别达到大学四年体测的最高值4120和2995,然而进入三、四年级以后,体育课程的缺失,学生的肺活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学生的弹跳力也在二年级时期成绩最好,三、四年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正常的体育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耐力相关的训练如中长跑、长跑、环校耐力跑等练习,学生的耐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大三以后,学生因没有体育课,加上学习任务较重,时间紧,课外锻炼时间少等因素,缺乏耐力训练,出现身体的耐力素质明显的下滑,体测成绩不尽人意。学生在该项测试时,经常出现抽筋、肌肉拉伤、严重的还会会出现休克等现象。
3 原因分析及对策
3.1体育课设置不合理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主要在一、二年级中开设,高年级中没有体育课。尽管开设了几门体育选修课,也形同虚设,因体育选修课的学分较低,学生也不愿意去选,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课人数不够,达不到开课要求,导致选修课也开不起来。另外,一年级健康体质课程内容比较传统,趣味性不强,有的项目与社会体育脱节,与自我锻炼主动锻炼脱节,学生学完考完后就不会再去练习。建议:一是延长大学体育普修课的年限,由现在的两年,延长到三年或四年,确保学生锻炼的时间。二是在三、四年级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选修课,调高体育选修的学分,同时选修课的项目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易学易炼,优先开设健身养生效果突出的项目。三是低年级体育课内容与时俱进。体育课不应以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为主,让学生进入高年级没有体育课也能从事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2学生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意识不强
大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同时,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教育的最后时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否形成对今后人生将产生极大影响。然而,经过调查了解,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锻炼的习惯,低年级普修体育课,有考试的要求,学生锻炼比较积极,进入大三大四后,没有人去组织监管,学生就不会去锻炼。建议:在目前的体育理论课中,主要还是如何预防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学生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医学知识在大学会不断积累,而体育意识,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在一年级体育理论课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放到首位。
3.3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地器材以及管理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还是传统的篮、排、足、乒、羽等场地,室内场馆较少,并且功能区分不明确,多项运动交错在一起,极易造成学生受伤。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有限,导致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器材也仅仅只针对低年级体育教学使用,高年级学生在课余无法借用学校的器材,这样学生锻炼的场地器材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建议:一是学校大力扩建体育场馆,羽毛球、网球、游泳、瑜伽、跆拳道、武术等学生感兴趣项目的室内场馆,以满足学生锻炼的场地要求;二是专人负责场地器材的管理,课余时间应向学生开放,并且体育器材允许学生借用,为学生锻炼提供方便。三是成立单项俱乐部,代表队以及各种体育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等因素可以作不同的选择。四是除了全校性的大型运动会以外,学校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趣味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参考文献
[1]张雪,姚灵玲,顾蕾,洪明慧.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6(24).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体质;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对240名大学生从一至四年级体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包含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M、800M(女生)、1000M(男生)、仰卧起坐(女生)、引体向上(男生)等,结果显示,大二体测成绩最好,大四的体测成绩最差。差异集中体现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以及长跑这三个权重系数最高的项目,因此,如何能尽快抑制和扭转体质下降的趋势,持续稳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重庆某医科大学临床本科学生240名为研究对象(男女生各1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书籍期刊,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等。
1.2.2对照法:对临床本科学生从一至四年级进行跟踪体测,对比学生在各个年级的体测数据。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一年级经过一年的健康体质课程后,学生肺活量有明显提高,男生平均达到3674,女生达到2552,说明一年级学生在完成了健康体质课程后,肺活量有一定的增长,并且经过二年级专项体育课的训练,肺活量分别达到大学四年体测的最高值4120和2995,然而进入三、四年级以后,体育课程的缺失,学生的肺活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学生的弹跳力也在二年级时期成绩最好,三、四年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正常的体育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耐力相关的训练如中长跑、长跑、环校耐力跑等练习,学生的耐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大三以后,学生因没有体育课,加上学习任务较重,时间紧,课外锻炼时间少等因素,缺乏耐力训练,出现身体的耐力素质明显的下滑,体测成绩不尽人意。学生在该项测试时,经常出现抽筋、肌肉拉伤、严重的还会会出现休克等现象。
3 原因分析及对策
3.1体育课设置不合理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主要在一、二年级中开设,高年级中没有体育课。尽管开设了几门体育选修课,也形同虚设,因体育选修课的学分较低,学生也不愿意去选,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课人数不够,达不到开课要求,导致选修课也开不起来。另外,一年级健康体质课程内容比较传统,趣味性不强,有的项目与社会体育脱节,与自我锻炼主动锻炼脱节,学生学完考完后就不会再去练习。建议:一是延长大学体育普修课的年限,由现在的两年,延长到三年或四年,确保学生锻炼的时间。二是在三、四年级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选修课,调高体育选修的学分,同时选修课的项目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易学易炼,优先开设健身养生效果突出的项目。三是低年级体育课内容与时俱进。体育课不应以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为主,让学生进入高年级没有体育课也能从事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2学生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意识不强
大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同时,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教育的最后时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否形成对今后人生将产生极大影响。然而,经过调查了解,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锻炼的习惯,低年级普修体育课,有考试的要求,学生锻炼比较积极,进入大三大四后,没有人去组织监管,学生就不会去锻炼。建议:在目前的体育理论课中,主要还是如何预防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学生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医学知识在大学会不断积累,而体育意识,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在一年级体育理论课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放到首位。
3.3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地器材以及管理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还是传统的篮、排、足、乒、羽等场地,室内场馆较少,并且功能区分不明确,多项运动交错在一起,极易造成学生受伤。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有限,导致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器材也仅仅只针对低年级体育教学使用,高年级学生在课余无法借用学校的器材,这样学生锻炼的场地器材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建议:一是学校大力扩建体育场馆,羽毛球、网球、游泳、瑜伽、跆拳道、武术等学生感兴趣项目的室内场馆,以满足学生锻炼的场地要求;二是专人负责场地器材的管理,课余时间应向学生开放,并且体育器材允许学生借用,为学生锻炼提供方便。三是成立单项俱乐部,代表队以及各种体育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等因素可以作不同的选择。四是除了全校性的大型运动会以外,学校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趣味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参考文献
[1]张雪,姚灵玲,顾蕾,洪明慧.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