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余亮:18岁前找到两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余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有的人》《小不点的大象课》《神童左右左》《半个父亲在疼》等,曾获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
  一
  1994年,庞余亮卧床五年之久的父亲去世。2001年春天,靖江市民最爱光顾的人民公园大门口,庞余亮远远看到一位行动迟缓的老人的背影,一瞬间,他恍惚以为那是他的父亲,下意识地紧走几步,搀扶老人。一股熟悉的缠绵病榻的病人味道,钻入庞余亮的鼻翼,在他的肺腑间搅起滔天巨浪。当晚,他坐在电脑前,一口气敲出了一万余字的散文《半个父亲在疼》。
  《半个父亲在疼》先后被五十多种选本选载,入选中国文学作品排行榜、全国年度散文优秀作品选。几乎每逢父亲节,《半个父亲在疼》都被热读。说不清有多少海内外读者读过庞余亮的“半个父亲”,更说不清有多少“儿子”“女儿”通过此文看见父亲……有位评论家说,庞余亮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种和《背影》完全不同的写父亲的角度。
  对庞余亮本人而言,父母均已故去,他们的欢乐悲伤、恩怨情仇也随风而逝。再谈父母,庞余亮依然感受到疼痛的顽强和反复,是写作让他得到了心灵的抚慰。
  二
  作为靖江政协副主席和作家的庞余亮很忙,但是,只要有人邀请他为孩子们讲课,他总是欣然答应。当地媒体每年暑假都会开设小记者班,常常邀请庞余亮为孩子们讲怎么写作文。无论多忙,他都挤出时间来上课。
  上课之前他还要特地说一句:“我讲写作文是很厉害的,孩子们的收获一定会很多。小朋友们特别喜欢我的课。”说起写作,他眼睛会发光,眼神晶莹如孩童。而坐在讲台上的他,充满强烈的张扬气质,他牢牢抓住每一个听讲孩子的眼神和心灵:
  “莫言的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喜羊羊》借鉴了四大名著里的哪一部?”
  “红太狼揍灰太狼为什么用平底锅?”
  “武松喝的酒是多少度?”
  “诸葛亮为什么用的是羽毛扇?”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紧箍咒戴了多少年?被念了多少次?又是怎么消失的?”
  “从小猪佩奇的造型上我們能看到什么?”
  “在生活中收集名词和动词,甚至是广告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名词、动词关联起来,日积月累,就能写出好作文。”
  “认识两百种植物,你才能写好文章。”
  ……
  为了“抓住”小听众、大听众,他运用了无数巧妙手段,奉献出自己阅读思考的黄金支点。常听他的课,会令人觉得他像个“父亲”,一个整个身体俯倾下来的“父亲”,想方设法给儿女传授“写作锦囊”的“父亲”。
  庞余亮身上“其实也有父亲暴戾的影子”。 6岁的庞余亮,曾像“丽绿刺蛾”(洋辣子)一样,难看、灰暗、忧郁,满身都是无法报复的仇恨。父亲说,能文能武才是真男人,当了先生又怎样,照样要挑猪灰、搓穰草。是读书和写作改变了他,读书和写作将他从父亲那里遗传的暴戾压得很低很低。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向所有人呐喊:阅读,一定要阅读。
  《神童左右左》中,左右左的爸爸叫“左骥聪”,这个名字充满正能量,其实他颓废、幼稚,没有担当。“左右左”和“左骥聪”的父子关系很糟糕。庞余亮用左右左的故事再次告诉读者:阅读,一定要阅读。
  三
  庞余亮是个诗人。
  大学毕业后,他到老家兴化沙沟的一所学校教书。田野、孩子、天空、学校、书本,培育了他的诗心。他的《顽童驯师记》描写了一个“青草味的世界”。此书诞生自他的乡村教师笔记,每一个字,都充满绿色和蓬勃,散发着诗的灵性,每一个单独的章节都是一把刈割的青草,青草汁布满手掌,汁液的味道冲撞着嗅觉。
  带着青草汁液的嗅觉记忆,庞余亮从诗歌进入散文,进入童话、小说,每一种文体,他都游刃有余。2011年,作为江苏省35位作家之一,庞余亮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沙沟镇小学那位拥有四块木板搭起来的小书房的青年教师,带着床底下的三只蟋蟀,走进了属于他的文学时代。
  四
  很多见过庞余亮的人都说,他长着一张娃娃脸。所以,他讲作文课,孩子们特别亲他;他讲小说课,文学后辈们亲他;他讲诗歌,诗歌爱好者们亲他。他没有架子,也从不表现得高深莫测。
  他喜欢讲诗歌,“一个孩子,一个文学作者,如果受过诗歌的熏陶,他的审美趣味和写作的高度就不一样。”他说,他是因为喜欢诗歌,从而爱上文学。“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当初,庞余亮读完这首诗,就像被闪电击中了。那时家里很穷,而诗歌让他感觉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这对他来说是个诱惑,他就追着这个诱惑的轨迹向前走。
  初三接触到诗,高一开始写诗,但因为文学底子太薄弱,他就疯狂读诗。当时一份报纸上面有很多好诗好文章,他就省下买菜汤的钱订了一份,看到好的诗歌和文章就抄下来。
  庞余亮说,诗歌给他的人生打开另一扇窗,带着他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读诗让他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对话,“诗歌拯救了我,也改变了我。我上大学时不爱说话,后来写着写着,就有自信了。”
  庞余亮也想对《莫愁·小作家》的读者说,孩子在18岁前,一定要找到两本一辈子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如果找到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肯定没问题,找不到,证明没有学会阅读。“我找到的两本书,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欧美现代诗选》。很多人认为我的小说,看第一遍不怎么样,但看第二遍时,很打动人,原因就是白描的力量,而白描的手法就是《水浒传》教我的。《欧美现代诗选》囊括了欧美很多的好诗,让我能跟着诗歌畅游世界。”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五一假期,我回外婆家,四下转了几圈,没有看到那只猫。我好奇地问外婆:“猫怎么还没回家?”厨房门口的猫食碗倒扣在那儿,上面还粘着几粒剩下的米饭。  “猫前两天死了。”外婆淡淡地说。  我的心猛地一沉,以为外婆在和我说笑。可她的神情告诉我,是真的。  回忆接踵而至。我7岁那年回外婆家小住,那是一个麦浪起伏的初夏,丝毫不怕日晒的我在麦垄上时而奔跑,时而驻足,跟麦浪玩着捉迷藏。跑着跑着,发现离外婆的家越来
期刊
戴院长把与项目相关的人员聚集在一个房间里。  阿元探长缓缓地开口道:“这次请诸位到这里来,是我的主意。我已经知道这个案件的经过,作案者的身份也已查清。”他从左到右扫视了一遍所有人,严肃地说:“在座各位都与研究院签过保密协议,都知道违反协议、泄露国家机密的下场。希望作案者仔细考虑,不要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戴胜先打破了沉默:“阿元探长,您是否已经知道谁是作案人了?”  
期刊
我望见那正值壮年的男子,将身旁的女儿揽入道路里侧,两人继续前行。  暮色已至,天逐渐暗了下来,“啪”一声,小路上稀落的幾盏路灯一齐亮起。来往的车辆亮着刺眼的灯光。它们疾驰而过,惊了的行人又往里侧靠了靠。  我记得,父亲总爱带我走这条小路。孩童至少年,来来往往,人潮中,我总是被他揽入里侧。  “爸爸,这房子昏黑极了,现在里面还有人住吗?”  “爸爸,这路边的矮树枝,是什么品种?”  孩童时期的好奇心
期刊
山谷里长着一棵小树。春天里小树长了绿叶开出花朵,秋天里小树落了黄叶结出果实。年复一年,小樹静静地站在那里。“要是能像小鹿一样跑起来,像小鸟一样飞起来,该多好呀!”小树天天自言自语。  有一天,吹来一阵奇异的风,小树轻飘飘地离开了土地。它低头一看,树根变成了两条长腿,树枝和树叶收拢起来,变成了两只绿色的大翅膀。小树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它在山谷里跑来跑去,东看看西瞧瞧,好像从不认识这里。“现在让我飞上天
期刊
人生就像一张地图,直直地平铺在眼前。从一个点,延伸出无数前进的路。每个人在难以判断的一个个选择里,艰难地度过一生。有时,一个方向,就足够让人心动;一条道路,就足够让人惆怅。  解忧杂货店,解的就是这样的忧愁——因为男友的不治之症,年轻女孩月兔徘徊于爱情和梦想之间;为了音乐梦想,松冈克郎漂泊四方,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对家庭巨变,在迷茫中挣扎 ……亲情、爱情、友情、家庭、梦想、未来,人们的一生离不开这
期刊
作家赵婕说:“从少年时代至今,我的生命乐趣和生存本领,我的幸运与幸福,都与读写有关。”  她说,10岁那年,读三年级的她,有一天收到父亲送给她的软皮小书。她飞也似的跑到雪坡山林里,跑到听不见母亲呼唤她做家务的地方,在徐徐晨风中读完了那本书。  读完书,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望着那些碧绿的稻田和连绵青山之外看不見的世界,她有了新的梦想:“我要成为作家。”  从此,这个小小的理想,就像一枚含在她嘴里的糖,
期刊
有一颗星星,它总是白天睡觉,晚上和同伴一起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他没有和同伴玩耍,呆呆地望向地面。  “你怎么啦?”同伴關心地问。  “你看,人类的世界多么安静呀,还长着数不清的小花小草,我好想去看看。”  “别胡思乱想了。”同伴惊叫道:“这只是晚上。白天人类就出来了,到了陆地上,你会无法动弹。”  可是那颗星星就是不听,趁同伴没注意,跳到了一片草丛里。到了草丛,它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助。
期刊
我真幸福  在巢里,13个蛋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啪啪”声裂开了,我探出头,看到了蓝的天、绿的树,一个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她轻呼:“宝贝,宝贝,妈妈在这儿呢。”我靠在妈妈身上,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雕鹰。  学习飞翔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在妈妈地精心喂养下,我们都长得肥嘟嘟、胖乎乎,活像13枚小松球。  今天,吃完饭后,妈妈要带我们出去走走,我们欢叫着:“今天出去玩,我要带一只
期刊
读过许多写张爱玲的文章,但论及写张爱玲的形象特征,都不如胡兰成写她的生动、准确。上海,雨天,他俩常坐三轮车去看电影。有一次,下车时胡兰成不舒服,因为张爱玲挤坐到了他的腿上。胡兰成写这段细节,用一句话,“爱玲长而大”,所以坐在腿上并不舒服。“长而大”三字,精准说明了张爱玲的身姿骨架。当然,也隐隐透露出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情感,没有他自诩的那么深情——长而大的说法描述物体更适合些。一个“长而大”,将人物形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艺青年们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诗:“貧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这句诗作为贫穷的挡箭牌,很管用。  这首诗的出处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的《反对英国人之诗》。其实,我更喜欢的是他的那首《从火车上看一场新雪》。其中有一句特别迷人:“而他吃下的时间的碎片从无力的嘴中呼出滋润着雪。”  我生活的地方并没有火车,连汽车也没有,除了一趟去县城的轮船和一趟去上海的轮船。去县城的轮船是白天开,而去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