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秋,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例如: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和旧课有什么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经过两学年的具体实践,从一开始的胆怯到现在的逐步适应,我想粗浅地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变化的看法和体会。
一、变“封闭”为“开放”
首先是教学内容要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其次是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三、变“句号”为“问号”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
四、变“发问”为“对话”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发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发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交流”。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所以,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新课程顺利推进的核心要素。
一、变“封闭”为“开放”
首先是教学内容要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其次是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三、变“句号”为“问号”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
四、变“发问”为“对话”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发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发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交流”。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所以,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新课程顺利推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