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舆论重在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队伍建设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收入分配的不公,腐败现象的严重,就业再就业难度的加大等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不和谐”现象。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如果不能够营造和谐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确立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重要目标的提出,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必须定位在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目标上,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
  那么,怎样营造和谐舆论呢?从我们《铜川日报》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营造和谐舆论重在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队伍建设。
  
  一、 营造和谐舆论,要加强正面宣传
  
  加强正面宣传是营造和谐舆论的首要任务。我们主要是通过抓好典型报道、成就宣传、民生新闻来加强正面宣传。
  一是抓好典型报道。近年来,我们《铜川日报》通过抓典型宣传,先后推出了郭秀明、李云南、郭艳、“党员三兄弟”等10多个在全省以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实践证明,大力宣传那些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并以此来带动日常新闻报道,能够进一步增强党报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也能够进一步营造和谐舆论的氛围。近年来,在各类新闻奖评选中,《铜川日报》典型报道的获奖数量不断增加,获奖档次不断提高,获得全省、全国性新闻奖一等奖的典型报道作品就达10多件。《新闻战线》等权威刊物推介了我们抓典型宣传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二是抓好成就宣传。我们着重从内宣和外宣两个层面对市委、市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成效进行了突出的宣传,形成了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舆论氛围,在全市上下产生了震动和影响。特别是外宣报道,是我们加强正面宣传的一个有效途径。仅今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由《铜川日报》记者主笔采写,在省级、中央级主流媒体发表宣传铜川的主要报道近30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1篇,《经济日报》头版1篇,《陕西日报》头版头条4篇,《陕西日报》头版其他位置8篇。在《铜川日报》做成就宣传,我们始终保持强势。例如,围绕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暨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战役,在头版先后推出了“打好春季植树造林攻坚战”“实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突破”“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暨环境综合整治”四个专栏,全部采用小通栏标题并套红的方式组合刊发有关报道,组织骨干记者深入采访,发了大量的报道,从舆论上有力地推动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由我们报社记者主笔采写的《铜川:以市场机制提升城市功能》《煤城铜川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铜川困难群众喜迁新居》三篇报道,先后在《人民日报》第一版等要闻版显著位置发表。这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的内外宣传重点成就报道,大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热爱铜川、发展铜川的信心,鼓舞了全市人民的士气,成为营造和谐舆论中的主旋律。
  三是抓好民生新闻。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在抓好民生新闻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打造了一系列的报道亮点,为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一是将反映老百姓生活状况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生存状态的报道做大,并在版面头条等显著位置推出,充分体现“三贴近”的要求,体现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今年以来推出的《(6个普通人)喜说“十一五”开局好》《“俺们的居住环境确实好了”》《让困难群众都能过上好年》《药品降价:让百姓真正得实惠》《乔岁岁:救救我的丈夫吧!》、《聚焦农药残留:放心蔬菜离我们有多远?》《为农民工开辟新年“温暖通道”》《农村孩子上学:学杂费政府买单》《孩子,你在学校还好吗?——寄宿生生活写实》《小学生托管,让人欢喜让人忧》《孙家坳村7户居民住房出现不明原因裂缝》等报道,关注的都是民生问题,体现了党报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二是开设民生新闻方面的专栏。今年春节期间,在一版要闻版开设了“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等专栏,集中连续刊登了《铜川把一件件实事办到农民工的心坎里》《铜川近10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铜川为下岗职工铺就多条就业大道》《铜川移民搬迁使8000多户村民3万余人受惠》等民生新闻报道。还在本报《新闻周刊》二版开设有“百姓心声”专栏,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并有“回音”,如《“惠民药房”的牌子被摘掉了》等“回音”报道,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一些问题。三是倡导并奖励记者编辑关注民生,通过发表公开报道或内参,通过信访等途径,帮助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记者王冰峰在《新闻周刊》一版发表《马爱玲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报道后,马爱玲和她的同事来到报社,给报社和王冰峰送来了感谢信,并在报社院内鸣放鞭炮以示感谢。在记者刘冰剑的督促下,“天上人间”酒店为在酒店洗澡的一位失主解决了丢失的2000元钱赔偿问题,失主给报社和刘冰剑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记者李延军了解到一位在全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为铜川争得荣誉的残疾少年家庭生活困难,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忠武写信作了反映,杨忠武批示有关部门给予了适当补贴,这位残疾少年的父亲十分感激,给报社送来了书写着“党的喉舌 为民做主”八个大字的锦旗。对王冰峰、刘冰剑、李延军这三位关注民生、受到群众好评的记者,报社在全社员工大会上给予了表彰奖励。
  在抓好典型报道、成就宣传、民生新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宣传,在理论版开设了“和谐文化建设笔谈”栏目,并围绕和谐文化建设组织编发理论专版,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事业中,为建设和谐铜川争做贡献。
  
  二、营造和谐舆论,要加强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应从维护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切实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排除“和谐就不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影响和谐”的思想干扰,坚持用积极的舆论监督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这是营造和谐舆论的另一实现途径。
  近年来,我们针对舆论监督力度不大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打了几个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监督仗。例如,反映铜川春季植树造林战役中存在问题的《这里植树为何静悄悄》、反映城市建设问题的《谁在盗窃破坏市政设施》等批评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为这些中心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由《铜川日报》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铜川善用舆论监督促各级为民办实事》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陕西日报》为此加了编者按,对铜川市“善于运用新闻媒体监督推动中心工作”的经验给予肯定;之后,新华社《内部参考》又予以刊登,发送全国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参阅;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编发的《审读工作通讯》对这篇报道给予了好评,认为这篇报道“也为媒体自身积累了改进舆论监督的经验”。我们还围绕城市建设暨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一些违章建筑、“钉子户”等问题进行曝光,进一步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违章建筑何时能拆除》《王益公安分局查处一批非法阻挠环境整治案件》等舆论监督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新闻热线”“创卫曝光台”“卫生执法监督在线”等舆论监督性专栏,加强日常监督性报道,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以来,我们把原来的《生活周刊》改为《新闻周刊》,进一步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并注重舆论监督的跟踪报道和实际效果。《新闻周刊》今年先后推出了《万家灯酒店消费不满25元不开发票》《马爱玲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一大批舆论监督报道,每篇都有回音,由于把握得当,在社会上既产生了一定震动,又没有造成负面影响。
  
  三、营造和谐舆论,要加强队伍建设
  
  营造和谐舆论,必须切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是营造和谐舆论的根本保障。
  我们在报社内部,围绕营造和谐舆论,开展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和新闻业务交流活动。全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记者都做了专题发言,引导采编人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让党满意和让群众满意上下功夫,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
  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营造和谐舆论提供根本保障,今年,我们在报社内部开展了“师带徒”活动。针对报社采编力量不足而新进采编人员又缺乏专业训练的实际状况,决定由总编、副总编,新闻中心和编辑中心负责人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新进采编人员。“师带徒”的主要途径是:给新进采编人员讲授业务知识;为新进采编人员出题目;带新进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新进采编人员修改稿件。最终达到提高新进采编人员素质、提升整个新闻队伍水平的目的。
  由于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铜川日报》在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在新闻创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我们营造和谐舆论的结晶所在。近年来,由《铜川日报》记者主笔采写的郭秀明、“党员三兄弟”两个重大典型报道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在今年揭晓的2006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们又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3件作品荣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一等奖篇数在全省地市报中位居第一。
  (作者分别系铜川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办副主任)
其他文献
曾经气象万千的广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期的广告行业迫切需要大量新广告人才,但综观国内多数高校,广告专业的办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路与培养模式上,导致广告教育与行业需求发生严重脱节,尽管在历年的广告论坛或广告教育年会上,不少学者和广告业界人士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吁,但结合笔者长期的观察,多数高校在广告专业的办学上探索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高校广告专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极度缺乏专业
摘要:手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以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都使得高校的手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并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手机文化独有的青春特色。  关键词:高校 手机文化 形成因素 特点    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94%左右,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
摘要:心理因素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平常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本文对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因素 审美活动 作用    审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审美主体——即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始终参与下完成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具体是由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心理因素构成
近年来,随着媒介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各高校新闻专业相当重视对新闻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长期以来“新闻教育理想化、滞后化,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传媒界普遍诟病的问题。  在目前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课程设置的相对滞后性。当前,众多高校奉行通识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开设较晚,很多学生反映对专业实践知识学习不够便要投身于现
摘要:新闻媒介泛指传播新闻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图书等形式。本文在探讨法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新闻媒介,主要是电视及网络的特点,根据其特点论述了它们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提高我国的法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媒介 法学教学 教学方法 应用    法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将我国传统的做人道理及法学理论与我国司法现状相融合,是法学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为了能抓住学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它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教学计划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所以,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实干人才时,也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架构符合工科院校的个性化模式。  教学计划多样化  在
近几年来,一些城市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记者”活动。可是,许多“小记者”在写稿投稿时,常常感叹写稿难,要么积累材料,记流水账;要么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感到写文章太难了。如何使校园的“小记者”和同学们走出写作困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笔者认为,学校语文老师结合
摘要:作为传媒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新闻记者,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荣辱观的欠缺。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从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线,为搞好新闻报道提供坚实的精神内核,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推动示范作用。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力量,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兢兢业业,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好每一个新闻报道,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
在德育工作中充满着一些困难,如果德育工作者想要使他们的工作表现突出,他们就需要了解德育工作的局限性,而这并非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本文将这种局限性归结为两大类,一类
图书馆是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文化生态视域下,图书馆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文化生态与图书馆  文化生态系统是人或人的群体、文化与文化生态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生态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原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