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同步辅导,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素质,缩短师范生就业的适应期,做好就业前的职业准备。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师教育;职前培养
一.导师制教学背景:
导师制是来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来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在社会的发展中,除了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企业也对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我国教育部印发[2014]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批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通过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生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学院提出的新要求。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基本认可,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二.我国目前师范生培养现状:
受传统导师制影响,由于师资力量条件的限制, 学校教育一般是“一对多”的模式, 即老师传授知识, 学生群体性被动接受。明显的, 这一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导师制”产生最初原因就是顾虑到学生心智, 以及学术和实践能力的薄弱, 从而配备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时要强调个性化指导, 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目前我国传统导师制下发展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过上岗前的教学实践。【1】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内外教师资源未进行有效整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也是其师范性的体现。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未对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也未对中小学教学实际及师资需求和教师能力需求的变化给予及时关注,导致部分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实际,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下,第一,師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匮乏, 难以快速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第二, 难以把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面对此问题, 以往解决办法是相关教育部门组织职前辅导或培训以加速师范生真正投入到教学一线。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他们在学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转化为实践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自身理解,缺少一线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经历,难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在2000年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1999-2002年) 》提出对0-1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 通过培训, 使其巩固专业思想, 熟悉有关教育法规, 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 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政策均缺乏对指导教师选拔、培训和激励的方法。高校师范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难以对师范生所进行针对性的选拔和培训加以了解和体会,这就会使他们的授课能力日渐下降。“专业教师下学难、专业教师聘请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
三.双导师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度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指导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完善。【3】随着双导师制度的日渐成熟,学生在校期间的导师选择和配备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学生在导师的选择方面不在仅仅只限于学校,而是从校外专业师傅身上学习经验和技巧。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区别于传统的单导师制更具有潜力和价值。
首先,双导师制能更好的培育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在校学生大二学期配备校内导师,大三学期配备校外导师。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就了解自己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经验,将校内理论知识内化为职业经验,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
国家要发展,第一位的就是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基础就是对教师的培养。教师能否胜任教育实践工作从眼前来看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随着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已有明显改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未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得到同步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困惑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上三尺讲台。他们认为新进的教师带不好班级,讲不好课堂。可见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实践的依托才能显示。很多高师毕业生在站上讲台时仍缺乏自信,照本宣科,工作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很大程度上缩短师范毕业生在入职以后的适应时间。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的实践培训,大大增加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让师范毕业生在入职之前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前进入准备状态。
双导师制能够在预备师资的教育上给予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校外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更能够汲取课堂上所了解不到的经验和技巧。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高校通过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密切联系,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能够有准确的把握,进而可以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掌握前沿信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师范生向成熟教师的过度。
学徒式的双导师制的教学任务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的教学团队能够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欠缺上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质,一方面又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师范生在毕业时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面对教师职业的考验。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职前教育阶段与入职阶段实现了有效结合,师范生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其次,双导师制弥补了传统导师制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高校的导师,尤其是身居要职的导师,时间与精力有限。面对日益增进的学生团队,能进行的指导次数屈指可数。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在无形中使得导师资源队伍扩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通过与校外导师的合作,让校外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分散了校内导师分配量少的问题,也能够使得校内导师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理论方面多加熏陶。课程教学阶段开展协同教学,聘请有经验的校外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对导师选择:
双导师制的改革使得师范教育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导师的选择上,学生也要更加的注意。只有选择适合的导师,才能加快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养成之路上少走弯路
第一,要提前做功课。对自己的发展需要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寻求校内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学长学姐了解校外导师平时和学生互动交流情况。
第二,注意导师是否有时间与你交流。校外导师不仅承担着对你的指导工作,同时也承担着校外的教学工作。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校外导师是否存在时间上的契合。
第三,看方向是否一致。根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导师。在中小学教学中不同的科目选择有着不同的经验和心得。选着和自己方向相同的校外导师,才能够迅速吸取经验,掌握方向。
青年师范生的培养关系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丰富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感性认识,强化和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双导师制的支持。让师范生在入职之前就能够有机会站上讲台,缩短入职之后的适应期,也能够在实践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早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培养一只优秀的教团队。
参考文献:
[1] 王文惠,杨莲红,张慧丽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52(12):54-55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2
[3]李景元,蒋国平,宋建平等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8(12):19.
指导教师:杨成艳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师教育;职前培养
一.导师制教学背景:
导师制是来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来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在社会的发展中,除了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企业也对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我国教育部印发[2014]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批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通过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生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学院提出的新要求。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基本认可,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二.我国目前师范生培养现状:
受传统导师制影响,由于师资力量条件的限制, 学校教育一般是“一对多”的模式, 即老师传授知识, 学生群体性被动接受。明显的, 这一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导师制”产生最初原因就是顾虑到学生心智, 以及学术和实践能力的薄弱, 从而配备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时要强调个性化指导, 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目前我国传统导师制下发展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过上岗前的教学实践。【1】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内外教师资源未进行有效整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也是其师范性的体现。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未对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也未对中小学教学实际及师资需求和教师能力需求的变化给予及时关注,导致部分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实际,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下,第一,師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匮乏, 难以快速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第二, 难以把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面对此问题, 以往解决办法是相关教育部门组织职前辅导或培训以加速师范生真正投入到教学一线。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他们在学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转化为实践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自身理解,缺少一线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经历,难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在2000年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1999-2002年) 》提出对0-1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 通过培训, 使其巩固专业思想, 熟悉有关教育法规, 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 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政策均缺乏对指导教师选拔、培训和激励的方法。高校师范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难以对师范生所进行针对性的选拔和培训加以了解和体会,这就会使他们的授课能力日渐下降。“专业教师下学难、专业教师聘请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
三.双导师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度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指导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完善。【3】随着双导师制度的日渐成熟,学生在校期间的导师选择和配备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学生在导师的选择方面不在仅仅只限于学校,而是从校外专业师傅身上学习经验和技巧。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区别于传统的单导师制更具有潜力和价值。
首先,双导师制能更好的培育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在校学生大二学期配备校内导师,大三学期配备校外导师。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就了解自己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经验,将校内理论知识内化为职业经验,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
国家要发展,第一位的就是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基础就是对教师的培养。教师能否胜任教育实践工作从眼前来看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随着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已有明显改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未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得到同步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困惑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上三尺讲台。他们认为新进的教师带不好班级,讲不好课堂。可见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实践的依托才能显示。很多高师毕业生在站上讲台时仍缺乏自信,照本宣科,工作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很大程度上缩短师范毕业生在入职以后的适应时间。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的实践培训,大大增加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让师范毕业生在入职之前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前进入准备状态。
双导师制能够在预备师资的教育上给予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校外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更能够汲取课堂上所了解不到的经验和技巧。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高校通过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密切联系,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能够有准确的把握,进而可以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掌握前沿信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师范生向成熟教师的过度。
学徒式的双导师制的教学任务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的教学团队能够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欠缺上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质,一方面又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师范生在毕业时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面对教师职业的考验。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职前教育阶段与入职阶段实现了有效结合,师范生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其次,双导师制弥补了传统导师制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高校的导师,尤其是身居要职的导师,时间与精力有限。面对日益增进的学生团队,能进行的指导次数屈指可数。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在无形中使得导师资源队伍扩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通过与校外导师的合作,让校外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分散了校内导师分配量少的问题,也能够使得校内导师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理论方面多加熏陶。课程教学阶段开展协同教学,聘请有经验的校外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对导师选择:
双导师制的改革使得师范教育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导师的选择上,学生也要更加的注意。只有选择适合的导师,才能加快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养成之路上少走弯路
第一,要提前做功课。对自己的发展需要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寻求校内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学长学姐了解校外导师平时和学生互动交流情况。
第二,注意导师是否有时间与你交流。校外导师不仅承担着对你的指导工作,同时也承担着校外的教学工作。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校外导师是否存在时间上的契合。
第三,看方向是否一致。根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导师。在中小学教学中不同的科目选择有着不同的经验和心得。选着和自己方向相同的校外导师,才能够迅速吸取经验,掌握方向。
青年师范生的培养关系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丰富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感性认识,强化和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双导师制的支持。让师范生在入职之前就能够有机会站上讲台,缩短入职之后的适应期,也能够在实践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早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培养一只优秀的教团队。
参考文献:
[1] 王文惠,杨莲红,张慧丽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52(12):54-55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2
[3]李景元,蒋国平,宋建平等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8(12):19.
指导教师:杨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