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作业这一环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的效度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致命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作业有效性的现实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三方面对新课程下作业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 作业有效性 学生参与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呢?
一、作业有效性的现实背景
关于学生负担重,家长的直接体会是作业多。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作业有效性理论依据
判断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与否不应该取决于教师布置了多少内容的作业,学生收获的少也徒劳无功。对于什么是高效的“作业”,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指教师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衡量: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认知的结果。作业要实现高效认知,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高效参与作业的问题。
三、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一)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精心选题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布置过多作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但事实上,作业并非多多益善。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等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选出合适的作业,比如教学的目标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则应精选紧扣“改革开放的年代”的习题作为作业,不应简单地以熟求巧,布置大批简单重复的习题;对于一些过于综合、离学生实际水平较高的题目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二)从关注群体向重视个体转变,作业分层
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做基础性、模仿性的作业,设计使他们成功的阶梯,让这些学生也能成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拓展型、探究型、开放型作业,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带有思考性、创造性作业,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通过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分层,有效的克服了学生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如果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都会因种种原因不去向他人求教,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加强作业的指导和监控。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 和指导,是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如我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了不同要求的作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让他们做有助于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作业,让他们比较一下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何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对中等生我让他们做几道材料分析题,要求他们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目,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的,了解这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领导人、重要文件及胜利后确立的政体。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意,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三)从形式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作业多元化
作业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其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着眼于学生该学科素质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 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作业的有效性。因此,作业应在内容、形式和完成时间、方式等走向 “多元化”。如观察型作业、设计性作业、合作型作业、社会调查型作业、综合式作业、反思型作业等等,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挖掘教材内涵,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學习、合作探究、 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另外,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如我在教学《合理的购物方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些作业让学生做:如果每位同学手中有1000元钱,你们准备如何合理地去安排这些钱给自己的家人买礼物,既能买到家人喜欢的东西,又能做到价廉物美,不花冤枉钱,让他们小组设计一套合理的购物方案。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财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以此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如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知识经济化、高科技化的特点,根据现如今地球“人满为患”的现状,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开辟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新航路”,规划人类未来生活的宏图。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都跃跃欲试,充分展开各自丰富的想象,设计规划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发掘新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 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而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使得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的认知过程。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施途径。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有效,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
[2]《新课程教学评价》.
[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杨斌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 作业有效性 学生参与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呢?
一、作业有效性的现实背景
关于学生负担重,家长的直接体会是作业多。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作业有效性理论依据
判断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与否不应该取决于教师布置了多少内容的作业,学生收获的少也徒劳无功。对于什么是高效的“作业”,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指教师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衡量: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认知的结果。作业要实现高效认知,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高效参与作业的问题。
三、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一)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精心选题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布置过多作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但事实上,作业并非多多益善。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等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选出合适的作业,比如教学的目标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则应精选紧扣“改革开放的年代”的习题作为作业,不应简单地以熟求巧,布置大批简单重复的习题;对于一些过于综合、离学生实际水平较高的题目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二)从关注群体向重视个体转变,作业分层
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做基础性、模仿性的作业,设计使他们成功的阶梯,让这些学生也能成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拓展型、探究型、开放型作业,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带有思考性、创造性作业,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通过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分层,有效的克服了学生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如果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都会因种种原因不去向他人求教,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加强作业的指导和监控。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 和指导,是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如我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了不同要求的作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让他们做有助于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作业,让他们比较一下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何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对中等生我让他们做几道材料分析题,要求他们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目,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的,了解这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领导人、重要文件及胜利后确立的政体。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意,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三)从形式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作业多元化
作业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其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着眼于学生该学科素质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 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作业的有效性。因此,作业应在内容、形式和完成时间、方式等走向 “多元化”。如观察型作业、设计性作业、合作型作业、社会调查型作业、综合式作业、反思型作业等等,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挖掘教材内涵,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學习、合作探究、 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另外,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如我在教学《合理的购物方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些作业让学生做:如果每位同学手中有1000元钱,你们准备如何合理地去安排这些钱给自己的家人买礼物,既能买到家人喜欢的东西,又能做到价廉物美,不花冤枉钱,让他们小组设计一套合理的购物方案。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财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以此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如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知识经济化、高科技化的特点,根据现如今地球“人满为患”的现状,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开辟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新航路”,规划人类未来生活的宏图。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都跃跃欲试,充分展开各自丰富的想象,设计规划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发掘新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 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而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使得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的认知过程。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施途径。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有效,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
[2]《新课程教学评价》.
[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杨斌编,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