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把握“大海”的意象,理解诗歌主旨。
2、对比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直观云帆济沧海”“春江潮水连海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舒婷的——《致大海》。《说文解字》致: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那么诗人要把什么一定送给我们呢?(出示目标)
二、诗歌赏析:一边诵读一边感悟
(一)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大海”象征意义:意象相同,意义不同
1、同是首写大海的抒情诗,两个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
普希金诗——明确: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
舒婷诗——明确:以大海及大海的参照物:大海的日出、夕阳、峭壁、海风、海涛、沙滩、船帆、贝壳、海滩沙穴、海边恋情、旋涡、暴风雨、海燕、海岸,大海的咆哮 等具象,给人以清晰而无限的遐想,诗人以象征、隐喻手法,更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大海即生活的意象,并借此给我们生活的复杂多样的阐释和不断追求、勇敢面对的警示。开篇就表达了对大海的赞叹、怀想。
给意象分类: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舒婷峭壁、海风、旋涡、暴风雨)让人厌恶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普:(隐喻,象征着自由)舒婷:(隐喻,象征着生活)
(二)、诗人的“理想”和“现实”:现实不同,理想相同
1、既然都如此热爱赞叹大海,为什么普希金“我还没有热烈的拥抱你”舒婷被大海“涤平了记忆”?
普希金“我却被缚住”“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舒婷被生活“断送了无数纯洁的梦”,那么诗人遭遇了什么现实?
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普希金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25岁即1824年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他在离开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舒婷:21岁时,作为“老三届”知青于1969年“插队落户”的闽西上杭。1972年她以独生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1973年创作此诗。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生活的现实和理想的追求的矛盾,应当说是《致大海》的情感基础。
2、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时,诗人怎么办?想到了谁?人不同,坚持相同。
普希金面对大海时,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诗人以自由战士拜伦为楷模,超越肉体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联系二人经历:因为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是作者的精神偶像。追求自由
舒婷想起来“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面对现实生活,诗人希望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的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人也是诗人自己,既是一个寂寞的追求者,也是一个“骄傲”的存在。追求生活
精神出口: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诗中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明确: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舒婷甘愿做一个寂寞的追求者,面对逆境孤傲、独立的存在。主旨不同
(三)總结(活动)
可见,当理想追求面对现实的残酷矛盾冲突时,诗人都会积极地找寻一个“精神出口”。同学们还能想到那些例子?(可小组讨论)
示例:屈原选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仕途,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及时行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往往是诗人歌唱的“出口”。
三、比较诵读,风格不同
大海在普希金的眼中是自由的壮美;大海在舒婷的笔下是静寂的、辽阔的优美。大海还是那个大海,只有诗人在不断的追求与寻觅。
仿句(活动):
如果以音乐相比,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部激越的澎湃的交响乐,舒婷的《致大海》则是一曲流动着的娓娓动听的古琴曲;如果以绘画相比,前者是一幅色彩丰富气势恢宏的油画,而后者是一幅包罗万象静谧优美的山水画。
两首诗表现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情感下的对大海的不同理解,前者更显壮美的品格,后者更多表现出优美的情思。前者更富动感,后者多现静寂优美,均不失为诗的佳作。
四、主题升华:(致:追求的精神)
人的本性首先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普希金作为一个自由的歌者给我们歌颂自由,舒婷告诉我们“面朝大海,直面生活”。正所谓:自由歌者歌自由,滚滚波涛催人醒。
背景导入:1824年,在“自由被束缚,追求自由而不得”的心境下,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写下了抒情诗《致大海》,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和热烈的追求。一个半世纪以后的1973年,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在“插队落户”的闽西上杭写下了抒情诗《致大海》,抒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普希金时年25岁,舒婷时年21岁,青春年少,激昂文字,给那个时代的青年以无限的激励和遐想。
(邹平市第一中学 山东 邹平 256200)
1、把握“大海”的意象,理解诗歌主旨。
2、对比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直观云帆济沧海”“春江潮水连海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舒婷的——《致大海》。《说文解字》致: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那么诗人要把什么一定送给我们呢?(出示目标)
二、诗歌赏析:一边诵读一边感悟
(一)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大海”象征意义:意象相同,意义不同
1、同是首写大海的抒情诗,两个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
普希金诗——明确: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
舒婷诗——明确:以大海及大海的参照物:大海的日出、夕阳、峭壁、海风、海涛、沙滩、船帆、贝壳、海滩沙穴、海边恋情、旋涡、暴风雨、海燕、海岸,大海的咆哮 等具象,给人以清晰而无限的遐想,诗人以象征、隐喻手法,更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大海即生活的意象,并借此给我们生活的复杂多样的阐释和不断追求、勇敢面对的警示。开篇就表达了对大海的赞叹、怀想。
给意象分类: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舒婷峭壁、海风、旋涡、暴风雨)让人厌恶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普:(隐喻,象征着自由)舒婷:(隐喻,象征着生活)
(二)、诗人的“理想”和“现实”:现实不同,理想相同
1、既然都如此热爱赞叹大海,为什么普希金“我还没有热烈的拥抱你”舒婷被大海“涤平了记忆”?
普希金“我却被缚住”“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舒婷被生活“断送了无数纯洁的梦”,那么诗人遭遇了什么现实?
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普希金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25岁即1824年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他在离开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舒婷:21岁时,作为“老三届”知青于1969年“插队落户”的闽西上杭。1972年她以独生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1973年创作此诗。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生活的现实和理想的追求的矛盾,应当说是《致大海》的情感基础。
2、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时,诗人怎么办?想到了谁?人不同,坚持相同。
普希金面对大海时,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诗人以自由战士拜伦为楷模,超越肉体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联系二人经历:因为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是作者的精神偶像。追求自由
舒婷想起来“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面对现实生活,诗人希望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的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人也是诗人自己,既是一个寂寞的追求者,也是一个“骄傲”的存在。追求生活
精神出口: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诗中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明确: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舒婷甘愿做一个寂寞的追求者,面对逆境孤傲、独立的存在。主旨不同
(三)總结(活动)
可见,当理想追求面对现实的残酷矛盾冲突时,诗人都会积极地找寻一个“精神出口”。同学们还能想到那些例子?(可小组讨论)
示例:屈原选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仕途,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及时行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往往是诗人歌唱的“出口”。
三、比较诵读,风格不同
大海在普希金的眼中是自由的壮美;大海在舒婷的笔下是静寂的、辽阔的优美。大海还是那个大海,只有诗人在不断的追求与寻觅。
仿句(活动):
如果以音乐相比,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部激越的澎湃的交响乐,舒婷的《致大海》则是一曲流动着的娓娓动听的古琴曲;如果以绘画相比,前者是一幅色彩丰富气势恢宏的油画,而后者是一幅包罗万象静谧优美的山水画。
两首诗表现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情感下的对大海的不同理解,前者更显壮美的品格,后者更多表现出优美的情思。前者更富动感,后者多现静寂优美,均不失为诗的佳作。
四、主题升华:(致:追求的精神)
人的本性首先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普希金作为一个自由的歌者给我们歌颂自由,舒婷告诉我们“面朝大海,直面生活”。正所谓:自由歌者歌自由,滚滚波涛催人醒。
背景导入:1824年,在“自由被束缚,追求自由而不得”的心境下,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写下了抒情诗《致大海》,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和热烈的追求。一个半世纪以后的1973年,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在“插队落户”的闽西上杭写下了抒情诗《致大海》,抒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普希金时年25岁,舒婷时年21岁,青春年少,激昂文字,给那个时代的青年以无限的激励和遐想。
(邹平市第一中学 山东 邹平 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