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潜伏》为例,通过对谍战剧的内涵阐释、特征概括、形式分析,试分析谍战类文学艺术的畅销因素,并以此来探究当下谍战类文学及影视剧热播的原因,梳理这股“谍”旋风刮起的缘由。
关键词:谍战;《潜伏》;畅销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当下,《潜伏》等影视剧的热播也在文艺圈内掀起了新的——蝴蝶效应 。经由谍战类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暗算》、《潜伏》,给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听、阅读领域,“谍战”题材特殊的内容,让它成为文学艺术界的抢手山芋。
一
什么是“谍”?谍在《说文》中解释:军中反间也。①“谍”的世界是扑朔迷离的,“谍”的世界是对“信仰”的追求。当下国内热播的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且这类谍战片继承了建国后一系列的“反特片”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看点。谍战的世界是中国革命史的过程中,对情报人员这一群体的风云演绎。中国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不仅要面对虎狼般的敌人,还要面对手足情深的盟友,不仅要经受组织的考察,还要再处境非常艰难的境地自我保全,《潜伏》中的余则成,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原型,但是他们身上的特征,展现了众多情报工作者的共性,写书的直接是中国地下党的坚定信仰,不管他们面对多大的困苦,多大的挫折,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仰,为了他人的幸福,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去勇敢的面对苦难,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谍战的世界,一个隐秘的世界,一群有信仰的人,一个让人魂梦系之,又迷离扑朔般向往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所以谍战的世界是谍战影视剧畅销的基础,它是吸引受众的基本原动力。
谍战影视剧的热播离不开作家的潜心创作和编剧对于其独特的谍战特征的把握。《潜伏》、《特别谍案》、《暗算》、《中国秘密战》、《红色国际特工》等,都是谍战类影视剧畅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谍战类文艺现象风靡的重要推动力。这些作品丰富了谍战的题材,把故事设置的跌宕起伏,紧扣心弦。也因为它们的超高的演绎,让谍战故事充满了别样的风采,被搬上银屏,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于是“谍”掀起的龙卷风席卷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也使“谍”文化一时洛阳纸贵。
作家对于谍战剧的创造动机,我想应该是对于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对于中共始终抱着坚定信仰的地下工作者是作家们集体敬肃的楷模吧,在现今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里信仰是多么的缺失呀,拥有信仰,崇尚信仰,追求信仰是作家的梦,也是渴望今天社会中再现的真。而对于真的追求,就是谍战剧引起大家推崇的因素。不仅作家渴望真,读者也在欣赏的过程中拥有了那种对于信仰执着的渴望和热情。
作家冷梦指出:“他们品质非常高,都是有信仰的人,才会坚贞不屈,因为信仰,选择了这种默默无闻、风险极大的工作,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他们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呢,在这种尊敬的面前,作为一名作家,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他们是中华民族里最有理想、最有信仰的一批人。”。②谍战题材表达信仰,作家又创造释怀情感,作家用生动的笔演绎最最让人敬畏的人,这就是“谍”旋风的灵魂,这就是“谍”舞的弥漫之源。
好的艺术作品的成就在于创新和借鉴,谍战类影视剧的热潮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也在不断的兼容、寻找新的突破口和新的亮点来发展自己,以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喜剧、言情、传奇、侦探等多种文学题材的优势可以成为谍战文学的调料,在这点上,当下优秀的谍战剧,向我们诠释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创新手段,作家们很好地将新内容融入他们的创作中,成为间谍故事中的新看点。
二
成就谍战文学的独门绝技在于其“惊险美学”内容的演绎。即在谍战的隐秘世界里,时时暴露的危险,不安的情绪,紧张又扣人心弦的内容。间谍身份的特殊性给了谍战文学内容演绎的“惊险”特质,间谍在陷入困境和解除困境的交替推动中使叙事进一步发展,并且在一个开放的叙述框架内容上,作者只要有足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不断地将故事设置的跌宕起伏,这是谍战文学叙事方式的潜在的原动力,是一种自动叙事,而人们也就随着这种波浪式的起伏情节,一次次地体验揪心和放松交替的感受。“惊险美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英国谍战小说的探讨中,作为谍战文学独特气质,不容置疑地成为谍战文学的另类元素。作家在内容的设置上运用了悬念、巧合、新奇等因素。作品通过建构一系列的悬念,营造人们的心理预期,最后与结果对照,从而形成激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以《潜伏》为例:余则成则不停地在与李涯等人暗暗地较量中,一会儿陷入困境,接着又破除困境的起伏中给人一种刺激的“冒险体验”,两个人就像进行一场刺激的“猫鼠游戏”,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个会笑到最后,而人们也跟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地猜测,在参与和互动中完成了和作品的亲密对话,拉近观众和作品的距离,直到大结局,人们才得以放下一直悬着的心。这种“惊险美学”的内容设置成功的吸引了读者,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谍战文学畅销的又一大诱因。
读者是文学消费的终端,受众的欢迎是谍战类文学畅销的直接原因,近两年以《潜伏》为代表的一批谍战类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使看惯了都市剧、历史剧、以及乡村题材电视剧的观众,不免眼前大亮,谍战类电视剧的出现一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受众对电视剧的剧情、演员的表演等等产生相应的期待值,这种期待值转化成一种期待视野,使受众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尤其是剧中独特的“斗智”等精彩情节的展示。如《潜伏》中余则成与左蓝联手使用反问计铲除了马奎,又设计让翠平跟踪自己借以迷惑“佛龛”李涯,正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另一方面,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理论,艺术品的产生与精神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谍战类热播电视剧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和英雄情结联系在一起。所以大众欣赏电视剧的时候,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认同,对英雄情结的认可,像《潜伏》中余则成一样的普通人被推上了英雄的位置。并且,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中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英雄。读者很自然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同主人公一同完成了一次成为英雄的梦想和涅槃,满足了人们内心“英雄主义情节”。于是这种满足感也成为大家追捧谍战类文学的直接因素。
在当下多元化的大潮中,不断“突出重围”的谍战类影视剧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公共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传播现象。谍战的精彩世界、谍战的惊险美学形式及受众的求新求奇心理都是其畅销的重要元素。当然,谍战类影视剧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学文本基础的薄弱、主题的模式化、人物的平面化、悬念设置的类型化等,这些都有待于作家或编导在理论层面和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欣蕾:<惊险框架下的人性书写——以《潜伏》为例谈我的谍战文学观>《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2]赵然,傅国春:《谍变电视剧受众心理探析》 《新闻知识》2010年11期
[3]龙一:《潜伏》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4]丹纳:《艺术哲学》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注解
①谍:①秘密探听敌方的情况:谍报。②秘密探听敌方情报的人:间谍。《现代汉语词典》
②华商网-华商报 2009年05月21日
关键词:谍战;《潜伏》;畅销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当下,《潜伏》等影视剧的热播也在文艺圈内掀起了新的——蝴蝶效应 。经由谍战类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暗算》、《潜伏》,给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听、阅读领域,“谍战”题材特殊的内容,让它成为文学艺术界的抢手山芋。
一
什么是“谍”?谍在《说文》中解释:军中反间也。①“谍”的世界是扑朔迷离的,“谍”的世界是对“信仰”的追求。当下国内热播的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且这类谍战片继承了建国后一系列的“反特片”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看点。谍战的世界是中国革命史的过程中,对情报人员这一群体的风云演绎。中国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不仅要面对虎狼般的敌人,还要面对手足情深的盟友,不仅要经受组织的考察,还要再处境非常艰难的境地自我保全,《潜伏》中的余则成,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原型,但是他们身上的特征,展现了众多情报工作者的共性,写书的直接是中国地下党的坚定信仰,不管他们面对多大的困苦,多大的挫折,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仰,为了他人的幸福,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去勇敢的面对苦难,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谍战的世界,一个隐秘的世界,一群有信仰的人,一个让人魂梦系之,又迷离扑朔般向往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所以谍战的世界是谍战影视剧畅销的基础,它是吸引受众的基本原动力。
谍战影视剧的热播离不开作家的潜心创作和编剧对于其独特的谍战特征的把握。《潜伏》、《特别谍案》、《暗算》、《中国秘密战》、《红色国际特工》等,都是谍战类影视剧畅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谍战类文艺现象风靡的重要推动力。这些作品丰富了谍战的题材,把故事设置的跌宕起伏,紧扣心弦。也因为它们的超高的演绎,让谍战故事充满了别样的风采,被搬上银屏,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于是“谍”掀起的龙卷风席卷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也使“谍”文化一时洛阳纸贵。
作家对于谍战剧的创造动机,我想应该是对于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对于中共始终抱着坚定信仰的地下工作者是作家们集体敬肃的楷模吧,在现今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里信仰是多么的缺失呀,拥有信仰,崇尚信仰,追求信仰是作家的梦,也是渴望今天社会中再现的真。而对于真的追求,就是谍战剧引起大家推崇的因素。不仅作家渴望真,读者也在欣赏的过程中拥有了那种对于信仰执着的渴望和热情。
作家冷梦指出:“他们品质非常高,都是有信仰的人,才会坚贞不屈,因为信仰,选择了这种默默无闻、风险极大的工作,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他们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呢,在这种尊敬的面前,作为一名作家,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他们是中华民族里最有理想、最有信仰的一批人。”。②谍战题材表达信仰,作家又创造释怀情感,作家用生动的笔演绎最最让人敬畏的人,这就是“谍”旋风的灵魂,这就是“谍”舞的弥漫之源。
好的艺术作品的成就在于创新和借鉴,谍战类影视剧的热潮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也在不断的兼容、寻找新的突破口和新的亮点来发展自己,以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喜剧、言情、传奇、侦探等多种文学题材的优势可以成为谍战文学的调料,在这点上,当下优秀的谍战剧,向我们诠释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创新手段,作家们很好地将新内容融入他们的创作中,成为间谍故事中的新看点。
二
成就谍战文学的独门绝技在于其“惊险美学”内容的演绎。即在谍战的隐秘世界里,时时暴露的危险,不安的情绪,紧张又扣人心弦的内容。间谍身份的特殊性给了谍战文学内容演绎的“惊险”特质,间谍在陷入困境和解除困境的交替推动中使叙事进一步发展,并且在一个开放的叙述框架内容上,作者只要有足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不断地将故事设置的跌宕起伏,这是谍战文学叙事方式的潜在的原动力,是一种自动叙事,而人们也就随着这种波浪式的起伏情节,一次次地体验揪心和放松交替的感受。“惊险美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英国谍战小说的探讨中,作为谍战文学独特气质,不容置疑地成为谍战文学的另类元素。作家在内容的设置上运用了悬念、巧合、新奇等因素。作品通过建构一系列的悬念,营造人们的心理预期,最后与结果对照,从而形成激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以《潜伏》为例:余则成则不停地在与李涯等人暗暗地较量中,一会儿陷入困境,接着又破除困境的起伏中给人一种刺激的“冒险体验”,两个人就像进行一场刺激的“猫鼠游戏”,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个会笑到最后,而人们也跟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地猜测,在参与和互动中完成了和作品的亲密对话,拉近观众和作品的距离,直到大结局,人们才得以放下一直悬着的心。这种“惊险美学”的内容设置成功的吸引了读者,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谍战文学畅销的又一大诱因。
读者是文学消费的终端,受众的欢迎是谍战类文学畅销的直接原因,近两年以《潜伏》为代表的一批谍战类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使看惯了都市剧、历史剧、以及乡村题材电视剧的观众,不免眼前大亮,谍战类电视剧的出现一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受众对电视剧的剧情、演员的表演等等产生相应的期待值,这种期待值转化成一种期待视野,使受众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尤其是剧中独特的“斗智”等精彩情节的展示。如《潜伏》中余则成与左蓝联手使用反问计铲除了马奎,又设计让翠平跟踪自己借以迷惑“佛龛”李涯,正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另一方面,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理论,艺术品的产生与精神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谍战类热播电视剧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和英雄情结联系在一起。所以大众欣赏电视剧的时候,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认同,对英雄情结的认可,像《潜伏》中余则成一样的普通人被推上了英雄的位置。并且,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中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英雄。读者很自然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同主人公一同完成了一次成为英雄的梦想和涅槃,满足了人们内心“英雄主义情节”。于是这种满足感也成为大家追捧谍战类文学的直接因素。
在当下多元化的大潮中,不断“突出重围”的谍战类影视剧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公共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传播现象。谍战的精彩世界、谍战的惊险美学形式及受众的求新求奇心理都是其畅销的重要元素。当然,谍战类影视剧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学文本基础的薄弱、主题的模式化、人物的平面化、悬念设置的类型化等,这些都有待于作家或编导在理论层面和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欣蕾:<惊险框架下的人性书写——以《潜伏》为例谈我的谍战文学观>《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2]赵然,傅国春:《谍变电视剧受众心理探析》 《新闻知识》2010年11期
[3]龙一:《潜伏》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4]丹纳:《艺术哲学》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注解
①谍:①秘密探听敌方的情况:谍报。②秘密探听敌方情报的人:间谍。《现代汉语词典》
②华商网-华商报 2009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