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班本微课程”是指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互动探索,围绕“兴趣”和“问题”,由师生共同研发生成的,立足班级基于幼儿的课程,它反映的是教师幼儿真实的学习过程。幼儿园班本微课程的探索实践,旨在不断深入贯彻课程游戏化精神的需要,推进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也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
一、寻问题——班本微课程创生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内容适切性不够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都是统一的课程蓝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传递课程蓝本内容的过程,而幼儿成了预设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满足孩子个性化的需求。
2.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包含了课程开发的能力,但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年轻教师较多,课程开发的能力低,只是课程的使用者。
3.幼儿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拿什么课程去给孩子,而不是思考孩子需要什么课程。高喊着孩子的主体地位,活动中的高控现象比比皆是。
二、研措施——班本微课程创生的研究措施
1.转变教师理念,改进指导策略
围绕“班本微课程”中的创生点、教师指导、材料投放等内容,定期开展理论学习、问题研讨,分析方法、策略的实效性,梳理可行性方案,将研讨出的方法、策略付诸实施,形成“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探索模式,不断调整指导策略与组织的方法,充分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互动,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2.弹性作息安排,给予自主空间
从精细化的作息安排,调整到块状的一日生活作息,作息时间既有统一又富弹性,仅仅规定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如午餐、午睡时间,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特点及班级情况灵活安排个性化的活动,给教师自主挖掘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时间或组织方式,方便幼儿探索。
3.及时观察记录,筛选课程内容
开展幼儿游戏观察记录,有教师的记录和幼儿记录两个方面,教师记录:根据幼儿的兴趣倾向、以及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筛选出班中孩子感兴趣的、有益于他们发展的适宜内容,开展连续的支持活动,不断深入活动;幼儿记录:幼儿对自己游戏的计划及记录游戏中重点感受的内容,教师通过孩子的记录可以从中分析其兴趣和需要。
4.加强活动审议,推动课程深入
活动前对可能生成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资源利用、环境支持、家长工作等进行全面思考,活动中,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反思活动,不断优化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活动后,及时汇总活动资料,形成比较完成的课程案例。
5.关注课程创生,挖掘有效资源
幼儿的微课程主要从三方面而来:幼儿的兴趣、日常活动、身边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拥有及时捕捉有价值内容的敏感度,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例如,春天的时候,当孩子对蒲公英的花瓣有多少片充满兴趣时,就是与幼儿开展深度对话的时机,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游戏需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引导,筛选符合的内容进行支持,并通过活动沉淀为孩子的有益经验。
6.立足幼儿需要,更新支持环境
一是在户外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种原生态、开放性的材料,满足幼儿通过体锻、建构、涂鸦、自然探索、交往等多元需要;二是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例如设置材料资源库,投放石头、树叶、松果、树枝、夹子、雪糕棒等,给幼儿更多的学习机会与空间。三是营造自由、自主、愉快、创造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对微课程的开展有自我的思考与深入学习的欲望。
三、找策略——班本微课程的指导策略
策略一:从无到有——内容积累
刚开始实践班本微课程,老师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如何开展连续的支持活动。我们鼓励教师进在阅读的基础上多观察幼儿,多和孩子交流,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记录孩子的发现,关注孩子与材料互动的表现。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有老师预设的,也有孩子生成的。鼓勵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自己的问题、发现及思考,鼓励教师用多种形式记录孩子的探索发现,比如文本、影像、信息等资料,撰写微课程案例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策略二:从少到多——主题拓展
在微课程开展初期,老师带着任务意识去完成微课程内容,缺少对课程的思考。随着微课程的不断推进,微课程内容的开发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教师认识到自己由一名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一名课程的推进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而从微课程内容来看,从单一预设的内容到师幼共同生成的内容,从集体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日常活动、自然角、亲子活动、户外活动等。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探索游戏,给孩子更多挑战自我与主动学习的机会。
策略三:从浅到深——主题深化
一开始在开展游戏视野下的班本微课程时,老师的课程内容是比较粗浅的。而随着教师的不断外出参观学习、自主阅读学习、与幼儿的交流沟通学习,微课程的内容真正做实做细做深。例如,在开展微课程“银杏叶的秘密”。一开始孩子们只是拿着放大镜观察银杏叶,和其它树叶进行比较。有一天在区域观察中孩子们惊喜发现,银杏叶有的有裂纹,有的没有裂纹,有的裂纹深有的裂纹浅,于是孩子通过回家请教爸爸妈妈,继续观察裂纹和树干的关系,了解银杏叶原来分雌雄;如何留住银杏叶的美,孩子们想到用绘画写生的方式、制作银杏叶书签、复制一棵银杏树等方式,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了解更多有关银杏的知识。
策略四:从外到内——评价跟进
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我们采用多维度评价。幼儿评价:我们尝试将评价的任务交给了孩子自己,孩子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及过程后在自己的游戏故事中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对开展的游戏及活动采用贴星级贴纸的形式,了解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教师评价:在微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教师通过对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资源利用、环境支持、家长工作等方面进行审议与评价,不断优化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家长评价:通过下发课程评价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微课程开展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班本微课程的产生和建构,《学子》2017年第17期
“班本微课程”是指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互动探索,围绕“兴趣”和“问题”,由师生共同研发生成的,立足班级基于幼儿的课程,它反映的是教师幼儿真实的学习过程。幼儿园班本微课程的探索实践,旨在不断深入贯彻课程游戏化精神的需要,推进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也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
一、寻问题——班本微课程创生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内容适切性不够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都是统一的课程蓝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传递课程蓝本内容的过程,而幼儿成了预设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满足孩子个性化的需求。
2.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包含了课程开发的能力,但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年轻教师较多,课程开发的能力低,只是课程的使用者。
3.幼儿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拿什么课程去给孩子,而不是思考孩子需要什么课程。高喊着孩子的主体地位,活动中的高控现象比比皆是。
二、研措施——班本微课程创生的研究措施
1.转变教师理念,改进指导策略
围绕“班本微课程”中的创生点、教师指导、材料投放等内容,定期开展理论学习、问题研讨,分析方法、策略的实效性,梳理可行性方案,将研讨出的方法、策略付诸实施,形成“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探索模式,不断调整指导策略与组织的方法,充分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互动,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2.弹性作息安排,给予自主空间
从精细化的作息安排,调整到块状的一日生活作息,作息时间既有统一又富弹性,仅仅规定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如午餐、午睡时间,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特点及班级情况灵活安排个性化的活动,给教师自主挖掘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时间或组织方式,方便幼儿探索。
3.及时观察记录,筛选课程内容
开展幼儿游戏观察记录,有教师的记录和幼儿记录两个方面,教师记录:根据幼儿的兴趣倾向、以及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筛选出班中孩子感兴趣的、有益于他们发展的适宜内容,开展连续的支持活动,不断深入活动;幼儿记录:幼儿对自己游戏的计划及记录游戏中重点感受的内容,教师通过孩子的记录可以从中分析其兴趣和需要。
4.加强活动审议,推动课程深入
活动前对可能生成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资源利用、环境支持、家长工作等进行全面思考,活动中,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反思活动,不断优化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活动后,及时汇总活动资料,形成比较完成的课程案例。
5.关注课程创生,挖掘有效资源
幼儿的微课程主要从三方面而来:幼儿的兴趣、日常活动、身边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拥有及时捕捉有价值内容的敏感度,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例如,春天的时候,当孩子对蒲公英的花瓣有多少片充满兴趣时,就是与幼儿开展深度对话的时机,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游戏需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引导,筛选符合的内容进行支持,并通过活动沉淀为孩子的有益经验。
6.立足幼儿需要,更新支持环境
一是在户外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种原生态、开放性的材料,满足幼儿通过体锻、建构、涂鸦、自然探索、交往等多元需要;二是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例如设置材料资源库,投放石头、树叶、松果、树枝、夹子、雪糕棒等,给幼儿更多的学习机会与空间。三是营造自由、自主、愉快、创造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对微课程的开展有自我的思考与深入学习的欲望。
三、找策略——班本微课程的指导策略
策略一:从无到有——内容积累
刚开始实践班本微课程,老师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如何开展连续的支持活动。我们鼓励教师进在阅读的基础上多观察幼儿,多和孩子交流,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记录孩子的发现,关注孩子与材料互动的表现。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有老师预设的,也有孩子生成的。鼓勵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自己的问题、发现及思考,鼓励教师用多种形式记录孩子的探索发现,比如文本、影像、信息等资料,撰写微课程案例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策略二:从少到多——主题拓展
在微课程开展初期,老师带着任务意识去完成微课程内容,缺少对课程的思考。随着微课程的不断推进,微课程内容的开发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教师认识到自己由一名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一名课程的推进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而从微课程内容来看,从单一预设的内容到师幼共同生成的内容,从集体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日常活动、自然角、亲子活动、户外活动等。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探索游戏,给孩子更多挑战自我与主动学习的机会。
策略三:从浅到深——主题深化
一开始在开展游戏视野下的班本微课程时,老师的课程内容是比较粗浅的。而随着教师的不断外出参观学习、自主阅读学习、与幼儿的交流沟通学习,微课程的内容真正做实做细做深。例如,在开展微课程“银杏叶的秘密”。一开始孩子们只是拿着放大镜观察银杏叶,和其它树叶进行比较。有一天在区域观察中孩子们惊喜发现,银杏叶有的有裂纹,有的没有裂纹,有的裂纹深有的裂纹浅,于是孩子通过回家请教爸爸妈妈,继续观察裂纹和树干的关系,了解银杏叶原来分雌雄;如何留住银杏叶的美,孩子们想到用绘画写生的方式、制作银杏叶书签、复制一棵银杏树等方式,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了解更多有关银杏的知识。
策略四:从外到内——评价跟进
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我们采用多维度评价。幼儿评价:我们尝试将评价的任务交给了孩子自己,孩子在微课程开展过程中及过程后在自己的游戏故事中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对开展的游戏及活动采用贴星级贴纸的形式,了解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教师评价:在微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教师通过对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资源利用、环境支持、家长工作等方面进行审议与评价,不断优化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家长评价:通过下发课程评价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微课程开展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班本微课程的产生和建构,《学子》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