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就是儿童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儿童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表儿童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纵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迫当“听众”,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模式,上活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厌烦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培养。如:在《梦幻曲》教学中,我先是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立时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即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儿童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欣赏的兴趣大大增强,个性表现充分,创造潜能并发。如欣赏《在钟表店》,我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我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儿童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在认识上建立起一个自认为可以捕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这就是再创造。如:欣赏聂耳的《金蛇狂舞》,我利用电视录象直接把学生引进江南一带端午节划龙舟的热烈场面:桨手们刚劲、有力地划动着船桨,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江中飞驰,又好似一条条蛇在江中狂舞。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正用手势做划船动作,有的做敲锣打鼓姿势,并且还伴着“加油、加油”呐喊声,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由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特别尊重儿童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还应当多方设法开拓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加强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第三册第八课《小青蛙》,老师在屏幕上先后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有的躲在荷叶下,有的慌慌张张跳到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为何又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又想到了雨渐渐的小了,天也渐渐的亮了,雨过天晴了,所以音乐慢了下来。”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又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小青蛙回到了水面上,它们又快乐的跳起舞唱起歌来”。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原意,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
三、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狮子》、《玩具兵进行曲》等,教师只要作必要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景来。儿童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如《龟兔赛跑》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手、脚、表情来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形态。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儿童们对作品又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
纵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迫当“听众”,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模式,上活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厌烦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培养。如:在《梦幻曲》教学中,我先是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立时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即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儿童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欣赏的兴趣大大增强,个性表现充分,创造潜能并发。如欣赏《在钟表店》,我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我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儿童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在认识上建立起一个自认为可以捕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这就是再创造。如:欣赏聂耳的《金蛇狂舞》,我利用电视录象直接把学生引进江南一带端午节划龙舟的热烈场面:桨手们刚劲、有力地划动着船桨,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江中飞驰,又好似一条条蛇在江中狂舞。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正用手势做划船动作,有的做敲锣打鼓姿势,并且还伴着“加油、加油”呐喊声,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由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特别尊重儿童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还应当多方设法开拓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加强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第三册第八课《小青蛙》,老师在屏幕上先后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有的躲在荷叶下,有的慌慌张张跳到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为何又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又想到了雨渐渐的小了,天也渐渐的亮了,雨过天晴了,所以音乐慢了下来。”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又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小青蛙回到了水面上,它们又快乐的跳起舞唱起歌来”。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原意,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
三、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狮子》、《玩具兵进行曲》等,教师只要作必要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景来。儿童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如《龟兔赛跑》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手、脚、表情来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形态。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儿童们对作品又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