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55~78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2.6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4°~117°,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78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遵医嘱、按时复查方式训练,康复组使用NEO-SMART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0例患者中4例失访,其余均获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的VAS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个月时康复组VAS分别为(2.2±0.61)和(1.2±0.37)分,对照组分别为(2.5±0.82)和(1.7±0.53)分,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88.7°±3.60°和93.1°±3.07°、96.8°±3.76°和103.5°±3.47°、99.8°±4.05°和107.3°±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术后1、3、6个月康复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

结论

使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可显著提高TKA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解剖实验,探讨旁正中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应用于腰椎椎管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用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实验。(1)选取4具标本,分别截取L1~5 5个椎体,采用去除软组织并代之以柔性彩泥包裹的方法,制作实验模块共计20个,进行椎板撑开实验。将每个椎体单侧椎板依次撑开8、10、12 mm时,测量显露椎管底壁的宽度。继续增加椎板撑开宽度,直至椎管环形骨性结构断裂,记录此时椎板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52~69岁。寰椎骨折4例,其中前弓骨折2例、前后弓骨折2例;枢椎骨折5例,其中ⅡC型齿状突骨折4例、Hangman骨折1
目的探讨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及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真菌性鼻窦炎合并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6~64岁。5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3例行鼻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
目的比较螺钉内固定术、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骨科28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行螺钉内固定术76例为A组,男32例、女44例,年龄(70.95 ±8.24)岁;行股骨头置换术92例为B组,男40例、女52例,年龄(72.84 ±9.14)岁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影像解剖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70例维吾尔族咯血患者(维吾尔族组)和70例汉族咯血患者(汉族组)行支气管动脉MS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和观察两组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位置、分布类型、分型。结果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阳性率及其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99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3例,年龄37~79岁。检测患者术后4~8周且辅助治疗前CTCs计数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患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12月—2018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直肠癌患者108例,其中女42例、男86例,年龄42~81岁,均行新辅助放化疗,并于新辅助放化疗后4~8周接受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结果按肿瘤退缩评级系统(TRG)进行评分分级,TRG1~2级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好,TRG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