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常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没见过世面的人在大的场合出丑”刘姥姥在《红楼梦》前80回里共上回目三次,分别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妪醉卧怡红院》。曹雪芹将贾宝玉和刘姥姥每每安排在一起,大有深意。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手法,从曹雪芹的两个“影子”,大观园中的“异类”和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分析刘姥姥和贾宝玉人物对比设置的意义。
【关键词】:贾宝玉;刘姥姥;“影子”,对比;“异类”
(一)刘姥姥,贾宝玉:曹雪芹的两个影子
对比是曹雪芹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十一回,将宁国府热闹的庆生宴与秦可卿病入膏肓的独自凄凉形成对比,如十六回,将贾家的“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的盛况与秦家的惨淡形成对比... ...第六回里于贾宝玉而言,第一次梦里遗精,第一次云雨经历便是一件大事;而对于刘姥姥而言,自己一家冬天衣物无着、吃不上饭便是件大事①。我们常说“温饱思淫欲”,一对比,富贵人家和穷苦人家的巨大差别历历在目。根据马斯洛需求论,刘姥姥和贾宝玉都处在塔底的生理需求层次,一个为了食物,一个是青春期性的萌发与需求。但若详细划分,宝玉的需求则在刘姥姥之上,因为食物的保障是人近一步心理活动和需求的基础。
处于底部的刘姥姥不会明白处于上部的人的烦恼,因为她根本看不到这么远;同样处于上部的宝玉也看不到底部刘姥姥的烦恼,因为他无暇顾及到自己地位之下的人还在为生存发愁②。他们好比两条平行线,中间隔着太多的时空。
而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便是将这两条“平行线”定格在同一界面。贾宝玉好比年轻时的曹雪芹,那时他的家还没被抄,还过着豪门少爷的生活;而刘姥姥则是年老的曹雪芹,那时繁华已成云烟,他寄居黄叶村,过着举家靠别人施舍稀粥度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和刘姥姥都是他自己的影子。他警示着世人,世事无常,你觉得天壤之别的两种生活也许在某一天就实现了调换。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贾家的锦衣玉食被他描绘的真实和令人神往;他亦在贫苦中死去,所以他能接触和理解到刘姥姥这类人的悲哀。
(二)刘姥姥,贾宝玉:大观园里的“异类”。
(1)贾宝玉,女儿丛中的“异类”
大观园为元春省亲所建,第二十三回元春派家中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進去居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元春恩赐的青春女儿国。
原本是女儿国,偏偏有贾宝玉这个唯一男性入住,原因在于元春想那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畅快,未免又添贾母、王夫人愁虑”。就这样贾宝玉成了“万红从中一点绿”,并乐在其中。从小姐到丫鬟,他关爱和呵护她们,称职地当着“百花洞主”,不失为大观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2)刘姥姥,富人中的“异类”
大观园不仅是个花团锦簇,奇花异草的极其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个极其讲究和奢华的场所。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借刘姥姥的眼睛看到了贾家的奢靡讲究,筷子“去了金的,又是银的”,一道茄子“到得十来只鸡来配它”。连第四十一回贾母皱眉说道:“这会子谁吃这个”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看名字就足以觉察出它的讲究来。刘姥姥深处在这群讲究的富人中,无意中成了“异类”,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刘姥姥与这些富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贾宝玉和刘姥姥,理想和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属于理想,他希望所有青春的女孩们永不嫁人,他希望永远地和姐姐妹妹们住在大观园里,他鄙视一切世俗经济,礼节应酬③。但宝玉的理想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难以实现,所以他的理想注定是理想,从娘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幻灭消亡。理想因不能实现而留下了缺憾,而这缺憾恰又是人生的美。这也是雪芹晚年回顾往昔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刘姥姥则代表着现实,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有口饭吃,能够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许刘姥姥一开始并不是现实的,也许青春期的刘姥姥也曾有个色彩斑斓的梦想,只是梦想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次次被击碎,是生活和经历让她最后学会了屈从现实,适应现实,利用现实!这正是曹雪芹晚年时心境的体现。
贾宝玉和刘姥姥所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也是雪芹理想和现实的冲撞。《红楼梦》是青春富贵的梦,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点点击碎,留下了对人生的追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2]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关键词】:贾宝玉;刘姥姥;“影子”,对比;“异类”
(一)刘姥姥,贾宝玉:曹雪芹的两个影子
对比是曹雪芹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十一回,将宁国府热闹的庆生宴与秦可卿病入膏肓的独自凄凉形成对比,如十六回,将贾家的“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的盛况与秦家的惨淡形成对比... ...第六回里于贾宝玉而言,第一次梦里遗精,第一次云雨经历便是一件大事;而对于刘姥姥而言,自己一家冬天衣物无着、吃不上饭便是件大事①。我们常说“温饱思淫欲”,一对比,富贵人家和穷苦人家的巨大差别历历在目。根据马斯洛需求论,刘姥姥和贾宝玉都处在塔底的生理需求层次,一个为了食物,一个是青春期性的萌发与需求。但若详细划分,宝玉的需求则在刘姥姥之上,因为食物的保障是人近一步心理活动和需求的基础。
处于底部的刘姥姥不会明白处于上部的人的烦恼,因为她根本看不到这么远;同样处于上部的宝玉也看不到底部刘姥姥的烦恼,因为他无暇顾及到自己地位之下的人还在为生存发愁②。他们好比两条平行线,中间隔着太多的时空。
而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便是将这两条“平行线”定格在同一界面。贾宝玉好比年轻时的曹雪芹,那时他的家还没被抄,还过着豪门少爷的生活;而刘姥姥则是年老的曹雪芹,那时繁华已成云烟,他寄居黄叶村,过着举家靠别人施舍稀粥度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和刘姥姥都是他自己的影子。他警示着世人,世事无常,你觉得天壤之别的两种生活也许在某一天就实现了调换。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贾家的锦衣玉食被他描绘的真实和令人神往;他亦在贫苦中死去,所以他能接触和理解到刘姥姥这类人的悲哀。
(二)刘姥姥,贾宝玉:大观园里的“异类”。
(1)贾宝玉,女儿丛中的“异类”
大观园为元春省亲所建,第二十三回元春派家中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進去居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元春恩赐的青春女儿国。
原本是女儿国,偏偏有贾宝玉这个唯一男性入住,原因在于元春想那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畅快,未免又添贾母、王夫人愁虑”。就这样贾宝玉成了“万红从中一点绿”,并乐在其中。从小姐到丫鬟,他关爱和呵护她们,称职地当着“百花洞主”,不失为大观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2)刘姥姥,富人中的“异类”
大观园不仅是个花团锦簇,奇花异草的极其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个极其讲究和奢华的场所。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借刘姥姥的眼睛看到了贾家的奢靡讲究,筷子“去了金的,又是银的”,一道茄子“到得十来只鸡来配它”。连第四十一回贾母皱眉说道:“这会子谁吃这个”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看名字就足以觉察出它的讲究来。刘姥姥深处在这群讲究的富人中,无意中成了“异类”,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刘姥姥与这些富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贾宝玉和刘姥姥,理想和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属于理想,他希望所有青春的女孩们永不嫁人,他希望永远地和姐姐妹妹们住在大观园里,他鄙视一切世俗经济,礼节应酬③。但宝玉的理想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难以实现,所以他的理想注定是理想,从娘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幻灭消亡。理想因不能实现而留下了缺憾,而这缺憾恰又是人生的美。这也是雪芹晚年回顾往昔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刘姥姥则代表着现实,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有口饭吃,能够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许刘姥姥一开始并不是现实的,也许青春期的刘姥姥也曾有个色彩斑斓的梦想,只是梦想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次次被击碎,是生活和经历让她最后学会了屈从现实,适应现实,利用现实!这正是曹雪芹晚年时心境的体现。
贾宝玉和刘姥姥所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也是雪芹理想和现实的冲撞。《红楼梦》是青春富贵的梦,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点点击碎,留下了对人生的追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2]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