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姥姥和贾宝玉的人物对比设置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98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常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没见过世面的人在大的场合出丑”刘姥姥在《红楼梦》前80回里共上回目三次,分别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妪醉卧怡红院》。曹雪芹将贾宝玉和刘姥姥每每安排在一起,大有深意。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手法,从曹雪芹的两个“影子”,大观园中的“异类”和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分析刘姥姥和贾宝玉人物对比设置的意义。
  【关键词】:贾宝玉;刘姥姥;“影子”,对比;“异类”
  (一)刘姥姥,贾宝玉:曹雪芹的两个影子
  对比是曹雪芹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十一回,将宁国府热闹的庆生宴与秦可卿病入膏肓的独自凄凉形成对比,如十六回,将贾家的“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的盛况与秦家的惨淡形成对比... ...第六回里于贾宝玉而言,第一次梦里遗精,第一次云雨经历便是一件大事;而对于刘姥姥而言,自己一家冬天衣物无着、吃不上饭便是件大事①。我们常说“温饱思淫欲”,一对比,富贵人家和穷苦人家的巨大差别历历在目。根据马斯洛需求论,刘姥姥和贾宝玉都处在塔底的生理需求层次,一个为了食物,一个是青春期性的萌发与需求。但若详细划分,宝玉的需求则在刘姥姥之上,因为食物的保障是人近一步心理活动和需求的基础。
  处于底部的刘姥姥不会明白处于上部的人的烦恼,因为她根本看不到这么远;同样处于上部的宝玉也看不到底部刘姥姥的烦恼,因为他无暇顾及到自己地位之下的人还在为生存发愁②。他们好比两条平行线,中间隔着太多的时空。
  而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便是将这两条“平行线”定格在同一界面。贾宝玉好比年轻时的曹雪芹,那时他的家还没被抄,还过着豪门少爷的生活;而刘姥姥则是年老的曹雪芹,那时繁华已成云烟,他寄居黄叶村,过着举家靠别人施舍稀粥度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和刘姥姥都是他自己的影子。他警示着世人,世事无常,你觉得天壤之别的两种生活也许在某一天就实现了调换。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贾家的锦衣玉食被他描绘的真实和令人神往;他亦在贫苦中死去,所以他能接触和理解到刘姥姥这类人的悲哀。
  (二)刘姥姥,贾宝玉:大观园里的“异类”。
  (1)贾宝玉,女儿丛中的“异类”
  大观园为元春省亲所建,第二十三回元春派家中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進去居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元春恩赐的青春女儿国。
  原本是女儿国,偏偏有贾宝玉这个唯一男性入住,原因在于元春想那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畅快,未免又添贾母、王夫人愁虑”。就这样贾宝玉成了“万红从中一点绿”,并乐在其中。从小姐到丫鬟,他关爱和呵护她们,称职地当着“百花洞主”,不失为大观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2)刘姥姥,富人中的“异类”
  大观园不仅是个花团锦簇,奇花异草的极其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个极其讲究和奢华的场所。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借刘姥姥的眼睛看到了贾家的奢靡讲究,筷子“去了金的,又是银的”,一道茄子“到得十来只鸡来配它”。连第四十一回贾母皱眉说道:“这会子谁吃这个”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看名字就足以觉察出它的讲究来。刘姥姥深处在这群讲究的富人中,无意中成了“异类”,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刘姥姥与这些富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贾宝玉和刘姥姥,理想和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属于理想,他希望所有青春的女孩们永不嫁人,他希望永远地和姐姐妹妹们住在大观园里,他鄙视一切世俗经济,礼节应酬③。但宝玉的理想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难以实现,所以他的理想注定是理想,从娘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幻灭消亡。理想因不能实现而留下了缺憾,而这缺憾恰又是人生的美。这也是雪芹晚年回顾往昔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刘姥姥则代表着现实,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有口饭吃,能够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许刘姥姥一开始并不是现实的,也许青春期的刘姥姥也曾有个色彩斑斓的梦想,只是梦想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次次被击碎,是生活和经历让她最后学会了屈从现实,适应现实,利用现实!这正是曹雪芹晚年时心境的体现。
  贾宝玉和刘姥姥所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也是雪芹理想和现实的冲撞。《红楼梦》是青春富贵的梦,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一点点击碎,留下了对人生的追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2]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1月第2版.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其他文献
疲倦的行程在甘肃境内已经两天两夜了,大西北真无愧一个“大”字啊!  中国的大西北旱、荒、穷闻名于世界。那风化久远的黄土高原,起初是从阅读进入我的的世界的。要读懂中国不能不翻一翻这页华夏文明的故土;每个中国人的种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大西北埋藏着我们的根,与根的情缘催促我去阅读、认识、体验大西北。  我要寻找黄河自己奔放敦厚性格的源头。  从陇海路进入河南我,就在一部历史里穿行。车行缓缓,车窗外的
期刊
【摘要】:中外原始时期的美术作品受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局限,本文从分类,技法,主题来比较中国原始时期美术作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作品。分类上分为岩壁艺术与独体艺术。从技法上来看中国原始岩画多描绘抽象的形状或是简单的几何体而且造型简练。通常这些图案被寄予美好的希望。  【关键词】:原始时期;美术;异同  第一章原始时期概说  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从猿类分化出来之后所建立
期刊
李元吉荒诞中篇小說《空想的宠儿》研究
期刊
常想起你,你站在  古老郢都的城墙上  握一卷《楚辞》,一脸凄凉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你的心中变成了  家国的迟暮     我的愛国老诗人,在我心中  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人中之龙  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两千多年过去了  我不希望你是举世皆浊  唯你独清,众人皆醉  唯你独醒,一直  在汨罗江上的一叶扁舟  说古道今  一个澄澈可鉴的
期刊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主要描写二战中一支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生活故事。小说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下表达了严肃的思想主题。将军们勾心斗角,校官们尔虞我诈,所有上级人物逐名逐利,而小人物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中心人物尤索林不堪忍受现状,渴望离开战场平安地生活下去。  【关键词】:黑色幽默;存
期刊
【摘要】:作为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在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而阎连科聚焦现实的小说《风雅颂》与之在艺术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共同选取的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分析这一手法为小说主题的深化和艺术的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聚焦两部作品中叙述环境,阐释其中的象征意味。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环境;象征性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
期刊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症候式分析法分为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也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在深入理解蓝棣之先生对文本的症候式分析之下,也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显层结构;潜在结构;双重性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聚焦一个封建社会下典妻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的底层妇女形象。作者
期刊
【摘要】:“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是表结果的关联词;“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中的“后”是“继其后”的意思。  【关键词】:“故”;“后”;训诂  一  《季氏将伐颛臾》有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该句中的“故”究竟该如何理解,一直颇有争议。  唐遇春(1996)认为,“故”当训为“则”;曾平东(1998)认为“故”当训为“
期刊
【摘要】:《燕台四首》的创作动机和命题原因历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考证此组诗的创作源于李商隐年少的风流轶事,或是拖喻之作。詩中春夏秋冬的时序交错的设定,也是考证不断。读《燕台四首》,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文字中,又蕴藏着李商隐典型的深幽冶艳的光彩。笔者不认为义山风格严重的《燕台四首》是单纯的爱情诗歌或对于政治的托喻之作。这是一个青年诗人的心电感应图画,他通过意象的堆积、地域的转化,幽微窈渺的情
期刊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仅具有普通语言的指义性,更具有超越语言本身的审美价值,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以此探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引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文学语言是指作家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话语。文学语言
期刊